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干脆面

[游记攻略] [转帖]《穿越第三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从拉萨到安多我走过羌塘 <br />
<br />
2003年12月22日,我离开拉萨,沿青藏线前往格尔木。这一天是冬至,按我们老家的规矩,必须吃饺子。 <br />
6点多,天还是黑的,我们就出发了。夜色朦胧中,布达拉宫像一位蹲坐着的老人,慈祥地看着我们离去。拉萨,我就这样再一次离开你。默默地,什么也不说,只觉得胸口有一些东西在翻江倒海,说不清那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滋味。 <br />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杨海滨总结说,西藏的公路与内地相比有几个特点,一是高寒缺氧,西藏是世界第三极,主要公路都在海拔四五千米,含氧量只有内地的百分之四五十,在青藏线上什么也不干,就相当于上海市的工人背着100公斤重的东西在干活;二是地质结构复杂,什么样的地质灾害西藏都存在,从泥石流、塌方、水毁,到冻土、雪崩,都很严重;三是公路的黑色化改造任务艰巨,杨海滨在青藏公路黑色化改造的时候跑了两年,发现路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大的可以卧下一头牦牛,跑一次要爆五六个轮胎,在他开车时甚至发生过四个轮子只有两个在跑的情况,而且铺黑色路面个方面的要求高,温度达不到5度以上就不行,青藏路沿线的温度缺很低。另外,内地修黑色路面可以绕道而行,西藏的路必须边施工边通行;四是高原冻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虽然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br />
很快,汽车进入羊八井石峡,路很平坦,如果我们一天赶到格尔木的话,行车速度相当于在内地的高速公路上一样快,说明青藏公路的路况很好。杨全介绍说,青藏公路从建成后就开始改建整治,比较大的有几次,1955年到1968年,国家多次投资进行改善;1974年,交通部将青藏公路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按二级公路改建,经过12年努力,1985年8月全线改建铺筑黑色沥青路面。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青藏公路运输车辆日趋重型化,加之全线百分之六十六的路段穿越多年冻土区,公路病害十分严重,1992年交通部又投以巨资,对青藏公路进行一期整治,整治路段为337公里,1996年竣工验收,其后,又进行二期整治,整治路段为203公里。青藏铁路开工后,国家交通部本着&ldquo;改建和保通同步进行&rdquo;的方针,投资11.7亿元,重点整治和改建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779.19公里路段,以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改善行车条件。工程于2002年5月开工,2003年10月30日竣工。分布在800公里路段上的区内外10家施工单位,几千名筑路大军,克服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施工条件极为艰苦的不利因素,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几千名筑路大军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补强路面779.19公里,新建大桥1151.08米/6座、中桥699.01米/11座、涵洞371道,新建大中桥局部改线18.1公里,极大地提高了路面和桥涵的承载能力,提高了行车质量,有力地保障了青藏公路建设。 这次整治改建工程,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大量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大了科技力度。比如第一次采用了高标号SBR-130 、SBR-160号改性沥青,使得高寒地带沥青路面低温抗裂性有了提高;第一次采用新材料土工格栅、玻纤格栅,使路基、路面纵横向裂缝及网裂龟裂等病害有所缓和;第一次使用了热棒技术,解决了冻胀、融沉等热力过程中的许多工程问题,保障了多年冻土地基的稳定;第一次设置了30厘米厚的碎石坡面,为治理路基纵向裂缝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一次设置了片块石通风路基,避免了因路基内部温度的升高而导致路基下部冻土融化;第一次在全线按照&ldquo;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建设与保护并重&rdquo;的原则,增加了环保监理,保证了青藏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 <br />
就是在黑色的夜幕里,我们告别了青藏公路上最后一棵树。说明气候与生存环境开始恶劣起来。为了不瞌睡,杨全和何华寿开始聊天。一个司机,翻车了,嘴角缝了几十针,玻璃钢的箱子都摔得粉碎,四五天以后,这个司机就开始喝酒,嘴还只能张开一半。还有过去青藏路高低不平,汽车不能开得太快,一不小心,车就跳到路的另一边了。他们唱起《青藏公路之歌》,&ldquo;战风雪,斗严寒,我们常年奋战在青藏线,各族人民团结紧,我们是高原护路人&hellip;&hellip;&rdquo;据说这首歌的词作者叫陈勇,曾经是青藏公路局局长、高级工程师。他是青藏线上的传奇人物,在任局长的五年时间里,狠抓了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并以光明磊落、平易近人、工作认真、善于管理闻名。只可惜他去世太早,1994年他去世的时候只有57岁。 <br />
这时候,对面高高的山坡上开了一辆卡车,仰望上去,那灯光如同天灯,仿佛是从天上照射下来的。 <br />
何华寿放起了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 <br />
<strong>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br />
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 <br />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br />
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br />
哦&hellip;&hellip;我看见一座座山, <br />
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 <br />
呀拉索,那可是青藏高原。 <br />
<br />
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 <br />
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 <br />
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 <br />
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 <br />
&hellip;&hellip;</strong> <br />
就是在这样气势磅礴的音乐的伴奏下,我们进入当雄县境内。不知道为什么,在内地我也多次听过《青藏高原》这首歌,但只有在西藏它才能让我心血激荡。它像一种高强度的粘合剂,把我和西藏紧紧贴在一起。在青藏公路上听《青藏高原》,是一种多么巨大的享受!因为你就像走进一幅画,蓝天,白云,游动的牛羊,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这只是视觉;但是现在这幅画有了声音,就有了另一种色彩。 <br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在拉萨的时候,我想采访一下西藏交通厅副厅长常行宪,他是交通部的援藏干部,在青藏线上奔波了三年,有人说:&ldquo;你找常厅长,就到青藏线上去找吧!&rdquo; <br />
在青藏公路整治改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常行宪仅仅为检查工作便翻越唐古拉山30余次,行程将近4万公里。在他的带领下,一个仅仅不足20人的项目办有效地组织和控制了全线780多公里的整治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2002年的施工任务。 <br />
在年终计算着每个人一年里往返工地的次数时,常行宪的行程赫然排在了整个项目办的首位! <br />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施工中某个环节上的疏忽大意都可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青藏公路是西藏人民的生命线,如此巨大的交通流量,如果公路上出现一个坑槽,汽车躲避不及都可能造成危险。 <br />
2002年9月28日,气温已经很低了,一天里只有中午几个小时可以施工。常行宪带着几名工作人员从拉萨出发,沿途检查各合同段的一些收尾工程。当车开到青藏公路K3301公里桩附近时,一幕景象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在没有平地机的情况下,翻斗车接二连三地把一车车土倒在正准备填高的路基上,推土机简单地把土堆拨开后,压路机摇摇晃晃地开上去进行压实。常行宪禁不住火冒三丈,他冲下汽车,只身挡在了压路机的面前。&ldquo;把你们负责人叫过来!&rdquo;,他高声命令压路机手。远处一个小工头小跑着过来,满脸堆笑,一个劲地赔不是:&ldquo;常厅长,今天快收工了,大家都急着回家。这点土方干得差了点,您就给个机会行不行?&rdquo;&ldquo;告诉你,像你们这样干工程,就是对国家犯罪;我今天要是视而不见,我就是从犯!你这个协作队伍今天就给我清场,青藏公路容不下你们这样的人!&rdquo;常厅长一番训斥,压路机手悄悄地溜开了,刚才忙忙碌碌的翻斗车一个个都没了影,只剩下小工头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刚倒下的土堆旁发呆。 <br />
给旧路面重新安装路缘石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费工费时,因而也往往容易出问题。在2002年7月的一次检查中,一段刚安装的路缘石出现了问题。常行宪叫来了该合同段的项目经理,指着那排歪歪扭扭的路缘石问他:&ldquo;这是你们做的工程吗?&rdquo;项目经理回答:&ldquo;现在车流量太大了,刚装上的路缘石经常被压坏。&rdquo;常行宪二话没说,走上去一脚踢倒了一块没有歪倒的路缘石,看到下面一点砂浆都没有。他接着一块一块踢下去,项目经理的脸上挂不住了:&ldquo;常厅长,您别踢了!我们马上整改,您回来的时候再看一下,要是下面还没有砂浆,这段路缘石我一分钱不要。&rdquo; <br />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自开工以来,青藏公路全线共处理大大小小的质量事故近百起,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br />
青藏铁路开工以来,大型机械设备不断运抵工地,日交通量从1000多辆猛增至6000多辆。巨大的负荷使得青藏公路的保通任务显得尤为艰巨。同时,青藏公路的环保定位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高。青藏高原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这里的生态一旦受到破坏,其后果不仅仅是中国的环境受到影响,全球的气候都可能发生变化。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环保工作同样成为了本次整治改建工程的重中之重。自开工伊始,常行宪便把保通和环保工作作为两大政治任务来抓。项目办设立了专门的保通、环保部门,他本人更是亲自挂帅。哪里有险情,他便出现在那里;哪里发现有破坏环境的,他总能及时了解情况,加以制止。 <br />
2002年7月17日凌晨,天降暴雨,铺天盖地,一口气下了十多个小时。大水把第七合同段新修的一座钢便桥冲毁了。巨大的力量竟然把坚硬的工字钢拧成了麻花!格尔木至拉萨的交通骤然中断,车辆阻塞在路上,一直望不见尾。 <br />
听到汇报,常行宪急忙驱车前往事故现场。此时,天空乌云密布,呼啸的狂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现场一片喧嚣,焦急的汽车喇叭声响彻云天。常行宪不顾大雨,坚守在桥头,和七合同段项目经理一起指挥着200多名武警官兵进行抢险。山洪和泥石流随时可能发生,当施工人员劝他回车里休息一下时,他倔强地拒绝了:&ldquo;别管我,不惜一切代价,赶紧把路抢通!&rdquo;武警官兵们一次次地把沙袋投向水中,又一次次地被洪水冲走。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最终战胜了洪魔。当沙袋、石笼筑起的拦洪坝合龙时,有的战士累得晕倒在了工地上。 <br />
当临时道路通车时,又一天的太阳把沱沱河染成了一条金色的长龙。一辆辆汽车鸣笛向建设者们表示敬意,常行宪布满血丝的脸上这才流露出一丝笑意。当他上车返回格尔木的时候,沉重的双腿几乎迈不开脚步。 <br />
每次项目办的工作人员走进常行宪的房间,迎面看到的都是桌上的一排药瓶。在2002年底交通部在成都召开的青藏公路建设阶段总结会上,胡希捷副部长提出,本次整治改建工程要求有三:第一保通;第二环保;第三确保工程质量;如果有第四个要求,那就是要保证每个建设者的身体健康。 <br />
2002年底,项目办收到一封从交通厅转过来的举报信,举报个别施工队伍克扣工人工资。当有人向常行宪汇报此事时,他脖子上的青筋一根根暴突出来:&ldquo;工人们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干活,都是挣的点血汗钱,一分都不能拖欠。是哪个王八蛋干的,马上把他查出来!&rdquo; <br />
他根据举报信中的线索,找到了该合同段的项目经理,又顺藤摸瓜,揪出了直接肇事的小工头和未拿到工资的工人。小工头不住地给工人使眼色,不想让他开口。常行宪和颜悦色地告诉工人:&ldquo;不用怕,有什么委屈只管讲,他也为难不了你。&rdquo;工人把事发的经过一一道来,小工头终于也灰溜溜地抬不起头来。当工人最后拿到工资时,这位藏族小伙子眼里含着泪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br />
2002年,青藏公路整治改建工程全线共支付民工工资近3000万元,再未发生一起拖欠民工工资的事件。 <br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你没有见过这样的路,在透明的草原上无限地延伸,两边是黄的或者绿的草地,更远处是巨大的山系。路就像大地上一条长长的飘带。 <br />
青藏公路把当雄县的几个著名景点都串起来了:羊八井地热奇观,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天湖纳木错,据当地人说,纳木湖是西藏最大的咸水湖,念青唐古拉是身披铠甲的英武之神,是与纳木湖生死相依的情人;而羊八井是地球心脏里冒出来的热汽。 <br />
走出羊八井石峡就到了羊八井地热田,这里总能看到一股股白色的地热喷涌而出,像一缕缕升腾的烽烟。我在西藏工作时,单位曾组织到羊八井旅游,因为青藏公路正在修建,我们走了大半天才到目的地,现在,从拉萨到羊八井90多公里的路程,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地势逐渐开阔起来,天亮了。我知道,羊八井的地热资源极其丰富,分布有规模宏大的喷泉与间歇喷泉、温泉、热泉、沸泉等。我曾经在这里游过一次泳,绿色的热水有一股硫磺味道,据说这种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那时游泳是不需要花钱的,而现在,去洗一次澡要花20元钱。更重要的是,那种天然的野趣荡然无存,我就再没有进去过,甚至有一次导游把车开到浴室门口,我们也坚持着离开了。 <br />
也就是在2003年夏天,我们到羊八井待了半天。一个爱好摄影的朋友想找一片草原,导游就把我们带到羊八井,当时这里给我比较脏乱的感觉。草场不完整,管理无秩序,遇到一群牧民,牵着马租给游客照相,骑一次五元钱,找一张照片一元钱。到处是伸向你的手,朋友要拍儿童照片,几十个孩子围过来,嘴里喊着&ldquo;毛子尼&rdquo;(要二毛钱的意思),我拿出一张十元的人民币,被一个骑马而来的壮汉拿走,孩子也跟着他飞奔而去。 <br />
过羊八井不久,公路的左边出现了一高大的山脉,这就是念青唐古拉山脉了。西藏的阳光强烈,空气绝少污染,透视效果就好,看似近在咫尺的山峰,可能要走上半天才能到山脚下。先有一片开阔的草地做铺垫,接着就是群峰雄起。可以说,如果讲视觉效果,念青唐古拉是青藏线上最雄伟壮观的山脉,远比唐古拉和昆仑山伟岸。看的时间长了,他们就像一排身披银色铠甲的大汉,矗立在天地之间。 <br />
大风起处,刮起漫天飞舞、遮天盖日的猎猎经幡,耳中也只是一阵阵的恍似金钹龙吟一般的声音。让人不由得一阵心潮澎湃,心魂激荡中只觉身边的一切都已消逝,唯此巍然旗阵傲然而立于浩荡天地之间&hellip;&hellip; <br />
念青唐古拉,是西藏四大神山之一,藏语的意思是&ldquo;灵验草原神&rdquo;,是传说中&ldquo;大亲眷光明神&rdquo;的住所,当地藏胞对它无比崇敬。念青唐古拉位于青藏高原中西部,东西走向约600公里,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的分水岭,他还把藏北、藏南和藏东南分为三大区域。出羊八井约20公里,西南&mdash;&mdash;东北走向排列着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四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主峰海拔7162米。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举行,拉萨艺术学校的少女达娃央宗,就是在念青唐古拉主峰下的一块草地上,点燃了圣火。从此她成为全国著名的人物,我曾经专门为一些报纸写过她的访问文章。我还问过当时西藏体委的朋友焦卫平:点圣火的那根木棍哪里去了?可是一种值得保留的物品。真正看念青唐古拉的主峰,必须到它情人&mdash;&mdash;纳木湖的怀抱里,才能看得更清楚。 <br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青藏公路有一个最大的功德,就是把天湖纳木错呈现在世人面前。过去别人说起纳木错,仿佛是天边的一个地方,光是去的过程就充满艰险。一个朋友自己找车去纳木湖,眼看着天湖就在眼前,转了一天也没走到它的跟前。还有人说光过那个山口就够呛,路太糟糕。现在,青藏公路给纳木湖带来一批又一批远方游客,从拉萨出发的话,一天就可以返回。 <br />
从当雄县城往北,有一条向北的土路,就是直接到纳木湖边的。夏天,我们去纳木湖走的就是这条路。从这个路口到湖畔是61公里,再到扎西岛是30多公里,一共是100公里,这段路是&ldquo;搓板路&rdquo;,尘土飞扬,坑凹不平,像在冲浪。藏族司机说,这里既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否则都会出问题。我们被颠得感觉没有希望的时候,纳木湖一下子呈现在我们面前,天湖!多么好的名字,就像悬挂在天上一样。我感觉天和地之间多了一层蓝色,单独的那么一部分物质,它似乎又是会飘动的。就这么一种感受。 <br />
纳木湖位于西藏当雄和班戈之间,是西藏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湖面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约1940平方公里。它是在距今200万年以前的地壳构造运动陷落的基础上,又加上冰川活动的影响形成的。早期纳木湖的面积非常辽阔,气候湿润,碧波万倾,犹如大海。后来由于地壳不断隆起,加上气候干燥,湖面就大大缩小,湖泊被抬升到海拔4718米,一直到今天。现在游客一般去的地方是湖畔的扎西岛,它位于纳木湖的东南端,向北伸到湖里,中间是几十米的小山。 <br />
我们一到扎西岛就去了湖边。如果你没有到过天上,在纳木湖边坐上一会儿,就等于到天上走过一回了。我是这么想的。天地之间静悄悄地,就在天幕之下,湖水清澈透明,水天相融。远处,念青唐古拉雄伟的身影倒映水中,如梦如幻。据传说,公元12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派创始人曾在湖上修炼密法,并认为此地是胜乐金刚的道场,始创羊年绕行纳木湖之举。传说每到羊年,诸佛、菩萨、护法神会聚集在纳木湖,设坛大行法会,如果此时前去朝拜,转湖念经一次,胜过平时转湖念经10万次,功德无量。 <br />
2003年恰逢羊年,我们去纳木湖的时候人潮如流。扎西岛上处处是巨大的景观,几百米长的经幡阵,猎猎飘舞。凸起的石头山上,挂满了洁白的哈达,闪着一片片银光。山脚下,有两个藏族小伙子,正为游客往山上扔哈达,扔得越高越好。一条哈达两块钱,你可以写上自己和家人的姓名,表示吉祥。一个小伙子技术非常熟练,他在哈达上包上几块石子,系好,然后甩几圈抛向空中,哈达像一条白线射向天空,又在人们的惊叹声中,落在山顶。我们的司机叫次仁顿珠,他花了175块钱,雇一个人为他在岛上转经,一共要转175圈,这样一来,要转到第二天中午,我们已经离开。我问:我们离开了他还会转吗?当然,他绝对会转下去的!次仁顿珠回答得非常坚决,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这是他们的做人信条。 <br />
湖畔都是小石子,我们躺在石头上晒太阳。一个小女孩,不会说汉语,但是她的眼睛仿佛会说话。她穿一件旧咖啡色的藏袍,系一条辨不出颜色的围巾,慢悠悠地走着。我们把她叫住,然后和她合影,她什么也不说,就那么安静地配合我们,她的眼睛像湖水那么湛蓝,透明。我们给她几块钱,她什么也没说,就微笑着走开了。 <br />
有同伴不顾冰水刺骨,跳进水里。要知道,纳木湖的水源可是高山上的冰雪。他们在高喊:老天,我来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br />
<br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如果是夏天的话,青藏公路与那条土路交叉处,一定会有一群背包客等着搭车,现在是冬天,路边的几个饭店都关门了,路边不见一个人影。 <br />
这个当雄县,地处拉萨市和那曲镇之间,是藏南与藏北的结合带,羌塘草原的腹地,素有拉萨&ldquo;北大门&rdquo;之称,全县平均海拔4200多米,念青唐古拉横穿全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br />
路边,偶尔有一条小河流过,冒着袅袅娜娜的热气。 <br />
过当雄不久,约十几公里,青藏公路东側,出现了八个白塔。西藏史诗中的英雄格萨尔,手下有一个大将,名叫夏巴返ぢ晗悴欤缬律普剑幸淮斡牖舳舜笳剑鬯酪黄ヂ恚幼旁倩灰黄ヂ恚坏降谄咂ヂ淼氖焙颍陌土呱硗觥8袢湍钏拇蠼畹钡厝私ㄆ鸢烁鐾了严陌秃退钠咂フ铰砺裨谒小O衷冢庑┧闹芪Р悸司吐昴崾选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从31工区出来,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藏北重镇那曲。中间经过小镇谷露,这里最有名的是有一个青藏铁路沿线最大的湿地。这是一个人工湿地,造价100多万,面积2万多平方米。有很多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br />
上午10点多,我们在那曲养护段吃早饭,大概是因为饿了,我们吃的狼吞虎咽。 <br />
我已经是第六次到那曲,在藏语里,那曲是&ldquo;黑河&rdquo;的意思,这条河是怒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草原的河水,由蓝至黑,因此当地人称之为&ldquo;那曲&rdquo;。它是羌塘草原的核心地带。羌塘,藏语就是&ldquo;北方的高地&rdquo;,它的面积约为4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到5000米,是西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也是西藏最主要的牧业区,草原面积达6亿多亩。它的周围,是一系列著名的山脉,东北是唐古拉和昆仑山脉,东部则与喜玛拉雅山脉西段相连,南边是念青唐古拉和岗底斯山脉。就在这些大山的怀抱里,羌塘大草原宽广无比,草地连绵不断,似乎与天相接。 <br />
整个那曲地区地形西高东低,中西部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东部属于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是藏北仅有的农作物产区,并有少量的森林资源和灌木草场。西北,则是无人区,面积几乎占藏北草原的一半。 <br />
我对羌塘草原一直充满神往之情,因为去过的人像美国西部的牛仔,勇敢,剽悍,粗犷。我第一次到这里是参加有名的赛马盛会。好像那是一次比较大型的赛马会,我和几个摄影界的朋友到了那曲,并在城区南边的赛马场附近搭起帐篷,住了下来。白花花的帐篷,组成了一个帐篷城,风情无限。我们用的是一顶登山队的小帐篷,最多能挤下大概三个人。一天晚上,突然下起大雨,帐篷的四周都在渗水,我们准备去宾馆,但是雨一直下到后半夜。我和一对来自北京的新婚夫妻,枕着仿佛打在脸上的雨声,迷迷糊糊地睡到天蒙蒙亮,听到雨声没有了,走出帐篷,但见天上星星密布,明亮极了,整个身心顿时好像被清洗过一样。我们去看跑马射箭,看飞马捡哈达,这个节目很惊险,一个骑在马背上的男子,要十几次侧身,像大海捞月,从地上捡起一条条哈达,他们的身后冒起一缕缕烟尘。也有比力气的比赛,比如抱石头,就是把一块油腻腻的圆形石头从地上抱起来,这不仅需要力量,更需要技巧,常见壮如牦牛的汉子,怎么也抱不起来,这时候观众中就会有善意的哄笑。那曲最有名的寺庙孝登寺也来为大家献上一个叫&ldquo;羌&rdquo;的宗教舞蹈,其中有一个赤足舞最为精彩,僧人们戴着顶端插三角旗的面具,身穿带大披肩的服装,赤脚在地上跳舞。一个造型亮相,双臂蜿蜒伸展,双膝微弯,足尖勾起,足掌内翻,颇具南亚风格。 <br />
那时,我刚到西藏工作不久,对一切均感到新鲜。我们计划买一只羊,60多块钱,却苦于没有宰杀的工具,后来在地区招待记者的帐篷里,吃到美味的手抓羊肉,我越吃越想吃,直吃到肚子受不了。晚上,我们和当地牧民一起围着篝火,跳起锅庄舞,吸引了一批来自北京的女记者,她们不顾高山反应,也忘情地跳将起来。 <br />
再后来,我随西藏自治区救灾工作组去藏北救灾。当时,给我印象很深的有几件事。一是一个牧民自己开着汽车,盖起了新房,购买了不少高档的生活用品。他说:小时候,一次我正在放羊,突然见到一只凶猛无比的大家伙,大吼着冲过来,吓得我丢下羊群拼命逃跑了,想不到,现在我自己也拥有了这个大家伙,并且安全行车将近100万公里了。然而,藏北留给我更多的是贫穷的印象,当时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丹增家在藏北比如县,舅舅家有300多头牲畜,按当时的市场价,最少值10万元,但遗憾的是,这位舅舅家里穷得连一条像样的卡垫都没有。在藏北,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这种&ldquo;牛羊满圈&rdquo;的穷人比比皆是。索县嘎美乡12村牧民玉加有90多头牛,然而当我们走进他白色的帐篷时,却发现除了牛粪炉子、牛粪、酥油茶筒外,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其他牧民家也大致如此,有的一条裤子要穿十几年。我去的时候是1990年,八个月时间,藏北下了130多场大雪,群众损失惨重,但是没有死一个人。事实教育了群众,必须有商品经济意识,才能更好地生存。据说嘉黎县章若乡灾情最为严重,当时30多岁的县长江村旺扎,带人在积雪一米多深的山口,连续12小时铲雪开路,赶到乡里指挥空投物资,然后和乡干部把物资送到每个帐篷。当空中投下救灾物资时,很多牧民跪倒在雪地里,热泪盈眶,高呼&ldquo;aaa万岁!&rdquo;雪灾发生的时候,路就是群众的&ldquo;生命线&rdquo;。 <br />
我和那曲地区已经退休的专员唐敏谈到路的时候,他告诉我,那曲境内有几条路,一是青藏公路,一是黑昌公路,还有一个安(多)狮(泉河)公路,他离开的时候,只能做到县县通公路,一半的乡通了路。那曲的特点是地广人稀,运输极其困难,有东西也运不出来。除了主干线,支线公路基本没有设养。不过,现在的情况大有改观。但是,那曲人仍然盼望着有更多更好的公路。 <br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那曲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好像一个人的咽喉那么重要。 <br />
历史上曾经有几个著名的人物经过这里。这其中又以文成公主最为著名。在青海和西藏都流行着她的故事。青海湟源县有一座日月山,号称高原铁大门。海拔3452米,文成公主来到这里,举目西望,但见乱云飞渡,天地融为一体。回首长安,群山又挡住了视野,她非常难受,就想起临行前唐太宗送给她的日月宝镜。唐太宗曾经说过,不管女儿走到哪里,想家了只要拿出日月镜一照,就可以回到长安。谁知一位侍从怕文成公主怀恋故土,就暗中把宝镜换成假的。公主拿出宝镜向东方反照,只看到自己泪如雨下。她的哭声感动了山下的河神,河水掉头西去,好像是倒淌了,这就是日月山下的倒淌河。公主哭声嘎然而止,她摔碎宝镜,骑马西去。 <br />
现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的白纳沟,还有文成公主庙。那曲比如县的西热沟,路边有一块长方形的巨石,据说上面刻有文成公主用手指写下的经文。怒江边上的达木寺,也是因为文成公主经过而建立的。 <br />
新中国第一个从青藏路进藏的中央领导同志是陈毅元帅。1956年3月,当时的国务院陈毅副总理率领800人组成的中央代表团,沿青藏公路,翻越昆仑山和唐古拉山,经过黑河,抵达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大会。陈毅副总理激情赋诗一首: <br />
<strong>昆仑雪峰送我行 <br />
唐古雪峰笑相迎 <br />
唐古雪峰再相送 <br />
旭角雪峰又来迎 <br />
七日七夜雪相伴 <br />
不苦风沙乐晶莹 <br />
同人举酒喜相贺 <br />
轻车已过最高层 <br />
明日拉萨会亲友 <br />
汉藏一家叙别情</strong> <br />
出那曲镇,约有140公里,就快到安多县城了。安多应该是羌塘草原景观带和长江源景观带的过渡地区,在县城以南几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坡度很陡峭的山峰,叫申格里贡山,其绝对高度不高,只有海拔4880米,但它是青藏路上最陡峭的路段,呈巨大的&ldquo;S&rdquo;形。从山顶遥望山下的小镇,就是安多了。那曲到安多之间的公路边上,有一座古老的铁索桥,从这里向西,就进入真正的无人区了。那里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气候恶劣,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还没有人居住,号称是&ldquo;生命禁区&rdquo;。 <br />
出安多后,再走八九十公里,我们就到了唐古拉山。 <br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唐古拉与&ldquo;天下第一道班&rdquo; <br />
<br />
安多一带应该算是羌塘草原带与长江源风景带的过渡地带,过了安多,青藏高原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br />
我留意向四周看去,天地间好像剩下了两三种颜色,黄的是草原,蓝的是天空,偶尔可以见到白云飘动。一条条小河都结了白色的冰,杨全和何华寿又说,到冬天,道班工人吃水困难,他们要破冰后把冰块背回去融化。出安多县城约八九十公里后,就能看见唐古拉山。我知道自己翻越山口时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但是仍然像一个初到西藏的旅游者,做了很多准备,比如衣服穿了很多,羊绒衫,皮夹克,鸭绒衣,全身像一个肿胀的大面包,比如还有人说要少活动,这一点我没能作到。也许是心理原因,我的胃隐隐约约地疼。 <br />
唐古拉的绝对高度确实不高,但是远远地我仍然感觉到了它的气势。众山之上,有一座覆盖着白雪的山之王,它就是唐古拉。空旷,辽远,肃穆,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这里的一切,但是我感觉到了心灵的震撼。在西藏的大自然中,我常常感觉到两种迥然不同的感受,一方面是,人类人性的自然释放,心灵无比自由与轻松;而另一方面,大自然以其无限强大对我们的内心造成压力,使我们单个的人非常恐惧、孤独,备感自己渺小。 <br />
青藏公路峰回路转,一时唐古拉被挡住了,但是它一会儿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山脚下,有一片不大的湖泊,结着浅浅的冰,是波纹状的。 <br />
我看见一缕淡淡的白色烟雾从地面上升起,心里顿时充满温暖。司机告诉我,原来的&ldquo;天下第一道班&rdquo;109道班到了。这是一个朝南的山窝,道班是一组白色的平房。有一道铁门,院子不大。现任工区长玛尔登出来迎接我们。他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我喝着酥油茶,觉得胸口心跳得厉害。阳光明晃晃地刺眼,以至于睁开眼睛都有些困难。 <br />
玛尔登说,这里是21工区,是原来108、109和110道班合并起来的。但是人们习惯上仍然把这里叫109道班,因为109道班实在太有名了。这里即使夏天最高温度也只有摄氏五六度,最冷的时候接近零下40度。不下雪还好一点,一下雪就苦了。每年的10月到11月初,2月到4月是雪最多的时候,暴风雪威胁公路畅通,保通就成为最主要的任务。109道班曾经承担着青藏公路唐古拉山顶40公里公路的养护任务,几十年来,道班工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优良传统没有丢,所管养的公路一直保持较高的好路率。1954到1984年,他们管养的是沙砾路,此间,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共挖土石方60万立方米,有人测算过,把这些土石铺成一条厚10厘米,宽10米的公路,可以从唐山古拉山口铺到拉萨。从1985年开始,道班开始养护黑色沥青路,工作时间每天仍然达到十几个小时,特别是夏天,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五六个小时。玛尔登1977年参加工作,已经工作26年了,他说,每年他们都有和风雪殊死搏斗的经历,算不了什么英雄事迹。绝大部分道班工人要在这里工作一辈子,到退休的时候,肯定会得上高原病。他们的老班长巴恰就是因为得了高原病才被迫离开唐古拉的,否则,他会在这里不下山。 <br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巴恰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人物。他甚至像一个活着的雕像,生动地反映出道班工人的精神境界。 <br />
我以前写过巴恰的事迹,却没有见过巴恰,这次在离开拉萨上青藏线之前,我专门到位于拉萨西郊的青藏公路管理分局退休基地看望了他。 <br />
这是一件让我激动的事情,也是了却多年心愿的机会。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让我写写十四大代表巴恰和叶静的事迹。巴恰是109道班的班长,而叶静是拉萨小学的校长,她的丈夫是西藏交通厅的总工程师林道勋。林道勋总工去逝后魂归故里,他生前嘱咐把自己的骨灰撒进雅鲁藏布江。我见到了叶静老师,却没有见到巴恰,组织部的人给我一大堆材料,说巴恰的事迹很感人,你把资料编好就行。我很想去一次唐古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行,在写作过程中,我仿佛闻到了唐古拉山风雪的味道。 <br />
我记得当时记录下很多情况。109道班从1954年就屹立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被人们称为&ldquo;生命禁区&rdquo;和&ldquo;死亡极地&rdquo;。当年47岁的巴恰,参加工作已经30年,一直呆在唐古拉山顶,1989年,他被提拔为安多养护段副段长,也坚决不下唐古拉,说:&ldquo;死也要死在唐古拉山顶上。&rdquo;他的故事曾让很多人泪流满面。 <br />
在唐古拉山口,除了暴雪,还有大风,八级以上的大风,这里每年都在120天左右,每逢大雪严重时,他们的道班房常被淹没,只能从窗子里爬出来去护路。1983年4月,唐古拉山顶大雪正猛,40多辆车被困在雪地里。巴恰带着20多个人,他们用20多把铁锹,一台东方红推土机,要挖开积雪有几十米厚的垭口。风雪弥漫,连对面的人也无法辨认。推土机拼命地往前开,巴恰吃力地奔跑在风雪里,引导推土机前进。为了和推土机手说话,他摘下了帽子,此刻,山口的温度在零下40度。接着,他又拿起铁锹,唱着悠扬的牧歌,和大家一起铲雪。车辆全部通过,巴恰和养路工人都成了&ldquo;雪人&rdquo;。线手套,已经和皮肉冻结在一起,他用刀子一刀一刀割下来,鲜血淋漓。这是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才能忍受的疼痛,但是巴恰和他的工人随时准备忍受。1985年的暴风雪连续下了几十天,大批牛羊倒在白雪地里。公路再次阻断,巴恰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说:我只有一句话,公路一定要通!他让出自己家的房子给旅客住,自己点燃一堆篝火,和家人烤着火过夜。每当公路上传来车辆鸣叫声的时候,他就和工人们一起,踩着没膝深的积雪,赶到公路上,铲除积雪,引导车辆向下移动。半个月天天如此,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就是铁人也该累趴下了。巴恰真是好样的,当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到达后,他索性守在积雪在严重的山垭口。夜深了,皑皑雪地里,巴恰举着一面红旗为车辆引路。实在饿了,就用雪拌糌粑吃。路通了以后,一位工人说:有几天早晨,他们返回道班,发现巴恰手颤抖着,怎么也脱不下外衣,一看,他的胳膊和手全是肿的。 <br />
一年四季,巴恰的眼睛里都布满血丝,他的额头上还有一条两寸多长的伤疤。这里也有一个故事。1981年冬天,一辆运输车不慎滑下公路,巴恰组织人力,协助拖车。路滑,坡陡,车上又装满货物,绷紧的拖车钩猛然断了,钢丝绳如闪电般飞来,巴恰的额头破了,手背上瞬时间出现一条血印。白色的雪地上,有一片红色的血迹在蔓延。巴恰的牙齿咬得直响,他支撑着站起来,招呼大家重新拴上钢丝绳。有个工人流着眼泪让他回道班包扎,巴恰用衣袖擦着流下的血,死活不走。当养护段书记赶到后,把他拖上了车,他摇摇晃晃上了车,一下子晕过去了。还有一个冬天,拉萨汽车运输公司三队的一辆汽车滑入沟内,驾驶员风风火火找到巴恰,请求他救救自己的徒弟。巴恰马上赶到现场,那位助手已经昏迷不醒,他背起这位壮实的小伙子,整整步行了10多公里。在这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平常人走一步都要胸闷心慌。风雪唐古拉,经常有进出藏人员受阻,特别是第一次进藏的人,气候不适,严重缺氧,常有人出现病倒和昏倒的情况。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巴恰都会伸出温暖的手,他给自己家里的人立了一个规矩:有病人,房子必须让出来。他和家人有时睡在推土机棚里,有时在雪地里烤火,有时干脆睡在雪地里。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 <br />
&ldquo;道班为家,甘为路石&rdquo;,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撑着巴恰在唐古拉干下去。 <br />
从那次写巴恰的事迹后,我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见到巴恰! <br />
这次在拉萨有了机会,在西藏自治区交通厅,我听说巴恰已经退休,家就在拉萨西郊的青藏公路管理分局退休基地。公路管理局的胡贤友陪同我前往,巴恰去医院了,我们等了一会儿他才回来。他很魁梧,穿一件黑色的皮夹克,绿军裤,戴着一幅眼睛,即使他坐在凳子上,我也感觉他像一座山,让人只能仰望。 <br />
巴恰说,唐古拉为什么下一点雪就能成灾?因为那里太高了,高了就冷,下一点雪就结冰,冰比雪难对付多了。我问巴恰身体怎么样,他说,因为身体不行,才从唐古拉下来。因为在山上呆的时间太长,工人们都有高血压和多血症,他的三岔神经疼,感觉太阳穴总是往外胀,像有一根小针,一扎一扎地,脑子里有打鼓的声音,震得全身难受,疼痛难忍。 <br />
巴恰说起自己的历史:1961年夏天,他在老家安多县扎达乡看着一群道班工人修路。因为衣衫褴缕,蓬头垢面,引起一个道班班长的注意。这个班长姓张,他丢下铁锹,把巴恰叫过来,从包里拿出自己的午饭&mdash;&mdash;一块馒头给巴恰吃。巴恰狼吞虎咽,转眼工夫把馒头吞下去。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工人们的粮食也不够吃。以后,这个牧民的孩子天天到公路边,帮助工人们捡牛粪,烧开水。大家特别喜欢这个孩子,张班长特地将自己的衣服重新裁剪,给孩子做了一套衣服,并且把他带到河边从头到脚洗了个干净。从此,这个牧民的孩子与道班工人相依为命,白天一起修路,晚上识字读书。1962年,巴恰成为一名道班工人。五六十年代,道班工人几乎都是穷苦牧民出身。他们对aaa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br />
正说话间,巴恰忽然抱住了自己的头揉搓起来,家人说,现在他一说话多了就头疼。这个病已经得了四年多,中药西药都吃过,现在正在吃藏药。巴恰有四个孩子,有一个已经参加工作,其余三个在家待业。 <br />
我不忍心再打搅巴恰,就和他握手告别。这个传奇人物,是西藏道班工人的杰出代表,我会永远记住他。 <br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还是在21工区,玛尔登让我在院子里转转,我们先去了荣誉室,里面挂满了锦旗和奖状,铺天盖地的感觉,好像光锦旗就有上百面;接着我们到院子里,一块绿色的大理石上写着几个大字:&ldquo;天下第一道班&rdquo;,这是原交通部部长钱永昌于1990年题词,并被交通部命名的。 <br />
玛尔登是继巴恰、扎才之后担任21工区长的,他们都是劳模。巴恰是党的十四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aaa员。 <br />
我们告别了&ldquo;天下第一道班&rdquo;,继续向唐古拉山顶前进。陪同我的杨全和何华寿说,其实,青藏公路上任何一个道班工人的事迹都很感人肺腑,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群体。青藏路沿线,有名的劳动模范有不少。从建设青藏路的时候就有。有一个叫郑希周的,1956年参加工作,在那曲养护段当工人,当年曾经带领两个民兵,追击叛匪两天两夜,夺回被抢走的500多头牦牛。1960年,他调到更高的安多养护段工作,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任副段长,一直干到1989年退休,30年如一日。他的儿子郑玉文,继承父业在安多段工作,30多岁的人,牙齿已经脱落。生前任青藏公路分局23工区长的优秀aaa员扎郎,工作35年只休过五天假,当班长10多年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身患多种疾病,10多次昏倒在工作岗位上,却只住了三天医院。他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九口人,却为希望工程和灾区捐款1万多元。1996年8月4日是个星期日,扎郎去安多县城看望退休职工,返回途中,头疼病发作,16公里路竟然开车走了六个多小时。当汽车终于开进工区院子的时候,扎郎已经趴在方向盘上不省人事。同事们立即把他送往医院,年仅50岁的扎郎心脏停止了跳动。经解剖检查,他的大脑组织三分之二已经化脓,确诊为&ldquo;陈旧化脓性脑膜炎&rdquo;。在场的医生惊奇地说:&ldquo;病到这种程度还能坚持工作,简直是一个奇迹!&rdquo; <br />
这次来西藏,我还知道另一个西藏的英雄人物布德也是道班工人。 <br />
布德被大家称为&ldquo;草原雄鹰&rdquo;,他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西藏进行平叛斗争,道班也开展自卫。从黑河到昌都的黑昌公路上,养路工人被集中在索宗、夏曲卡等四个点上,一边养路,一边备战。1958年底,边坝地区的数百名叛匪截断索宗通往红旗林场的公路,并向林场发起猛烈攻击。林场的90名伐木工人被编为两个民兵排,英勇抵抗25天,击退叛匪。叛匪被击退后,又袭击雅安多工区,这个工区距离索宗70多公里,只有12个人,而叛匪有160多名,寡不敌众,坚持一天后,牺牲7人,被俘一人。布德是索宗养护段工人,这一天他正好和翻译护送医生去红旗林场看病,返回途中发现敌情,当即绕回林场汇报。林场领导得知敌情严重,就写信向养护段报告,派布德和另外两个人一起去送信。他们白天隐蔽,夜间行动,1959年1月6日凌晨与叛匪相遇,布德被抓,乘看守的人不注意,布德把信吃进肚子里。叛匪头目丹增朗杰逼布德说出情况,布德一言不发,叛匪就把他拴在马尾巴上,捆住手脚拖着跑;捆在柱子上用皮鞭轮流抽,虽然布德皮开肉绽,他还是不说话;最后,叛匪用一个小勺,挖出了布德的双眼,并把一碗烧得滚烫的酥油倒进眼眶里,布德昏死过去。叛匪折磨了布德九天九夜,1月15日,西藏军区派兵平息黑昌路上的叛乱,救出布德,经治疗为他安装上假眼。 <br />
布德我也见过,1989年那曲大雪灾,我去采访,当年的英雄在抗灾中表现出色,领导布置我们去见见他。布德家住在巴青县拉西乡12村,那是一条狭长的山谷,似乎有一条小河,村前有一片丰茂的草场。关于布德,当地传说很多,他的眼睛看不见,但心是雪亮的。只要到过布德家的人,不管过去多长时间,他都会记得你。他曾经担任过巴青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骑着一匹神奇的马,从村里去县城上班,过河时没有桥,但是马总能安全地把布德送到县城。后来,布德出钱为村里修了一座桥,他关心国家大事,每天准时听收音机里的新闻节目,还让家里的人为他念文件,他经常教育年轻人:不能忘记aaa的恩情!除了一顶鸭舌帽和一幅黑色墨镜,布德和一般牧民没有什么区别,他的一条腿有些瘸,是帮助别人买粮时从马上摔下来造成的。大雪灾发生后,布德专门到县里,为灾民捐了100块钱,光山路就磕磕绊绊走了十几公里。 <br />
其实,布德并不富裕,他很喜欢抽烟,抽的是那种&ldquo;黄果树&rdquo;,在西藏,那是一种极其低档的烟。 <br />
布德是西藏交通辉煌历史的见证人,而新时代除了巴恰,顿珠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人物。他是青藏公路管理分局党支部书记,党的十五大代表。他的事迹也很多,1959年4月,年仅16岁的顿珠成为一名养路工人,先后在青藏公路东巧段、雁石坪段、当雄段工作,他只有50多岁,当养路人就有40多年。在当雄段当书记的时候,他们负责羊八井石峡的养护,这里地质情况十分复杂,泥石流和塌方频繁发生,每到五六月份,雨季到来,抢险保通就成为主要任务。每次抢险,顿珠都冲在最前面。1997年8月,羊八井发生严重的泥石流塌方,他负责抢通,很快完成任务。像这样的自然灾害,平均每年不少于40次,而每次顿珠都能胜利完成任务。1998年那曲发生大雪灾,重灾区平均积雪深度达60多厘米,灾区群众缺乏粮食和燃料,顿珠紧急调动两台推土机,赶往重灾区纳木湖乡,奋战7个昼夜,疏通公路40多公里,及时把物资运到灾民手里。他还动员全段260多名职工,向灾区捐献燃料7车、粮食5吨,总价值达3万元。 <br />
可以说,这些道班上的工人都并不富裕,但是他们的精神境界特别高,关键时刻总能想到别人。 <br />
顿珠还干了一件让家乡人永世不忘的大好事,就是为老家办起一个&ldquo;希望小学&rdquo;。1993年,他回那曲县恩尼乡探亲,孩子们都没有学上,在家放牧。一问情况,原来全村40户人家,只有一个到乡办小学读书的名额,大多数孩子只好在家放羊了。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顿珠决心为家乡办一所小学。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筹备,顿珠备齐了盖学校的材料,他带领乡亲们把教室盖好,但是却发现没有人愿意来当老师。怎么办?这里地处高寒带,何况是一个牧区,就是高薪也聘请不到老师。顿珠想到了自己刚初中毕业的儿子扎西,1995年8月,&ldquo;顿珠希望小学&rdquo;如期开学。几年来,顿珠不仅承担学校的一切费用,还负责添置教学用具,为学生购买作业本和课本。 <br />
为解决学校的照明问题,顿珠又投资1万多元,购买了一台发电机,不仅解决了学校的照明问题,还使周围12户牧民用上电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又聘请了一名&ldquo;双语&rdquo;教师,为孩子们教汉语。他专门在学校的中央竖立起一根旗杆,每个星期一都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br />
一个道班工人,目光为什么放得那么远?因为公路把他和外面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因为公路联着北京,道班工人的心中装着祖国。 <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7-7 08:34 , Processed in 0.07786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