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um

[游记攻略] 2013 徒步貴州☀我在路上05(玉屏-鎭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5: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天津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17 15:29 编辑

    往東不遠走出小街,就來到橫跨舞陽河連接衛城與府城的“新大橋”(原名“介壽橋”)上。
    站在橋上,兩岸吊腳民居依河而立,與江南水鄉的房舍極其相似,滿目青磚黛瓦,飛簷翹角,一棟棟排列有序的依在清幽的河畔,古樸典雅,大紅燈籠點綴其間,妖嬈漂亮,倒映水中,波光粼粼,樓影顫動,漂浮遊移,古意盎然。鎭江閣屹立河畔,彷如一幅精致的畫卷。




    宛如碧玉的舞陽河水幽幽淌過,溫柔嫻靜,她矜持,內斂,波瀾不興,靜默得讓人覺察不到她的流動。

平昌山前宿霧開,憑高喜有此亭臺;
一川花柳四時好,十裏溪水八面來。

                                                               ----明·祁順《平昌山》

氵舞陽河風景區】
    舞陽河風景區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轄的鎭遠,施秉,黃平三縣境內。面積625k㎡,分爲曆史名城鎭遠,鐵溪,上、下舞陽河,施秉雲臺山,杉木河,黑沖,飛雲崖,舊州古鎭,重安江十大景區共394個景點。融自然山水,名勝古迹,民族風情爲一體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88年列入)。
    舞陽河分爲上舞陽和下舞陽兩段。上舞陽開發有頭峽,無路峽,老洞峽,觀音峽,長約50km,以“太公釣魚”石爲標志;下舞陽包括施秉縣境內的諸葛峽及鎭遠縣境內的龍王峽,西峽和東峽,全長50km,以“孔雀開屏”石爲標志。兩段河流特點各異,上舞陽看山,山川碧透。雙飛水,水上月宮,孀婦哭夫等景觀惟妙惟肖;下舞陽看峽,偉岸嵯峨。諸葛峽風景區,可見火燒赤壁、高碑湖等景點,有咆哮奔騰的急流險灘,有開闊寧靜的湖泊水面。擁有一線天、龍王宮、孔雀峯、三疊水等景觀的龍王峽,奇峯林立,水道曲折,沿岸的人面石、臥龍石、婆婆背背簍等,形態十分逼眞。東峽一帶的龍池、鱿魚洞、犀牛塘、千層岩等處,灘多浪急,怪石林立。相見河兩岸的迎賓鴿、三劍峯、閨門三秀、石猴出洞、唐僧師徒峯、雄師回首、金雞叫天門等景觀,栩栩如生,充滿詩情畫意。
    施秉上舞陽河景區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施秉縣西北部,距縣城8km。景區自然生態稱絕於世,原始植被鬱鬱蔥蔥,兩岸奇峯怪狀萬千;“姜太公釣魚”老態龍鍾;“仙人曬鞋”, “一足撐天”,個性特別;“宮門雙厥”,“龍王神針”天下一絕;“人面獅身”,“八仙過海”,“金猴望月”讓人目不暇接。27個景點像27顆翡翠明珠,鑲嵌於上舞陽河兩岸,青翠欲滴倒影漣漣,如天然盆景,如瑤池再現。整個景區層次分明,對比強烈,濃淡相間,疏密有序,構成一副天然綠色藝術長廊。景區上段以雄奇見長;中段舒緩平展;下段清幽神往,形成天構地設山情水韻爲特色的水上極樂公園。遊覽上舞陽景區,猶如來到夢幻般的童話世界,令人如醉如仙。
    鎭遠下舞陽景區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鎭遠縣城西,距縣城28km。觀光遊覽以船遊和徒步爲主,景點密布,奇麗俊秀。
遊船從支流相見河駛入舞陽河只遊覽其中18km,往返約需75分鍾。景區以高峽平湖,瀑泉飛流,喀斯特爲主體,山色水韻風光迷人。“破鏡重圓”半含水中半露峥嵘;鴛鴦夫妻結隊戲水,情深意濃;奇妙的三疊水,珠落玉盤直瀉深潭;喊泉神靈有喊必應,呼之水出,止呼水隱;石峯神形如“孔雀開屏 ”,形態逼眞;“大聖師徒”前往探幽,忙裏偷閑。整個景區一灣一畫,一步一景,令人忘返流連... ...神秘的下舞陽,不是天堂勝似天堂。鮮明的個性特征之所撼動人心,主要在于下舞陽具有長江三峽之雄;蜀地峨眉之秀;桂林漓江之美;陽朔勝景之幽而名冠天下。
    舞陽河山青水綠,風光宜人。河水依水深,地勢,溫度,光照不同而呈現出淺綠,翠綠,碧綠,墨綠等各種顏色,河中有桃花水母。如果乘一葉小船蕩舟其上,但見翠樹流碧,山影倒映水中,讓人流連忘返。舞陽河沿岸山不太高,水面也不太寬,但山的高度,水的寬度與人的距離恰到好處,讓人不會感覺到山的壓抑和水的浩瀚,而是給人一種親近感,讓人完全融入舞陽河秀麗的山水中,人隨景動,景隨心移。忽而遠處傳來悦耳的山歌,這時,整條河都動了起來,人的心也會隨着河笑了起來... ...
    舞陽河最美的景色集中在施秉境內的諸葛峽和鎭遠境內的龍王峽,西峽,通城“舞陽三峽”,主水道長35km,以峽奇、峯險、水綠爲主要特點。沿岸有西峽瀑布,羣虎嘯灘,羅漢觀濤,珍珠洞,三疊瀑布,孔雀開屏,玉壺潭,一線天,諸葛洞等景點。舞陽河景觀素以“五絕”美傳於世:最神奇的是“水晶鏡”;最秀逸的是“三疊水”;最壯麗的是“孔雀峯”;最險要的是“一線天”;最博大的是“臥佛嶺”。除干流峽穀外,還有諸條風光特別優美的支流峽穀,有梯級跌泉瀑布的高枯溪;有九寨溝式鈣華景觀的小塘河;有著名風景區雲臺山的杉木河等。河中有一孤島--匏瓜寨,藏於舞陽河畔的一座山背後,寨子只有一百多口人,只能靠舟楫出入,至今仍保持原始的生活方式,以舞陽河捕魚爲生,與世無爭,是眞正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舞陽河景區門票40元/人,船票100元/人;古城水上遊船票80元/人。





【天後宮】
    天後宮在縣城西門內,背靠石屏山,面向氵舞陽河。主體建築為正殿,殿為重簷歇山頂,兩側建有封火牆。殿內有兩個藻井,簷下飾如意鬥拱,脊上塑二龍拖寶。正殿木雕花窗,技藝十分精湛。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5: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天津
    過新大橋到舞陽河北岸東邊興隆路中,立着一塊巨大的石製牌坊,上刻“石屏巨鎮”四個黑色大字,這裏就是千年古城鎭遠府城的入口。
誰將屏障倚雲開,峭壁當空抱郡迥;
自是皇圖天外壯,長城擁出日邊來。

                                                             ----明·張守讓《石屏巨鎮》




【鎭遠古鎭】
    鎭遠古鎭位於氵舞陽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石屏山下爲舊府城,南岸五老山下爲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亦稱“太極古城”。兩城池皆爲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牆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築,傳統民居,曆史碼頭數量頗多。
    古人認爲:風水“爲天地之文章”。在地球上大多數地區還處在蠻荒時代,一支古老的仡佬人便在石屏山下的峽穀中瀕水而居。五千年前,蚩尤部族戰敗遷徙,一支苗人自河南舞陽輾轉逆沅江上溯,進入湘黔邊境的崇山峻嶺,與土著融合,並在這一帶建立部落酋長國--羅施國,石屏山下的原始邨落,便是這個酋長國的都城,史稱“苗疆古城”。這條生命之河,就叫舞陽河,這個古城,就是之後的鎭遠。回腸蕩氣的舞陽河源自西部大山,自西向東穿流鎭遠,繞了一個巨大的“∽”形太極圖,將城區一分爲二,自明至清,更是府(州)衛(縣)同城,縣置南岸“魚眼”稱衛城,府設北岸“魚眼”稱府城,如此陰陽合一的太極城市形態,堪稱得天之獨厚。
    鎭遠古城距今已有2280多年曆史,明代張三豐,王守仁(王陽明),清代吴三桂,林則徐,何紹基,近代馮玉祥等曆史名人曾於此留蹟,今存碑刻摩崖甚多。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5: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天津
    入口牌坊進去一點河畔第一個碼頭就是“米碼頭”。
【米碼頭】   
    米碼頭,又稱“醬園廠碼頭”,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位於府城新中街南側,第二座跨城石拱橋(新大橋)北端東側,臨河北岸。碼頭東西長14m,南北寬6m,占地面積84㎡。碼頭臨河平臺呈半圓形。貴州山多田少,軍隊和民用糧食均需靠湖廣,江淮接濟,運糧船只常在此卸米轉運,臨街即米市,因而得名。



    回看“新大橋”。新大橋是一座九孔拱形石砌大橋,橋面寬闊,造型古樸。



    鎭遠是一首詩,鎭遠是一幅畫,雨中的鎭遠更加的詩情畫意!
    雨滴灑落在碧綠的河面上,激起點點漣漪,彷如無數的珍珠在跳躍。河岸柳樹的枝條翠綠,垂在河面上,每當一陣風吹過,都在河面上劃起一道道水波。不時,一只只白鷺掠過河面,盤旋,降落在河岸。漫步河邊,時間彷佛都在靜靜的河畔邊停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5: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天津
    氵舞陽河--曾是夜郎秦淮河,儼然清明上河圖。



    與氵舞陽河平行的是府城的主要街道,分成爲共和街、民主街、新中街、興隆街、順城街五段,新大橋之東至老大橋(祝聖橋)是古城觀光街,被開辟爲步行街。
    白天的鎭遠悠遠而安靜,一切都顯得那麽從容而自在。
    鎭遠的步行街顯得古樸而干淨,衛生狀況很好,很少見到垃圾雜物。石板道路兩旁均爲仿古建築的屋舍,有藝術品店鋪,特産小吃店及不少的住宿賓館,街中還有觀光車往返於鎭遠新大橋和老大橋之間,方便遊客隨時乘坐。




    鎭遠古城有12個碼頭,衛城有5個碼頭:衛城大碼頭,吉祥寺碼頭,上北門碼頭,楊柳灣碼頭,老西門碼頭。府城是商業繁華區,有大河關碼頭,府城大碼頭,禹門碼頭,城隆廟碼頭,沖子口碼頭,米碼頭,天後宮碼頭等7個碼頭。衛城的碼頭原先主要供軍用,後來才改爲民用。府城大碼頭與衛城大碼頭隔河相望,既是船舶停靠的地方,又是連接兩岸的渡口和橋梁。
【沖子口碼頭】

    沖子口碼頭位於鎭遠府城最繁華的三牌與四牌(街道名)接合處。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地處鬧市區,有臨河平臺,系府城最重要的裝卸碼頭。曆史上,沖子口碼頭處每年從八、九月起至第二年的三、四月搭有浮橋,作爲府衛二城的主要通道。沖子口碼頭曆史上是貴州通湖南船運物資裝卸站。抗日戰爭時期,曾易名爲“中山碼頭”。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5: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天津
    雖非周末節假日,又是雨天,鎭遠街上遊人卻也不少,穿梭往來,熙熙攘攘。
    盡管如此,這裏卻與鳳凰,平遙,周莊,麗江等古鎭古邨落大不一樣,不只是各具不同的風格,更在於它沒有在商業繁榮,熙熙攘攘之中的那種難以避免的俗氣,沒有那樣的摩肩擦踵,燈紅酒綠,而是保持著一份寧靜,清淡,矜持,典雅,顯得古風猶存,質樸自然,擁有一種使人願意停留下來,駐足鑒賞,凝望,思索,暢想的吸引力。
    沿着青石板鋪成的街道在雨中漫步,細細品味古城的魅力。
    街面上的的房子雖然都是修飾過的,但是都保留著鮮明的曆史痕迹和明清建築風格。飛檐翹角,青瓦粉牆,朱漆廊柱,雕花窗欞,鱗次櫛比,古色古香。鎭遠人的生活安然自在,原住民大多以開店鋪,務農或打漁爲生,部分居民現在仍住在明清時的古宅院中。
    不足之處是雖然是步行街,但是卻可以通車,且來往車輛相當的多。但回頭一想,這不就是鎭遠人現在的眞實生活狀態嗎,比那些刻意打造的步行街少了造作的成分。




    興隆路南面是氵舞陽河,北面靠著石屏山。從街上通向山上的,是一條條高牆夾峙,石板鋪路的幽深古巷道。古巷現存的老房子大多數都建於明清兩朝,但巷道的曆史卻更難追本溯源。過去有多少巷子現在也無從得知,過去就有“六牌十巷”的說法。現今仍保留了九條古巷,依次是:陳家井巷,紫寶閣巷,米碼頭巷,沖子口巷,仁壽巷,復興巷,四方井巷,石牌坊巷。尤以沖子口巷,仁壽巷,復興巷,四方井巷爲最。每一條巷子都是隨山勢溝壑而建,蜿蜒曲折,狹長幽深,錯綜复雜,宛如迷宮,交叉銜接,互相連通。
    鎭遠的巷子,有北京胡同的幽靜而無循規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巷子的水鄉秀色卻又沒有平坦無坡的布局;有重慶“山城巷子”的風格但又無城市喧鬧的氣氛。概括來講,爬坡上坎,拐彎抹角,這是依山就勢的必然結果;巷中有巷,巷中有井,巷下有溝,這是給排水的需要;巷對碼頭,巷通驛道,深宅大院,這是商業文明的顯現。小城的民居多集中在巷內。富商的深宅大院,均爲四合院結構,既有江南小庭院的風格,又有依山而築的特點。一座座深宅大院,圍在高大的封火牆中,門都斜開著,有富麗的門樓,還懸著燙金的匾額,如傅家大院的“封唐召澤”,上官民宅的“西薹世系”,楊茂興大院的“清白家聲”等,無不折射出富家的自豪與雄心,顯得財大氣粗。    順沖子口巷道登高,豬槽井,化紙塔,四官殿可直到石屏山頂府城牆烽火臺。巷子的前半部,以前住的是達官貴人,商賈人家,大量進出鎭遠的物資都暫存在深宅大院的商家裏。

【復興巷】
    復興巷位於府城興隆街北側,至遲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巷口臨街道,末尾接石屏山中段,上可登臨石屏山頂,巷尾連接縱橫交錯的各條巷道。巷口正對城皇廟碼頭。巷道兩側有幾座舊商號房屋,府城城隍廟也在巷內。商號房,廟宇沿巷依次昇高而建,均爲高封火牆四合院建築,兩側壁立數仞的封火牆使巷道更顯幽深。多數四合院大門向著巷道,大門多用石庫門,門上有單坡式垂花門罩,門楣上大書字號名稱。巷口至巷尾總長211m。由巷口向北24m,轉向西進34m,再轉向北30m,呈“之”字狀。巷道寬2m-2.7m不等,巷口巷尾高低差6m。路面及踏跺全用細錾青石板鋪就,巷內商號密布。其下直達城隍廟碼頭,是鎭遠貨物集敞地之一。在巷道約90m處,急速上坡整齊筆直地修有三十二級踏跺。現保存三十一僜坎。巷道便東西分岔:向東延伸56m,登79級踏跺,昇高17m到達石屏山腰的楊茂興大院門口。向西延伸48m,昇高53m緩坡達到豬槽井。巷道後部的青石路面及高封火牆均保存完好。復興巷地處府城中央,它是古城重要的商行通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5: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天津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17 15:48 编辑

    巷道仿佛是條通向曆史的通道。沿著的青石板鋪就的台階迤邐而上。每走一步,就更接近曆史。深入巷中,高牆縱橫,庭院密布,回頭不見巷口,向前不見巷尾,也罕見行人來往,出奇地靜谧,讓人心如止水,忘卻塵世的喧鬧和浮華。看着這一條條像蜘蛛網四通八達的小巷,仍能感悟到這裏曾經的繁忙景象。當年門庭若市的宅院,經曆了世紀的風雨的洗禮,仍能看到它富貴的場景。仔細去看,古巷中的房屋院落都十分有特色,且不乏名人雅士,大戶人家的故居。有些被開發用來接待四方遊客,做茶社,做旅店,做民居博物館,有的則還是大門緊閉,依舊深宅大院人不識。由于巷道彎曲,山路盤旋,所以,院落之間也是“門不當,戶不對”,深宅大院的大門不與巷道平行,也不正對堂屋,也就是人們戲谑的“歪門邪道”和“旁門左道”,這正是鎭遠古巷的迷人特點。

【蘇公館舊址】
    在舊時衆多的住宅建築中,曾經有一種形式很特殊,其雅稱叫“公館”。雖無從考證這雅稱的來由,但人們都知道,公館必定是權勢顯赫的官宦豪宅,或是富甲一方的商賈華居。總之,公館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征,是上層名流的安居樂園,無疑也是特定曆史條件下造就的一個孤傲奇異的人居産物。在黔東南鎭遠古城內就有三個這樣的公館,如今除一個僅留殘址外,尚有兩個仍保存完好,風采如舊,神韻依然。
  城中的三個公館名周公館,譚公館和蘇公館,分別坐落在穿城而過的氵舞陽河兩岸的府、衛兩城。周公館在南岸衛城西側,譚公館在北岸府城南端,蘇公館在北岸府城東隅,形成三角鼎立,交相輝映的巧妙態勢。譚公館始建最早,蘇公館隨建其後,周公館修建較晚。
    蘇公館原址就建在府城興隆街北側複興巷西側,依山臨街,坐北朝南,占地2800㎡,爲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風火牆兩進四合院建築,始稱“光裕堂”或“將軍第”,後由民衆賜名“蘇公館”。這座宏宅依石屏山而建,從南至北逐次登高。臨街爲府第大門,建雙重檐翹角門樓,門楣鑲金鉑匾額,上刻“光裕堂”楷書三字;門前一對石獅昂首俯臥,門上嵌銅鑄虎頭雙環。這門樓的威武氣勢,足以表明宅主的位高權重和榮華富貴。進門入內,四周風火牆矗立。高牆內有前院,中院,後院和憩園。前院兩側建東西廂房,中間是客廳;中院有天井,設中堂供奉先祖神靈;後院建主人和家眷,議事,居住的主樓;憩園在主樓後面,有清池,石山,曲徑,走廊,亭閣,戲樓和花園。大院內數十間古色古香的小青瓦木樓屋宇布局合理,對襯嚴謹,雕飾精湛,造型美觀,相映生輝。尤以園中戲樓彩繪斑斓,裝潢豔麗,爲宅中古建藝術之瑰寶。可以說,蘇公館是鎭遠當時把防禦,居住,休閑,觀賞,娛樂多種功能融爲一體的小型江南園林式建築。
    中軸線由南向北是:北登八級台階到光裕堂正門,門楣上有豎額“將軍第”三個大字。橫書“景星慶雲”四個大字。正門有垂花門樓,石條門框,兩扇對開大門。門後兩廂房夾18級石階進入天井,廂房面闊7m,進深3.5m。天井正北爲正堂三間。正堂爲穿鬥式木結構屋架,封火馬頭山牆式建築,面闊三間,明間有六合隔扇門,兩次間有吊腳門廊,檐下爲鶴頸軒裝修,半壁透雕花窗。正堂兩側有門進入後天井。天井爲園林式庭院,內設花壇,魚池,水缸。最北端爲後廳,通面闊13m,進深10m。後廳與正堂格局棚同,半壁透雕花窗及隔扇門,藝簡練,格調典雅。現存部份山牆上還敞砌有刻頭“蘇光裕堂牆”五字的磚塊。正堂三問保存,余部毀壞。正堂和後廳中,陳設十分華麗和典雅,內有嵌螺钿紫檀木架子牀,紫檀木雕福壽紋半園桌,紫檀木嵌火理石桌等。1999年,電信局擴建,光裕堂房屋搬遷到楊公廟南側。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福建省財務委員會委員張伯修棄職還鄉時曾寓居於蘇公館內。1971-1972年鎭遠府衛校在公館內辦學及住宿。
    蘇公館的宅主名叫蘇元春(1845-1908),廣西永安人,原爲湘軍席寶田部下。清鹹豐三年(1853年)19歲時,與其弟蘇元章同時由武童投效湘軍首領席寶田部隊。在江西等地鎭壓太平天國革命軍,提任參將。同治六年(1867年),貴州按察使席寶田援黔鎭壓張秀眉領導的苗民起義,蘇元春與之同行。攻破荊竹園,頗洞,台網,台笠,寨頭等地,昇任總兵。1870年3月,湘軍連夜偷渡清水江到施洞與苗族起義軍激戰一晝夜,張秀眉退守台拱。1872年張秀眉在雷公山被俘,苗族起義軍宣告失敗,隨後,蘇元春修建公館駐守施洞。後克清江,馬號等地。同治八年(1869年),他領兵攻克湘黔要塞鎭遠,施秉,又加任提督。席寶田因病回籍,蘇元春繼任統領各營,改稱毅新軍。隨即安居下來,便大興土木修建了“光裕堂”府第豪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他調任廣西提督,抗法首戰受挫後,光緒十一年(1885年),他與清將馮子才,王德榜,陳嘉,王孝祺等協同作戰,在鎭南關大敗法軍,攻克文淵和諒山,殺死法軍2100多人。法軍向越南縱深地帶逃遁。史稱“諒山大捷”。蘇元春成爲鎭守邊關有功的抗法名將,從廣西提督昇任廣西軍務督辦。前後駐守廣西邊防十九年。因與兩廣總督岑春煊有隙,光緒三十年(1904年)被岑誣奏“縱兵殃民、克扣軍饷”,被解入京,慈禧太後罰其充軍新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被開釋回籍,臨行前死於迪化(今烏魯木齊)寓所。由新疆巡撫聯魁奏請,複原職,朝庭允之,由新疆布政使治喪,將棺柩運回鎮遠安葬于羊坪南郊。至今蘇元春古墓依然在荒原野丘中寂寞孤立。

    歲月滄桑風雨變遷,這座當年的官宦豪宅已蕩然無存,悲情地留下幾面斷壁殘垣,空曠的庭院和隱約可見的斑駁痕蹟。



【上官民宅(全家大院)】
    從復興巷入口進來大約200m的樣子,復興巷著名的三十二僜坎上部,有一座典型的“歪門邪(斜)道”古民居大院,即“上官民宅”。該院至遲建於清朝中期,是當時全姓商人的私人宅院,庭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大小房屋六棟,曾是鎭遠最大的大户人家。
    2008年鎭遠縣城市建設投資經營公司將該院整修後現作為“全家大院客棧”對外開放,但價格不菲,掛牌價雙人間308元/間,大牀房328元/間,團隊價也要150元/間。
    石庫門楣上的“西薹世系”四個大字,默默地訴說着這户人家高貴的家聲和名望。“西薹”是古代的一種官職,指中書省,是專門負責發布皇帝詔令的地方。
    這座民宅原來叫“上官民宅”,原主人據說是唐代上官儀,上官庭芝,上官婉兒家族後人的一支分支於清嘉慶初期輾轉來到鎭遠落户經商,很快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商人,便在三牌坡一帶修建了多處豪宅,這便是其中一處。然而到了晚晴,上官家族的後人由於染上恶習和違反朝廷禁令,牽連家族,在京做官的哥哥只好變賣家產,四處奔走打點才保全了家人性命。這座大院幾經周轉,最後為晚晴及民國時期鎭遠的一户全姓殷實人家購得,故名“全家大院”。




    院內古樸幽靜,垂花大門,門額橫匾,兩層老舊木樓,雕花漆木門窗欄杆,月亮門花園,點綴些花木翠竹,擺幾把藤椅一些茶具,優雅高貴,古意十足。院內没有其它遊客,一個小妹悠閑的坐在屋裏看書。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5: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天津
   “上官民宅”往西台階盡頭轉彎處石梯上,又是一幢老宅“水星祠”。
    明代,道教在鎭遠迅速傳播,土官,流官,鄉紳多奉道教,廣創神祠,宮觀。道教卜陰宅,看風水等已經流行。當時的墓碑也有用道家星相作裝飾的。到清代時,雖然官員信仰道教減少,但道教在民間仍有較大勢力,具有多神崇拜的特點,同時具有廣泛的適應性。爲了滿足民衆的祭祀道教神祇的需要,建築了很多道教廟宇。明清時期鎭遠城及邊廂建有道教廟宇30座。
【水星祠】  
    水星祠在府治西,原“蘇公館”(現電信局宿舍)後。水星祠又名眞武祠,眞武祠殿內供奉眞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爲盤古之子,中華之祖龍,生有炎黃二帝,曾降世爲伏羲,又從師於如來佛,爲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道經中稱他爲“眞武帝君”,民間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開天大帝,開天炎帝,祖師爺,元武神,上帝公等。眞武大帝作爲道教所奉祀的大神,在中國影響極大,在民間有著廣泛而深刻的信仰。眞武先天始氣,太極別體,惟務修行,15歲入武當山修眞,功成果滿,具有水神,司命之神之特征,而這種陰陽交感演化萬物的象征也賦予了眞武祠從古到今在風水及預測領域上的帝尊地位。自明末眞武廟建立之日起,多位易學和風水學的大師,結緣於此,潛心修道,至誠用功,在中國的易學及風水領域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明清之際,各地風水師來到鎭遠,爲祭祀祖師,也在這裏修建了水星祠。
    水星祠以前也是供祀龍王爺的地方。每當干旱之年和“二月二龍抬頭”,縣城裏的鄉紳百姓都要匯集在這裏祭祀龍王爺,祈雨求福。

    水星祠現已被居民占用,經營“古城苗鄉情小吃”,現有一個保持着原生態工序的豆腐作坊,生產銷售當地人稱的“嫩豆腐”,也叫“豆花”。



    沿右轉石階繼續上行,是一個三岔路口,著名的“歪門斜道”--“傅氏民宅”居中赫然而立。
    本來,這種坐北朝南的房屋,應以中軸線開設正門的,但是,在鎭遠像這種四合院很難看見開正門的地方,這與風水學有關。鎭遠民居屬於山地建築,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這裏的房屋正好是位於山之南,陽剛之氣很旺盛,若無陰氣調和,必然有虧損,所以開大門很有講究,根據這個道理,選擇朝東南或西南方向開大門。再一個原因就是財不露白。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5: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傅氏民宅(付家大院)】
   “傅氏民宅(付家大院)”是鎭遠古城保存得最好的四合院,也是古巷中唯一收費的民宅(5元/人)。四合院已有上百年曆史,坐北朝南,有兩進院落,中間一個天井,上下兩層樓房,很原始的結構。傅家大院大門裏邊,是個不大的天井,這裏面隱藏着學問和等級觀念等講究。有兩道階梯:一道是隨着廊下通往客院;一道是直進中堂。仰頭可見“良弼名家”四個金箔大字,良弼是丞相的意思,弼有輔佐的含義,是朝中大臣才能稱弼,宰相之類的大臣才能擔當得起輔佐的重任。正房有六扇精雕細刻的門窗,前面有幾步階梯。如果是没有一定身份的人,只能走廊下通往客房;如果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就可以從這裏往上進客廳裏面,主人只開兩扇門即可;假如是極其尊貴的客人,六扇門就會全開,尊貴的客人由主人陪同從正中的兩扇門進入客廳,其它隨行人員則從兩邊進到客廳裏。屋裏一凳一桌皆有來曆,古物到處都是,洗臉盆架、供、桌、牀、瓷器、一轉一瓦等等,隨便拿起一件都是傅家的傳家寶,價格不菲。老宅裏的家具多是明清時期購置的,桌子是明代的,幾張太師椅是清代的,兩張琴凳也是清代的,還有一張清代的“百子牀”,每件舊製木製品上都精雕細刻的刻上了當時人們所喜愛的動物,景象……
    傅家是這裏的大户人家,祖輩原是江西的棄官經商富商,曾經風光一時,雲南及湖南都設有分號,就連雲貴鏢局的籌建都得經過傅家老爺定奪。清嘉慶初年傅家從江西來到鎭遠經商至今已是第八代,一直住在這套老院裏。傅家大院原本面積很大的,由於晚清及中華民國時期連年遭到不測才開始衰敗下來,縮水了不少,卻也能保住這半壁江山。傅家曆代重視教育,子女成材者衆多。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傅氏民宅”左邊巷道連通“仁壽巷”,巷內有家“武陵世第”古宅開設的“古巷茶藝中心(館)”,是一家特色旅遊商品專賣店。



    往巷道右邊的“四方井巷”方向,又有一個大院。
【楊氏民宅(楊茂興大院)】
    楊氏民宅也是典型的山地建築,它與傅家民宅以及其他民居有所不同,它雖也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勢而見長,但卻是轉彎抹角延至山下,共有四個院落,分主院;客院;膳房;書室兼花園。大院門前匾額上是“瑞潔銜環”,主院是“清白家聲”,是指其主人的家風。
    楊茂興(1852-1923),本名
楊梅村,字廷魁,祖籍江西南昌府,據說是楊再思的後裔,其祖上大約於康熙,雍正年間遷入鎭遠羊坪龍塘。
    楊梅村年少時,家境貧寒,他走村串寨,挑布襪子賣,由布擔逐漸積攢了一些錢,後定居鎭遠,先開“茂興森”糖果雜貨店。至光緒初年,楊梅村正式創辦“茂興布店”。從此,人們便以“楊茂興”稱之,而漸不用其眞名。由於“茂興布店”布匹花色繁多,價格低廉,可不計息賒銷,加上主人態度謙恭,童叟無欺,因此顧客每每都徑直奔向“茂興”而不光臨他店,“茂興布店”生意遂越做越大,越做越紅,楊茂興的收入也日益豐厚起來。楊茂興布店的興盛,不在於他的投機取巧,而在于他的仁德。
    發迹後的楊茂興並不享樂,不去吃喝嫖賭,揮霍浪費,依然謙恭省儉,勤儉持家。他雖然是老板,卻身穿藍布大褂,每天粗茶淡飯,與徒弟們同勞同吃,平常淡湯素菜,半月才打一次“牙祭”,少飲酒,不吸煙。楊茂興常認爲錢財乃身外之物,用得好則爲人帶來福氣,用不好則會招來禍殃,禍福當善擇。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楊茂興漠置富貴,淡泊錢財,而把扶困濟貧,樂善好施當作自己的一種追求,並奮勉爲之,從不吝啬。他將修橋補路視爲己任,從光緒初年至民國初年,他陸續出資修建了十座以上的橋梁。如今人們還記得的,就有以下幾座:何家橋,松溪橋,鎭安橋,興隆橋,太平橋,偏橋,螺螄橋等。民國3年到民國4年間,楊茂興見鎭遠街道凸凹泥濘,春天各巷道內又坡水四溢,泛濫成災,遂出資把從復興巷口至沖子口巷口的大街道全部鋪上了青石板,同時,還在沖子口巷和仁壽巷內挖設下水道,並把這兩條巷道也鋪上了大青石板,使之成爲今天的模樣。當時,商人艾沛三受楊茂興的影響,也出資用青石鋪砌了沖子口至米碼頭的大街,並照著楊茂興的樣子,修整了米碼頭巷,全部都鋪砌石板,石板一直鋪到雷家井處。此外,楊茂興還出資修建修整了多條道路。
    楊茂興除了修路建橋,還好施銀兩,布匹,糧食以濟人之苦,援人之急,扶人之困。幾乎每逢荒年,他都要向灾民布施,贈衣贈糧或者送錢,或者施粥等。他好施濟人還有個特點,不只是俟人上門來才施舍,而是主動送上門去。每年年終,他都要把保董,甲長找來,了解誰家拮據,然後造好冊,派人把錢糧逐一送去,幫助他人過年,歲歲如此。僅過年濟困一項,他的巾壩(大菜園背後)所收的六十多石田穀每年都要全部送光。對於找上門來的貧苦街民和流動叫花子,楊茂興更是親自布施,和顔悅色,予以接待,少則幾碗米幾文錢,多則幾昇米幾吊錢,從不拒絕。遇莊稼歉收,糧價上浮,楊茂興就開倉賣壓市米,若饑馑荒年,民不聊生,他就熬粥濟人。城裏有什麽事,大夥要找他商量,街坊鄰居吵架,要請他去調解;哪裏有人死了,無人或無錢安葬,也是楊茂興出錢賣個匣子或棺材,請人把屍體收殓掩埋……如今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記得以前鎭遠街頭盛傳的一句順口溜:“早四兩,晚半斤,死了自有楊茂興。”這句俏皮話說明了楊茂興在當時實際上成了鎭遠部分平民的經濟資助者和精神領袖。
    由於楊茂興樂善好施,扶困濟貧,造福桑梓,鎭遠及鄰縣許多民衆交口美譽他爲“楊善人”。不僅百姓贊頌,擁戴他,連軍閥和土匪也欽佩他,當時貴州督軍兼省長劉顯世曾贈送楊善人一匾,上書“惠敫桑梓”四字。
    楊善人樂善好施,扶危濟困,卻從不沽名釣譽,他每做一件善事,都希望不志文,不留名。楊善人的美名雖然沒有刻在石碑上,但卻世代流傳在鎭遠人的口碑上。

    有時,一項工程完工,人們要爲他豎碑,他謝絕了,他要人們在碑上只刻上工匠的名字,而自己卻不留名。即使署名,也只是用“無名氏”代替自己的名字。  “楊茂興”或“楊梅村”雖然沒有給人們留下多大的印象,可是一提到“楊善人”,當時在鎭遠、施秉、黃平、岑鞏一帶卻是個個有口皆碑。
    人們追求一切,無非就是爲了活著。楊善人不僅是爲了自己活著;而且還爲其他活著的人活著。因此,不論是好人或是惡人都對他肅然起敬。大約在民國五、六年,一次,華洋義賑會委派楊善人到施秉黃平一帶去粜米,他與徒弟金啓榮,李老六等人行至新路口處,遇上土匪被搶劫一空。當土匪逃離時無意聽到被劫者竟是楊善人時,急忙點頭哈腰賠罪,不僅把楊善人師徒的東西一一歸還,土匪還擡著滑竿送楊善人走了很長一段路。
    人世間,弱者是多數。因此,老百姓總是用自己的心靈來尋找他們可以信賴的人,並把這種人作爲精神上的依托和經濟上的依靠。楊茂興,沒有讀上書,沒有當上官,但老百姓需要他,信任他,把他當成了精神領袖。
    光緒初年,楊茂興先在沖子口巷旁修造了一幢很普通的四合院供自己棲身(舊址在今工商銀行處),然後,在仁壽巷盡頭處建了呈梯形結構的三層大院(原楊光榮,申玉文,李秉壽等人家居住的大院),送其兄楊蘭汀安居。
    楊茂興在鴨溪,羊坪,中壩等地購買了大量田土。遺憾的是,楊茂興膝下無兒,萬貫家産無人繼承,他的哥哥楊蘭汀把二兒子複初過繼給他。楊複初育有一兒五女,國民黨中將寶慶人陳光中即是他的三女婿,頭牌楊遠芳則是他的四姑娘。楊茂興死後,楊複初不善管理,加上災害頻頻,兵匪掠奪,其生意日益蕭索,家境也逐漸衰敗。
    當然,衰敗的只是家産,楊茂興的美名和他扶危濟困,修橋補路的善德,永遠流芳後世。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走在雨中幽靜的古巷,仿佛穿越到那悠久的歲月中,一磚一石都是厚重的曆史,默默地訴說着繁華之後的安寧。



    巷道和古宅屋簷下掛着的路燈都是煤油馬燈造型,這是黔東南州的特色。過去種田人夜晚歸家,煤油燈起着照明的作用。
    踩着曆史,撫今思古,此情可待成追憶... ...




    出“復興巷”入口沿興隆街往東一點舞陽河邊是一個較大的碼頭,路邊一塊大石製牌坊上書“禹門”二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2-24 03:24 , Processed in 0.08398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