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um

[游记攻略] 2013 徒步貴州☀我在路上05(玉屏-鎭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牌坊下就是“禹門碼頭”。
【禹門碼頭】
    禹門碼頭,始建年代不可考(一說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位於府城二牌街(興隆街)中段南側,臨河北岸,是明清時期府城鬧市區最大的碼頭之一,貨物裝卸量大。現存碼頭爲清代所築,1949年後曾維修一次。
    禹門亦即“龍門”,是專為科舉士子所建。古代科舉之人從京城返回,大都從舞陽河乘船至禹門碼頭登岸,以示榮耀。有古詩為證:“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禹門碼頭斜對面是“鎭遠縣委”,古色古香,像這樣簡樸的衙門在天朝可是極為稀罕的玩意。



    雨一直下,雨中的興隆街干淨清新,此刻人少了一些,街上雖然商業化氛圍越來越濃,但依然顯得古樸清靜,這也是鎭遠古城和其它古鎭不同的特點。



    前邊一點又是一條古巷“四方井巷”的入口,同樣是一塊大石牌坊立於巷口。
【四方井巷】
   “四方井巷”形成於明代,位於府城興隆街北側巷口,因巷中有一口方形古井而得名。此巷前面臨街,巷尾可通往石屏山中段九曲崗,四官殿和山頂“苗疆長城”府城垣。巷道前半截較爲平坦,從四方井後開始昇高,延至石屏山半山腰的楊茂興大院印子屋前,全長245m,從巷口至末端兩側系高風火牆四合院民居建築,現存近20個門樓,門楣分別書寫義門陳宅等匾額,高聳對峙的風火牆使巷道顯得幽邃伸長,它與府治衙門僅一牆之隔。古人雲:“府治後庭則石屏山腰,燈起密雨乍零更添幽境”。四方井巷路面及踏跺全部用青石板鋪砌,尾部與其他巷道想通,上可登臨石屏山頂,下可通達興隆街,是巷內居民出入的主要通道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進入巷道,左邊一幢古老的民居就是“鎭遠縣現行文件閱覽中心”和“鎭遠縣檔案館”。





    順巷道左轉進去上一段石階在一個轉角處就看到了“四方井”,一旁還供有掌管井水的龍王廟。
【四方井】
    四方井掘於明代,是清乾隆《鎭遠府志》記載的城內五大著名泉井之一。泉水從未斷竭,豐水時則井滿外溢。民間流傳有“四方井,井四方,井上看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萬歲爺,爺萬歲,萬歲爺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的民謠。四方井的泉水是從石屏山的山體流出的,没有任何污染源,泉水水質很好,冬暖夏涼,甘冽爽口。用這裏的泉水燒水泡茶,茶色晶瑩,茶味濃鬱,煮飯也特别香。這井壁上的凹痕就是人們長年累月在此打水的繩子磨出來的。
    以前該井旁邊還有另一口井,與其形成姊妹井。後來建立官衙後就被官府占去了,就在牆的那一邊。鎭遠古城古井遍布,形狀各異,有圓有方,有的形如豬槽。有清澈見底的自然淺井,也有深達余丈的吊井。較有名的還有:豬槽井,雲泉,雷家井,琵琶井,陳家井,園覺井,南門溝味井等。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火紅的年代,“毛主席萬歲”!



    曆史在此凝固,敲不開的是流逝的歲月。



【劉氏民宅】



【向氏民宅】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在高牆窄巷中或漫步;或駐足;或思索;或發呆,感悟曆史的痕蹟,歲月的滄桑。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四方井巷”巷口沿興隆街繼續往前一點,就是“鄒公祠”,現為“中國曆史文化名城鎭遠展覽館”及“鎭遠縣博物館”。
   “鎭遠博物館”於2011年11月被列為全國第三批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參觀單位,每日08:30-17:30只需憑身份證在門口領取參觀券即可入內參觀。




【鄒公祠】
   “鄒公祠”原為鄒姓家族祠堂。清同治八年(1869年)3月26日,清軍精捷營將領鄒泗鍾(長吉人)與按察使黃潤昌等戰死於黃平黃飄,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光緒帝准於鎭遠府城建鄒公祠紀念。
   “鄒公祠”建築在鎭遠較有特殊性,是典型的南北結合的建築,藝術價值很高。三面圍牆是高高的封火牆,臨街的大門建成石牌坊模樣,內部布局為兩進天井的四合院,分前殿、後殿及兩側廂房。祠堂內現存的石雕,木雕均為上乘雕刻精品。鎭遠城內寺廟館祠各類木雕工藝無處不有,尤以鄒公祠梁柱雕技爲上乘之作,是貴州罕見的木雕瑰寶。

【鎭遠縣博物館】
   “鎭遠縣博物館”展廳面積為300㎡,其陳列圍繞鎭遠的“曆史文化名城”為主題,通過圖片和文字說明展示鎭遠的曆史沿革,民族風情,民族節日,民居擷萃等。反映了鎭遠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和美麗的自然,人文風光,是名城鎭遠的經典縮影。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鄒公祠”石碑後的簡易木架上,橫置着一把鏽蹟斑駁,曆經滄桑,重重的關公大鐵刀,不知它的主人是何方神聖,有如此神力能舞動這把大刀。鐵刀旁邊牆角的圓形石墩上放着一座古老的鐵鐘。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雨中的古城,淡雅嫻靜,清新自然。街道兩旁雖然也是商鋪林立,卻感覺不到麗江,鳳凰,周莊等那些著名古城的浮躁和功利性。



    興隆路一直往東到了一個左拐處,舞陽河也在這裏來了個90°的轉彎,河畔就是“大河關碼頭”。



【大河關碼頭】
    大河關碼頭,早年為沙溪灣渡,明洪武年間建舞溪橋,渡口改作碼頭。至遲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位於府城順城街。前臨氵舞水,背靠公路。東岸的中河山與西岸的石屏山東端夾流對峙,如門扉,故又叫“石門關”。清乾隆《鎭遠府志·關梁》載:“石門關在府城東,舊名‘河關…”。清代在此設厘金總局督辦税務,關房建在舞陽河西岸大河關碼頭後石台之上,所有過往商船必須在此靠泊報關交納厘金税,是出入滇黔水路航道的重要關卡。碼頭原爲半月形,青石板鋪砌,占地10㎡。西側有小巷石梯連通順城街面。20世紀90年代,修建東峽電站,水位昇高,碼頭台階被水淹沒。關房早年拆毀,曾在該地設舞陽醫院。現大河關爲2005年修建。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大河關碼頭”臨河處建有一個較大的觀景平臺,平臺一側有休閑亭,而平臺正對的河對岸,就是鎭遠最著名的標志性代表--“青龍洞古建築羣”。



【青龍洞】
    青龍洞位於黔東南苗疆門户,中國曆史文化名城鎭遠府城東隅中河山麓南段,背倚中河山,前臨氵舞陽河。古代為東南亞晋京使臣拜佛傳教和僧人道家雲遊憩息之處。洞在懸岩峭壁間,石門傍水敞開,門上石匾橫刻篆書“入黔第一洞天”。
    青龍洞古建築羣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郡守黃希英建,工部郎中趙之緒購藏經,構層樓以貯之”。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以來,青龍洞就是貴州著名的古迹,迄今已有四百八十余年的曆史了,其占地21200㎡,建築面積6600㎡。它建築在高80m,長300m的中河山懸崖地帶和熔岩奇石之中,包括青龍洞,中元洞,紫陽洞,萬壽宮四大部分,由祝聖橋,中元禪院,紫陽洞,青龍洞,萬壽宮,香爐岩等6個古建築羣,35個單體建築組成。它既有園林韻味,又具寺院風格。
    古建築羣在懸崖上采用“下吊”,“借用”,“附岩”,“嵌入”,“築臺”等多種建築工藝,使其呈現出洞中建樓,樓中藏洞,欲露先藏,欲揚先抑,底層吊腳,閣樓懸空的獨特風格,同時是一處全國獨有的中原建築形式與貴州苗侗吊腳干欄樓式山地建築巧妙結合的建築典範之精華,是中國集中連片規模最大的貼崖古建築羣。
    青龍洞保持山水園林本色,與甘肅麥積山,山西懸空寺並稱中國古代三大“懸空古建築”,有“貴州古建博物館”之稱。
    唐代佛教傳入貴州,最早的寺廟就建在這裏。青龍洞建築精美,其間佛、儒、道三家共處,形成奇特宗教文化現象,是中國爲數不多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典範之一。在青龍洞2萬餘平方米的彈丸之地,硬是在一段懸崖上築出中元洞,紫陽洞,青龍洞,萬壽宮等一片閣樓洞天,博納了30餘座宗教建築。寺、廟、宮、觀、殿、院、祠、閣、樓、亭、洞,會館,學堂,橋梁,驛道相互交錯,混雜一體。或依山就勢;或因勢造形;或樓中有樓;或洞中有洞。翹簷淩空,雕梁畫棟,曲徑通幽,恍如迷宮。既有臨江遠眺的吊腳樓,也有恬靜幽邃的寺院禪臺,有朗朗書聲的學子書苑,更有鑼鼓喧天的戲臺。諸如玉皇大帝,釋迦牟尼,觀音老母,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赤腳大仙,十八羅漢,文殊菩薩;亦有鬥姥財神,藥王雷神,文神朱熹,酒神杜康,許眞君人,楊泗將軍;乃至民族英雄文天祥,道教半仙張三豐等等,各路財神,熙熙攘攘,像趕集市一般來到中河山,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互為鄰居,相安無事。這種和諧共存的宗教意識,往往讓外來朝拜者目瞪口呆。其實,多教合處,體現了兼容並包的文化胸懷,宗教共處,總比宗教戰爭對人類有利。從實用主義角度講,眾神歡聚一堂,倒方便了芸芸眾生,一炷香一撮紙就可把四方神靈都拜完,這不正是鎭遠作為移民城市的一大特色麼?

    青龍洞古建築羣集天下山水樓閣薈萃為一方,重重疊疊,參差不齊,縱橫有致。沿庭院小徑漫步,登斯樓而極目,如臨海市蜃樓,蓬萊仙島。
    青龍洞古建築羣氣勢雄偉,構思大膽,布局精巧,是鎭遠極具旅遊觀賞價值的名勝古跡,是貴州古建築規模最大,構造最精巧,融佛教經殿、道教廟堂、儒家書院、商幫會館為一體的古建築羣落,聚儒,道,釋,俗建築於一山。山麓是明清兩代中國通往雲南至東南亞國家的楚黔滇古驛道,被譽為“西南絲綢之路”上的三教聖地,1988年01月13日經中國國務院公布青龍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龍洞是極有特色的貼崖建築園林,靜雅别致。這裏山勢挺拔,峭壁,懸崖,巨岩,洞穴和爲一體,佛、道、儒三種宗教的寺廟羣生就山腰。它背靠青山,面臨綠水,依崖傍洞,貼壁臨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翹翼飛檐,雕梁畫棟,錯落有致。遠遠望去,30多座靠崖連洞的建築依山而立直至山頂,這些飛檐翹翼,青瓦紅牆的殿閣樓臺就宛如一座依山傍水的大型浮雕,它與石崖,溶洞,古樹,藤蘿融爲一體,自然天成,氣勢宏偉,巧奪天工。整座中河山及環山流動的舞陽河以及岩石,洞穴,遠山近水,輕煙,行船等又使青龍洞彷如一幅掛在山崖上的壁畫。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青龍洞建於明代中葉,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曆史,曾幾度毀于兵、火,幾度修复,古建築羣經曆代修建始成現代規模。史載,距今600多年的明洪武年間,此地便已形成與現存建築羣相當的規模,“明郡守黃希英建,工部郎中趙之緒購藏經,構層樓以貯之”。清嘉靖年間這裏不僅增加了大量寺廟,而且有了宮室和書院建築,後多有改擴建。雍乾時又有了萬壽宮等商業性會館建築及戲樓。光緒四年,又增建了祝聖橋上的狀元樓(亦稱魁星樓)。



    有清人贊曰:
峭嶂嵯峨蟄龍踞 , 一朝破壁橫飛去。
龍飛變化誰复知 , 盤寓尚認雲深處。
危樓高構山之巅,氵舞水微茫挂檻前。
憑欄未敢多立時 , 生恐淩風便上天。



嚴城無鼓角,山水自宮商。
邑侯喜見招,征旗生輝光。
緬象橋東邁,一色苔蘚蒼。
中元勝景出,絕壁纡羊腸。
更上青龍頂,來閱讀書堂。
循循資善誘,狂狷進中行。
佛樓肆筵席,德星聚一方。
煉師求丹訣,蠻女進壺漿。
嗟余謝鞅掌,不能涉稻粱。
縱陪東山屐,愧此曲水觞。
須臾日腳下,方鍾和漏長。
秉燭盡今夕,煙月付蒼茫。
                                                                                    ----清·陳夔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2-24 03:03 , Processed in 0.08736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