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um

[游记攻略] 2013 徒步貴州☀我在路上05(玉屏-鎭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2: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走過“祝聖橋”,這邊就是“青龍洞”古建築羣了。懸空吊腳,樓洞相連,勾心鬥角,飛閣流丹,古木參天,藤蘿垂簾。被古人描繪為“海上飛來”的“方壺園嶠”(仙島),“聖境天開”的“嫏嬛福地”。

【青龍洞寺(古青龍洞道觀)】
    古青龍洞道觀,因明代道教傳奇人物張三豐眞人在此修行,初名“眞武觀”,曆史上也稱“玄妙觀”或“青龍寺”,其起源可追溯到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眞武觀,是最早出現在青龍洞古建築羣的宗教廟宇,也是黔地著名的道教勝跡。永樂年間又在青龍洞(亦稱“太和洞”或“南洞”)前建玄妙觀,天順年間(1457年-1464年)重修。明中葉又增建了澄江閣,歲寒亭,竹柏雙貞堂,水府祠等建築。經曆代變遷興廢,後道觀改稱“青龍洞”。青龍洞實爲佛道結合,道觀爲主。曆經歲月滄桑,多次重建,目前幸存殿堂為清同治年間修建,由財神殿,呂祖殿,觀音殿,玉皇閣等單體建築組成。現有山門、呂祖殿、觀音殿、玉皇閣、望江樓、正乙宮、鬥姥宮和察房、廚房等單體建築物。青龍洞寺曾有“玉皇會”,“觀音會”,“藥王會”,“呂祖會”等廟會。住持道人從明代的李道堅傳至1980年去世的秦信和(俗名“秦國華”)達25代,從2008年05月開始重新恢复道教宗教活動。

   【山門】





   【觀音殿】
    觀音殿建於山腰兩級陡岩上,為重簷封火山牆式吊腳樓。廊柱吊腳,將前簷與走廊支撑於懸崖上,下層有天橋與呂祖殿相通。原供有佛,法,僧三寶神像三尊,上層供祀觀音,地藏王,普庵祖師神像三尊,惜均毁於“文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2: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玉皇閣】
    在青龍洞古建築羣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玉皇閣”,玉皇閣在觀音殿上方,是青龍洞的最高層,緊貼青龍洞主洞口淩空而建,是黔東南州的風水寶地,是登高遠眺觀賞太極古鎭的最佳之處。爲一座兩位一體的懸空樓干闌式木結構駢體建築,貼崖式挑梁結構。建築於懸崖洞口挑樓,閣中有洞,天人合一,順其自然,形成了半壁樓臺半壁洞的絕妙景觀,是青龍洞古建築羣中選址最爲大膽的單體建築,出人意料,匠心獨運,成爲了地道的空中樓閣。殿內供奉的是老天爺--玉皇大帝。六百年來香火不斷,是方圓幾百公裏的信眾和香客祭天祈福的聖地!鎭遠縣歌《美麗的鎭遠》贊曰:“站在玉皇閣上望一望,美麗的天上人間”。玉皇閣旁就是“鬥姥宮”。
登高玉皇閣    盡攬太極城
朝拜老天爺    祈福平安行


   【呂祖殿】
    呂祖殿原供奉有呂洞賓塑像。呂洞賓:原名“呂岩”,故鄉在河南府永樂鎭(今山西芮城)。他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自幼熟讀經史。中進士後曾為地方官吏,後因厭倦兵起民變的混亂時世,拋棄人間的功名富貴,和妻子一起到中條山上的九峯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對可望,遂改名為“呂洞賓”。“呂”,指他們夫婦兩口,兩口為呂;“洞”,是居住的山洞;“賓”,即告訴人們自己是山洞裏的賓客。呂洞賓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唐宋以來,他與“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並稱為“八洞神仙”。  

   【藥王殿】
    藥王殿,原供祀藥王孫思邈。孫思邈:(約581年-682年),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中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藥學家。孫思邈因病學醫,熱愛醫學,淡泊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邀請他入朝做官,都被他婉言謝絕。他一邊行醫,一邊采藥,曾先後到過陝西的太白山,終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眉山等地,廣泛收集單方,驗方和藥物的使用知識。在藥物研究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以人們尊稱他為“藥王”。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青龍洞的門票是60元/人,開放時間為08:00-17:30,雖然和現在國內昂貴的景點門票比起來並不算貴,但既然要收費,我就没打算進去了。
    下午17:30,已經停止了售票,大門緊閉,不過出口“萬壽宮”處大門敞開,也没見人值守,便溜進去看了一眼,其實趁這個機會跑快點是可以多看點地方的。不一會守門的人回來看見了也只是說:今天已經關門了,不能參觀了,明天早上開門再來吧。而不是像其它地方那樣恶狠狠地查你買票了没有,而找你補票。


【萬壽宮】(青龍洞景區出口)
    萬壽宮,即“江西會館”,是鎭遠的“八大會館”之一,又稱“仙源天宮”。位於中河山麓石崖中段下部,是一連串從南往北延伸的具有江南風格的高封火山牆式四合院建築羣落,是青龍洞古建築羣中規模最大的一組。始建於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建築在瀕臨舞陽河東側長45米的石基坎上。由山門枋、戲樓、廂樓、楊泗殿(供祀楊泗將軍)、客堂、許真君殿與文公祠等單體組成。北連中元洞中元禪院,南通青龍洞,上有紫陽洞。元明以來,苗疆古城鎭遠由於水路交通比較便利,經濟文化得到發展,一時外來商賈雲集,移民增多,成為水陸重鎭,“西南都會”,紛紛修建同鄉會館。“萬壽宮”這組古建築就是由贛籍商人籌款修建的,爲明清時期在鎭遠經商的江西籍人迎客會友,聚會玩樂,共商商是的地方。從南至北有大門牌樓,前院戲樓,耳房,廂樓和楊泗將軍殿,中院客堂(撫府客廳),後院許眞君殿(遺址)及其北側的客房(南府客廳)和文公祠等。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2: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此組建築中最爲突出的是萬壽宮戲臺上的木作雕飾,大門牆檐上的石刻磚雕,它們是整座古建築羣中裝飾構件藝術的精華。
   【萬壽宮戲樓】
    萬壽宮戲樓是貴州省保存最完整,雕飾最精美的戲樓之一。戲臺兩邊爲晚清鎭遠舉人黃耀宗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撰寫的對聯:“不典不經格外文章圈外句,半眞半假水中明月鏡中花”。戲樓臺沿正面及兩側罩面枋上的鏤空深浮雕《楊家將》戲文故事圖,精刻著《雙龍會》等十來幅曆史故事劇的精彩場景,人物栩栩如生,雕刻技術精致絕倫;戲臺上方為浮雕雲龍藻井;正壁為浮雕“福禄壽喜”圖。臺後和耳房為化妝間和休息間,左右有廻廊與廂樓相通。廊上額枋有八仙人物園雕。庭院天井兩側廂樓為官紳士商及其家眷聽戲的包間。現存建築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

    萬壽宮內設有一“貴州民族建築博物館”,展示了一些模型和實物及照片。
    萬壽宮大門兩側離地高4.26m的牆體上所鑲嵌並保存至今的石刻磚雕,精刻著青龍洞古建築羣全景完整的原貌,在兩塊0.4㎡見方的條形方整石磚上,把整個青龍洞古建築羣的原有風貌微縮雕刻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該磚雕的意義不僅僅是體現了工匠精湛的技藝,更重要的是它能讓青龍洞古建築羣遺産永遠傳承並展示給後人,以至於不會因爲年深月久而面目全非,可見先人們富有遠見的卓識。而事實上,由於在文革期間慘遭毁滅性破壞,現今的“青龍洞古建築羣”大部分就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依照這兩塊磚的描繪而原樣复建的。




    從萬壽宮後院可通中元洞和紫陽洞,而從萬壽宮大門右邊拾級而上,則是古青龍洞道觀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2: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紫陽書院(紫陽洞)】
    紫陽書院,俗稱“紫陽洞”,原名“朱文公祠”,位於中河山石崖中段上部半崖平臺,地處中元禅院與青龍洞之間,是青龍洞古建築羣中儒家文化的代表建築。明嘉靖九年(1530年)鎭遠知府黄希英建,清康熙十一年(1673年)重修。原是為紀念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朱熹(號“紫陽先生”)而建,原以傳播儒學為主旨,為黔東地區較早興辦教育和傳播文化的重要地點之一。幾度毁建,後期局部演變為道教場所。這一組古建築有三座樓閣,依次爲“聖人殿”,“雷神殿”,“考祠”,雷神殿爲其中最高建築物。現存有山門,三角亭,考祠,雷神殿(老君殿),聖人殿等建築,均建于臺地外側山崖邊緣。紫陽洞原有廟會“雷祖會”和“杜康會”(雷神殿後石崖凹進處原有“杜康殿”一座)分别祭祀雷神殿殷聞仲和酒神杜康。
    山門建於紫陽洞口南側兩座獨立岩溶鈣華沈積石的夾縫裏,門上方有石刻橫額“紫陽洞”,兩側有粉書楹聯:“氵舞水無雙福地;黔山第一洞天。”其中三角亭爲此組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單體建築,其三柱而立的造型極爲罕見。亭子爲一座小巧玲珑的單檐三角攢尖頂獨立觀景亭,站在其上分別將三面方向之處的“石屏巨鎭”,紫陽書院,青龍洞等美景借入亭中。

   【聖人殿】
    聖人殿現存建築建於請光緒四年(1878年),殿身底層柱頭架空於山石之上,具有干欄式的建築特點。重簷歇山頂屋面因山就勢,局部截除,處理自由靈活。上層原供有理學大師朱熹牌位,上刻“南宋徽國文公朱子神位”,下層為供祀孔聖人牌位,後均毁於“文革”。回廊隔扇窗滌環板雕花圖案中藏隱對聯“氵舞水無雙福地,黔山第一洞天”。聖人殿的中層現有一孔夫子塑像,頂層是一朱熹塑像。
    朱熹(1130年-1200年):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别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出生於福建尤溪。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統治者的官方哲學,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其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太極圖說解》和《周易本義》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朱熹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他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其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春秋後期魯國人。為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雷神殿】
    雷神殿又稱“老君殿”,“雷祖殿”,現存建築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前半部建於崖邊兀立的山石上,後半部底層架空以供休憩,具有騎樓特點。通高近20m,是整個建築羣中單體最高的建築。二層原供有雷神(殷太師聞仲)和雷公,電母神像三尊;頂層供被道教奉為最高神靈“三清”的“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即“老子”)”像,現塑像均毁。
    雷祖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眞王”。據傳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眞王的化身,也有說是軒轅黄帝昇仙以後成為雷精,主雷雨之神。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則稱聞仲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管雷部二十四正神,興雲布雨,萬物托以長養;誅逆除奸,善恶由之禍福。鎭遠雷祖殿即以聞仲為雷祖供奉至今。
    雷公是司雷之神,又稱“電師”,“雷神”。電母:是司掌閃電之神,又稱“金光聖母”,“閃電娘娘”。雷電崇拜,起至上古。雷公電母之職,原來是掌管雷電,但是自先秦兩漢起,民眾就賦予雷電以懲恶揚善的意義。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列最尊,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元始天尊生於混沌之前,太元之先,元氣之始,故名“原始”。
    靈寶天尊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原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的《眞靈位業圖》列其在第二神階之中位,次於第一神階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時曾稱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稱為“靈寶天尊”或“靈寶君”。
    道德天尊道教天神,教主。為“三清”之第三位,又稱“太上老君”,“混元老君”等。在道教宮觀“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執扇子,相傳其原形為“老子”。

   【考祠】
    考祠在雷神殿的旁邊,為重簷歇山頂吊腳樓。南倚天然山石,西窗借遠山為景,建築小巧雅致,具有江南園林建築特色。原為紀念紫陽先生朱熹而設的考堂。後考堂廢,下層改為客廳;上層為“三宮殿”,供有稱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的堯,舜,禹三尊塑像,後毁。
    “三官大帝”是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傳說元始天尊吐氣化成的堯,舜,禹,被人們封為“三官大帝”。
    三官的職能為:

    天官賜福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薇大帝,隸屬太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訂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黄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玉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為人消灾。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2: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中元禅院(中元洞)】
    中元禅院俗稱“中元洞”,是建於中元洞(古稱“中河洞”或“北洞”,也曾稱“東岩洞”)前的一組佛寺建築,西接祝聖橋,爲青龍洞古建築羣中三教並存之一的佛教聖地。明嘉靖十年(1531年)前後鎭遠知府黄希英建,當時稱“中山寺”,後毁於兵火。清康熙五年(1806年)僧太圓重修;1979年-1982年進行了一次整修,現有山門,大佛殿,藏經樓,望星樓,獨柱亭,洞門牌坊和六角亭等建築物。旱年每逢四月初八日,城鄉信眾集資舉辦廟會,稱“大佛會”,朝拜佛祖釋迦牟尼,舉行各種祭祀活動。
    中元禅院山門建於石隙洞道口,由兩塊巨石斜靠天然而成。門楣上有清道光年間石刻楣額“入黔第一洞天”。拾級而上,洞壁有摩崖“奇石仙緣”。大雄寶殿殿旁有座望星樓,可登高望遠,氵舞陽河,祝聖橋盡收眼底。大雄寶殿樓上就是藏經閣。殿後的懸崖峭壁下,有一石洞,就是“中元洞”,洞中供有觀音菩薩。中元洞旁有一“文公祠”,供祀文天祥牌位,此殿為江西吉安籍人士捐資修建。此組建築中要數大佛殿左後側山崖上的中元洞最爲壯觀。此洞有北、西、南三個洞口。洞內有前人題刻的摩崖,詩碑多處。西洞口內有傳說武當山著名道士張三豐雲遊到此修煉的天然石牀,石牀上方有張三豐離開時酷似包袱,雨傘,草鞋等“遺物”的鍾乳石,形神俱靈,令人歎爲觀止。





【香爐岩】
    香爐岩就在公路靠河的一邊,不要門票,是氵舞陽河畔的一塊凸出的,上大下小形似香爐的奇特巨岩,與青龍洞古建築只有一條公路相隔。它既是青龍洞古建築有機組合的一部分,又獨立成景。岩頂建有一座單檐六角攢尖小亭,俗稱“蓮花亭”。這裏曾是曆代文人遊覽題詠,借景抒情之地。早年名將李烈均駐守鎭遠時,曾經常在這裏垂釣。其臨河一面崖壁上,鐫有相傳爲孔明所書“沂元光”三字和李烈鈞所書“乾坤入釣竿”。

    青龍洞前,氵舞陽河自鎭遠古城緩緩淌過,承載着東西南北來來往往的船只。也以其清秀碧綠浸潤着古城,讓滄桑的古城顯出勃勃生機和朝氣。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2: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觀完青龍洞古建築羣,雨又漸停。擬原路返回古城。祝聖橋上,偶然結識湖南芷江來此的楊姓兄弟,相聊甚歡。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2: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於是結伴又重觀青龍洞,祝聖橋。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之後又同遊古城及歪門斜道古巷。





    天色漸暮。19:00,重返新大橋。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穿過衛城垣。



    19:15,來到衛城的“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和平邨遺址”,天已暮黑。



【和平邨】
    和平邨遺址,原為“貴州省第二模範監獄”,全稱“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和平邨訓練班舊址”,“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會鎭遠和平邨工作隊”。位於衛城舞陽鎭和平街十字街南側五雲山下,原清代鎭遠總兵署中營衙門。占地面積6422㎡,東西寬77m,南北長83.4m,前有巷道北通衛城上北門,面臨氵陽河,後依五雲山,有衛城南門通金堡苗鄉。“和平邨”整個圍牆用黃泥土壘砌(高7m),由前院和後院組成。前院兩側坐北朝南的兩棟單坡層檐磚木結構平房爲哨兵室、米庫等。辦公樓系一樓一底共7間磚木混合結構建築,設有辦公室、會客室、職員室和反戰同盟訓練班、研究班、新生班、女俘住宿等。辦公樓後面是大禮堂,上層主要是已改造好的反戰同盟盟員的臥室。後院設有病房、廚房、醫務室、食堂、崗樓、哨所等建築物,占地面積5895㎡。
    “和平邨”即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俘虜收容所的别稱。1938年02月成立於湖南常德鹽官,主要關押中國南方戰場上俘獲的日軍俘虜。1938年12月遷至鎭遠,1944年12月遷往重慶巴縣,1946年04月撤銷。收容所在鎭遠期間(1938年12月-1944年11月)先後關押日軍俘虜600多人,在管理上實行優待俘虜政策,使許多戰俘從軍國主義分子轉化為反對戰爭的和平先鋒。1941年,在時任國民政府軍政部副部長周恩來,軍政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等人的推動下,由日本反戰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婦組織收容所中覺悟了的日軍俘虜組成立了“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和平邨訓練班”(後改爲“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會鎭遠和平邨工作隊”),並開展反戰運動,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起到了積極作用。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設有三個日本戰俘收容所:一所在陝西西安,另一所就在貴州鎭遠,還有一所在廣西桂林。西安和桂林的戰俘收容所已蕩然無存,唯有鎭遠“和平邨”戰俘收容所至今猶存。和平邨舊址是全中國唯一保存最完好的日俘收容所,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曆史見證。它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和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具有重要的革命曆史意義和國際影響。因此,2006年05月25日中國國務院公布“和平邨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平邨”至今仍保留著當年半圓拱形大門和兩米多高的夯土牆,並恢複了當年的“新生班”,“研究班”,“訓練班”,“啞子室”,“職員室”,供遊客參觀。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和平邨”是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單位,只需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在門口的遊客服務中心領取參觀券即可入內參觀。每日開放時間截至下午17:00。我到的時候雖然已經是19:00過,但是並没有關門,門口也無人值守,可以自由進入參觀,也無人干預。這種現象在鎭遠好多景點都遇到過,很人性化,不同於國內其它景點,是古城鎭遠獨特的親和魅力!



    夜幕中的“和平邨”,空空蕩蕩,除了我們幾無其它遊客。這也使得在此氛圍下能更好地感受那個歲月的氣息。



【研究班】
    1941年05月,由最早覺悟的11名俘虜在“和平邨”組織成立,最多時有20多人。研究班成員在反戰思想的影響下,逐步改變觀念,1941年01月發行月刊《使命》,同時還為中國反戰編寫敵情資料。
【訓練班】
    1941年08月,由“反戰同盟”重慶總部和桂林西南支部的40多名盟員押送到鎭遠“和平邨”重新再教育後成立。主要致力於日俘的思想啟蒙工作。保存了反戰同盟組織,是“和平邨工作隊”的雛形,也是反戰同盟的中堅力量。
【新生班】
    1942年04月30日成立,由第二、三次長沙會戰和宜昌會戰俘獲的約50名日軍俘虜組成。在所方的感化下,逐步覺醒,大部分日俘加入到反戰同盟的隊伍中,使得“日本帝國主義發動戰爭的犧牲品”跨出了重生的第一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2-24 03:34 , Processed in 0.35076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