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山】
石屏山,位于貴州省鎭遠縣舞陽鎭舞陽河東側,重岩疊障,雄偉險峻。東西綿延2.2km,主峰海拔668.1m,與舞陽河面相對高差204m。石屏山面城一面的北山,象一個大屏風,豎立在山中。石崖絕壁高千仞,“端直蒼闊如屏風”,因此得名。
石屏山是鎭遠的城北屏障。東起鐵溪與舞陽河的匯合處,西至鎭遠府城六牌(今共和街)的“阿彌陀佛”。在石屏山的南麓,古色古香的明清四和院建築羣體如波疊湧,同自山頂到山腳的府城垣,四官殿,天後宮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火神廟,文廟,鄒公祠,蘇公館,北極宮,紫皇閣,青獅洞以及衆多的古巷道,古井泉,古碼頭等幾十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參差坐落於一起,組成一個龐大的古建築羣落。
據史料記載,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元軍南侵,宋朝皇帝趙昀诏令築“思州三隘”,抵禦外敵進犯,當地守軍遂在鎭遠石屏山上修建了“鎭遠長城”。鎭遠長城起於石屏山東頭懸崖,到五牌紅岩溝,全長3km,城牆高約5m,寬約2.8m,垛口1200個,炮臺一座,另修有兵房及四個城門樓。
鎭遠長城的曆史比明代長城早100年,它見證了鎭遠人民不折不饒抗擊元軍和中國工農紅軍阻擊頑敵的光輝曆史。
就在修築鎭遠長城的第二年,抗擊元軍的戰鬥打響,宋軍在鎭遠青溪青浪關至縣城一線構築了堅固防線體系。所以,戰爭持續了16年後,元軍才踏入鎭遠縣城。而在最後的守城戰中,鎭遠軍民以氵舞陽河和鎭遠長城爲依托,使用土炮,一次次打退了元軍的攻擊。在付出沈重的代價後,元軍才突破屏障。
紅軍長征時期,薛嶽軍團對中央紅軍緊追不舍。爲掩護中央,中央軍委縱隊以及第一、三、五軍團向烏江進發,紅十五師和紅九軍團組成了紅軍右縱隊在鎭遠展開了阻擊戰。戰鬥進行了3天3夜,紅軍以鎭遠長城等爲依托,打擊了追來之敵,爲中央紅軍繼續北上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鎭遠長城最早被破壞,是在20世紀60年代。當時掀起“破四舊”運動,當地羣衆將長城上的石頭搬走,用作造田或圈墳,因無人問津,此風越演越烈。“文革”時期,對于鎭遠長城的破壞甚至到了肆無忌憚的程度,破壞者不僅搬運石頭,還將兵房,城門樓等設施全部拆除運走或焚燒。到如今,鎭遠長城只剩下一道殘垣,5m高牆已不足1m。
石屏山頂是俯瞰鎭遠全景和拍攝古城夜景的絕佳之地,不過要收門票30元/人,08:00-17:00開放,其餘時間雖說是不售票,但鐵門緊閉,但是可以從歪門古巷道背後等處走小路(斜穿步行街停車場從左側的小巷沿着石階曲折往上繞過售票處,在半山腰切入和石階路匯合,向右轉就到了之字形的盤山路)逃票或者四官殿那邊(據說不收門票)上去,據說路況很差很滑,山腰有路環繞整個石屏山,從山頂亭子往山裏面走就可以看到鎭遠長城(府城垣)。由於時間及下雨的原因此次我没有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