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um

[游记攻略] 2013 徒步貴州☀我在路上05(玉屏-鎭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青龍洞左側橫跨舞陽河的五墩六孔半古樸石橋,就是鎭遠另一著名標志性景觀--“祝聖橋”。
    鎭遠城內不足3000m的河道上,由西向東依次有:平昌橋,盤龍橋,新大橋,祝聖橋,東峽橋五座大橋,除祝聖橋外,其餘四座都是近現代修建的新橋。




【祝聖橋】
    祝聖橋,原名“氵舞溪橋”,俗稱“老大橋”,又稱“狀元橋”,西連府城,東接中河山北段中元洞,爲一座橫跨舞水的大型石橋,大方青石築砌。祝聖橋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由鎭遠土司思南寬慰使田大雅與鎭遠土知州何惠同“奏請(朝廷)修建氵舞溪橋(即今老大橋),以利往來,詔從之”。後因田氏土司家族內部仇殺,致使改土歸流,修橋半途而廢。此後于萬曆三十七年(1609)重修,至崇禎元年(1628年)才告竣工,曆時240年。後屢塌屢修,至今保存完好。橋為七拱,長135m,寬8.5m,高17m。此橋一通,即成“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通道。清雍正元年(1723年)其中一次修复竣工時,正值康熙皇帝壽誕之日,鎭遠人爲向聖上祝壽及表其忠心,將橋更名“祝聖橋”。
    祝聖橋古時乃湘黔唯一必經之道。二戰時期,湘黔公路通車,祝聖橋成爲二戰期間西南大通道上的骨干橋梁,每天都有若干輛運輸從滇緬公路,史迪威公路和駝峯航線進入中國的大量援華戰略物資的美式十輪大卡車從橋上駛過開往華中華東前線,爲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6: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橋中立着這座後來建的三層樓閣叫“魁星閣”。橋閣和諧輝映,巧妙絕倫,構成水上奇景。
【魁星閣】
    魁星閣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鎭遠知府汪炳敖在祝聖橋上主持修建了魁星閣,預言不出三年,貴州必出兩個狀元,後來果然應驗。這兩個狀元一個叫趙以炯,一個叫夏同和。據記載,僅清代鎭遠就出了舉人240名,進士44名,武舉人94名。
    魁星閣也稱狀元樓,高15m,三簷八角頂,與橋東頭中河山青龍洞古建築羣形成呼應之勢,為古城增添一景。有人說,鎭遠之所以人才輩出,就得了祝聖橋上魁星閣的風水。






    朦朧的山峯在雨水和雲霧的包圍下時隱時現,宛若一幅流動的水墨畫卷。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7: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青龍洞右側龍頭山下湘黔鐵路上,一列火車正跨空駛過。
   
印度前總理聖雄甘地尼赫魯少年時,曾隨其祖父前來求學,就曾到青龍洞修行宗教。後來萬隆會議時,他曾向周恩來提及想回鎭遠看看,但是當時火車鐵道正在修建,交通非常不便,沒有成行。60年代尼赫魯去世後,周恩來專門批示,在鎭遠修建的鐵路,必須從青龍洞旁經過,同時,要保證坐在火車上能看到青龍洞,從而完成尼赫魯的遺願。




    順興隆街左轉前行。



    路頭的雄偉絕壁石屏山宛如雄獅昂首挺胸,姿勢嵬嵬傲然,護衛着鎭遠城。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7: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直路盡頭與祝聖橋交界處有座“炎帝宮”,亦是“火神廟”。



【炎帝宮】【火神廟】
   “火神廟”又稱“炎帝宮”,裏面還有“湖南會館”,位於鎭遠府城順城街西側臨街,石牌坊巷巷口,據說是建在鎭遠的龍脈上。始建於清初,1875年遷建此地。供奉炎帝,祀奉火神,不降火灾於人間,以保一方平安。
   “炎帝宮”占地面積550㎡,建築面積310㎡,高封火牆,坐北朝南,地基平面南狹北寬,南北長50m,東西線南頭寬9m,北頭寬13m,依山勢從南到北逐間昇高4m。正南面封火牆寬9m,高7m。正中下部有方形山門,爲巨型長條石鑲嵌的石條門。門楣兩端楔形襯墊石上,精刻有火焰圖紋。門楣封火牆上,嵌有一豎形石碑。碑凹進牆內10cm,邊有線條框,上有陰刻楷書“炎帝宮”三個大字,每字50c㎡見方。三字在“文革”中被用石灰漿抹平,隱約可辨,2006年維修時恢复。進大門即爲戲樓底層,戲樓背倚南牆大門而建,臺口朝北,面闊6m,進深7m,台高2.5m。通過戲樓底層,上7級石階,到達第一進天井。天井呈梯形,南寬9m,北寬10m,進深14m。
    天井以北即中殿,殿前石階5級,昇高1m。中殿即“火神廟”正殿。正殿爲單檐硬山頂穿鬥式木結構建築,明次三間,通面闊9m,兩頭頂東西封火牆。明間面闊4.8m,東西次間各面闊2.6m,進深10m。殿堂頂棚高6.2m,中部有藻井一個,殿前爲卷板封檐。正殿東有一門通往東側的膳房和後殿(又稱“火神廟”)。    後殿爲單檐懸山頂穿鬥式木結構建築,明次三間,通面闊11m,進深7.4m。殿前有廊式建築,廊寬1.2m,殿門高3.6m。後牆有一側門,門後與祝聖橋頭的順城街相通。清乾隆《鎭遠府志·祠祀》載:“火神廟地城隍廟側。”木結構的屋架基本保存,封火牆及條石保存完好。1984年06月27日,鎭遠縣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炎帝:“炎帝”即“神農氏”,誕生於新三石器時代,是上古時代的部落首領,是創造中華文明的始祖之一,中國農耕文化的創造者,是“炎帝時代”眾多民族的原始先民。作為那個時代的傑出代表,炎帝以其超凡的智慧,驚人的勇氣和頑强的奮鬥精神,為開拓農耕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原始部落的先民們是以狩獵和采食野果為生,炎帝試驗刀耕火種,稻穀的播種種植成功,為人類開創了耕作種植技術。《管子》載:“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春秋》載:“炎帝其教如神,使民粒食,故天下號神農。”5000年前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耳聞幾千年前的稻作文明從萬年大源盆地起源,就帶了得力助手耒神,垂神千裏迢迢來尋根問祖。




   “炎帝宮”門口的牌子寫着“(暫)免票參觀”,而這裏面同國內一些類似景點一樣,可是大有玄機的。不少人把這地方視為龍潭虎穴,呼籲千萬不要進去!裏面到底有多可怕呢?我就沖着這“免票參觀”的牌子和不漏過的精神進去看看吧。
    進入大門,裏面的牌子寫着“禁止拍照”,這就有些奇怪了。一般在宗教場所,出於宗教禮儀,對佛祖,菩薩等是不能拍照的;還有就是對一些特别珍貴文物等不能拍照,而這裏面除了菩薩塑像外,也没什麼珍稀國寶啊,為什麼一律不許拍照和錄影呢?
    見有人進來,門口坐着的一位女子馬上過來,自稱是導遊講解員,說“炎帝宮”現在暫時(後據了解,這個“暫時”已經暫時了好幾年了)免票參觀和免費講解,後面又進來了幾個遊客,她便把我們集中在一起開始了參觀。
    一開始,她給我們介紹了一下鎭遠的一些基本情況,曆史景點以及炎帝宮的建築情況和曆史典故,並一再强調要按她帶領的線路參觀拜神,不能走回頭路,倒也熱情,還像那麼回事。屋角有一塊“鎭遠鏢局”的大牌匾,甚至還把鎭遠和鎭遠鏢局扯到了一塊。
    然後在正殿參拜炎帝和其它菩薩尊神時,她又向我們介紹拜佛的禮儀和規矩方法。按照她所教的方法參拜完畢,她又讓我伸出手來,摸了摸然後像算命大師一樣對我送上忠告和點撥。然後,她又拿出一盞蓮花燈叫我端着,說這是今天我來的時機好,特地送的蓮花燈,承載平安吉祥和祝福。這燈做得倒也精致,不像是那些為搞宣傳而送出的不值錢的小玩意,此時,我已大致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然後,她又一次淳淳告誡我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項,很是眞誠和熱情地樣子,並再次强調不能走回頭路,讓我們依次單獨進入一旁的側殿接受祝福,我是第一個。
    進入側殿,一張木桌前坐着一個30來歲的男子(照片中門口穿紅衣露出半邊臉那個),很熱情的招呼我坐下然後隨意寒暄聊了聊是哪裏人,來自何方,作何工作等情況。然後就進入主題,說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吉祥,是否需要把燈點燃呢?當然這點燈就需要香油錢了,香油錢多少隨意,還說這香油錢他們是不會要的,是要拿去送給貧困山區兒童的。
    對付這套把戲對我來說是没有什麼難度的,從和他一交談開始,就始終堅持自主思維,不要被他的話牽着鼻子走,反而用話套他,見招拆招,主動出招,讓他順着我的思路來,也不必去理會那些什麼這樣才好那樣不好或明示或暗示的威逼恐嚇的話語。在我巧妙地和他周旋之下,他知道在我這裏是搞不到什麼東西的,後面還有幾個遊客在外面等着(其中有幾個是女的,估計比較好騙),他也不想和我耗費更多時間來做無用周旋吧,最後,我留下了那盞蓮花燈,還和他握手友好告别(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從側門走出了炎帝宮。
    鎭遠給人的印象非常好,但“炎帝宮”裏的這些東西卻是一個瑕疵,據說已經存在了好幾年,不少人都在此上了當被騙了很多錢。從我的經曆看,雖不至於網上說的那麼恐怖,但也的確讓人感覺不爽。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7: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前行一點是石屏山的入口,繼續往前就能前往縣城外4-14km的“鐵溪龍潭”(門票50元/人),是個徒步探險的好地方。石屏山入口正對面就是祝聖橋北橋頭。
   祝聖橋據說
還和張三豐有關。
   當年修這座橋的時候,給橋墩下腳就碰到了難題:河底淤泥太厚,挖不到底。衆石匠苦苦思索,無有良策,工程停下多日。張三豐見了,卻哈哈大笑,說;“基腳挖成這樣,已經行了,只是差一樣東西墊在下面。”張三豐找了個竹籃,去到街上買了一籃豆腐,晚上來到橋基地方,往每個基腳坑裏撒了一些豆腐,口中還念念有詞。第二天,衆人出工來到工地,往基坑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采基坑底是整塊的大青石,穩穩當當。就在青石上砌上了橋墩,所以鎭遠人都說祝聖橋是張三豐用豆腐墊的底。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2: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魁星閣(狀元樓)氣宇軒昂,巍然矗立橋中。
    鎭遠是蘊藏文物古迹資源的富庶之地,民間一直流傳著 “七寺八閣九個廟”之說。就樓閣而言,散立於環城懸崖或高地上的玉皇閣、觀音閣、紫皇閣、平皇閣、文昌閣、南海閣、食颉閣等,大都依山就勢而建,傍崖貼壁而立,有淩空飛峙,壯麗恢宏的氣勢。然而魁星閣卻獨樹一幟,孤身雄踞,與石橋流水相伴,獨自挺立於舞陽碧波之上,靜伫在山水交融之間,構成舞陽河上的一道奇特美景。




【魁星閣】
    魁星閣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由鎭遠知府汪炳璈主持修建,並親自爲之題匾作聯多副。此閣東西兩側立四根深紅圓形主柱,東側柱上原挂對聯(現已不見)一副:“掃盡氵舞溪煙漢使乘槎撐鬥出;劈開重夷路緬人騎象過橋來。”門楣匾額爲“河山柱石”。對聯眞實地記錄了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六月等次緬人騎象赴京朝貢路過這裏的重要史實以及名城鎭遠昔時曾爲南方絲綢之路上水陸通衢的曆史見證。西側柱上挂對聯一副:“人上翠微梯蓬島春蔭天五尺;客來書畫舫桃花流水月初三。”門楣匾額爲:“雲漢天章”。兩副楹聯匾額皆爲草書黑底金字,均由今人重書,歎功力欠佳,可謂美中不足吧!從東側原對聯的涵義不難看出,明清兩朝及民國初葉,祝聖橋和魁星閣迎來送往過無數中國內地和東南亞,西亞各國的商賈旅客,官宦使節,成爲湘黔要塞增進中外經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重要通道。然而,隱匿在偏遠邊城奇山秀水中的魁星閣也難逃厄運。1934年12月,魁星閣在國民黨王家烈黔軍對共產黨工農紅軍一軍團十五師圍追堵截的戰火中化爲灰燼。曆史遺留的傷痕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986年秋,一座嶄新炫麗的魁星閣依原貌重新建成。




    魁星閣爲寶塔式木質結構建築,三層重檐,八方翹角,角尖塑龍頭魚尾造型,塔峯鑄連珠葫蘆彩色寶頂;四壁設欄,雕山水人物,鏤花鳥魚蟲;六根立柱直插懸梁鬥拱,撐起整座樓宇;凜然大氣,清純古雅,完美無暇。二樓爲一間正方形小閣,閣內修飾精致,柱壁漆光閃亮,屋頂鑲嵌花卉圖案,四面安裝木雕護欄。閣中有東西南北四窗,每窗兩扇窗門,鏤飛禽走獸窗花,生動活潑,情趣逸然。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2: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站在古橋斑駁的石板上,憑河風輕撫,任細雨沐浴,極目四望... ...



    東面,聞名遐邇的中河山青龍洞古建築羣,茂密古樹藤蔓簇擁着淩空欲飛的危樓古刹,恰似一幅懸掛在崖壁上的淡雅蒼勁的水墨畫。



    南面,一泓波光粼粼的碧綠河水,風雨中輕輕蕩來,遠處是高聳的龍頭山,一片翠綠的叢林下面是雙線並行的鐵路和公路,與新建樓房交相映襯,展現古城現代建築的風采。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2: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西邊,連接祝聖橋頭的興隆街向府城延伸,河畔西側楊柳依依,一排古宅錯落有致,河濱小道上寥寥遊人逍遥自在地走動,高處舉目眺望,鎭遠大半城廓盡收眼底。





    氵舞陽河對岸的大河關碼頭親水觀景平臺。



    雨勢漸小,氵舞陽河上的遊船也慢慢開了出來。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2: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北面,寬闊的河面蕩着漣漪蜿蜒向東流去,兩岸馬頭封火牆傳統民居鱗次櫛比,隔河相望。河流深處山巒疊嶂,奇峯屹立,險峻東峽就在峯巒狹縫之中。河上新建的雙孔橋--“東峽大橋”飛跨兩岸。



    過橋回望,秀美高峻的石屏山宛如一座高大的石屏風,屹立在古城北側,屏擋着北面吹來的寒風,也屏擋着千百年來外敵的入侵,護衛着古城的平安。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2: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石屏山】
    石屏山,位于貴州省鎭遠縣舞陽鎭舞陽河東側,重岩疊障,雄偉險峻。東西綿延2.2km,主峰海拔668.1m,與舞陽河面相對高差204m。石屏山面城一面的北山,象一個大屏風,豎立在山中。石崖絕壁高千仞,“端直蒼闊如屏風”,因此得名。
    石屏山是鎭遠的城北屏障。東起鐵溪與舞陽河的匯合處,西至鎭遠府城六牌(今共和街)的“阿彌陀佛”。在石屏山的南麓,古色古香的明清四和院建築羣體如波疊湧,同自山頂到山腳的府城垣,四官殿,天後宮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火神廟,文廟,鄒公祠,蘇公館,北極宮,紫皇閣,青獅洞以及衆多的古巷道,古井泉,古碼頭等幾十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參差坐落於一起,組成一個龐大的古建築羣落。
    據史料記載,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元軍南侵,宋朝皇帝趙昀诏令築“思州三隘”,抵禦外敵進犯,當地守軍遂在鎭遠石屏山上修建了“鎭遠長城”。鎭遠長城起於石屏山東頭懸崖,到五牌紅岩溝,全長3km,城牆高約5m,寬約2.8m,垛口1200個,炮臺一座,另修有兵房及四個城門樓。
    鎭遠長城的曆史比明代長城早100年,它見證了鎭遠人民不折不饒抗擊元軍和中國工農紅軍阻擊頑敵的光輝曆史。
    就在修築鎭遠長城的第二年,抗擊元軍的戰鬥打響,宋軍在鎭遠青溪青浪關至縣城一線構築了堅固防線體系。所以,戰爭持續了16年後,元軍才踏入鎭遠縣城。而在最後的守城戰中,鎭遠軍民以氵舞陽河和鎭遠長城爲依托,使用土炮,一次次打退了元軍的攻擊。在付出沈重的代價後,元軍才突破屏障。
    紅軍長征時期,薛嶽軍團對中央紅軍緊追不舍。爲掩護中央,中央軍委縱隊以及第一、三、五軍團向烏江進發,紅十五師和紅九軍團組成了紅軍右縱隊在鎭遠展開了阻擊戰。戰鬥進行了3天3夜,紅軍以鎭遠長城等爲依托,打擊了追來之敵,爲中央紅軍繼續北上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鎭遠長城最早被破壞,是在20世紀60年代。當時掀起“破四舊”運動,當地羣衆將長城上的石頭搬走,用作造田或圈墳,因無人問津,此風越演越烈。“文革”時期,對于鎭遠長城的破壞甚至到了肆無忌憚的程度,破壞者不僅搬運石頭,還將兵房,城門樓等設施全部拆除運走或焚燒。到如今,鎭遠長城只剩下一道殘垣,5m高牆已不足1m。

    石屏山頂是俯瞰鎭遠全景和拍攝古城夜景的絕佳之地,不過要收門票30元/人,08:00-17:00開放,其餘時間雖說是不售票,但鐵門緊閉,但是可以從歪門古巷道背後等處走小路(斜穿步行街停車場從左側的小巷沿着石階曲折往上繞過售票處,在半山腰切入和石階路匯合,向右轉就到了之字形的盤山路)逃票或者四官殿那邊(據說不收門票)上去,據說路況很差很滑,山腰有路環繞整個石屏山,從山頂亭子往山裏面走就可以看到鎭遠長城(府城垣)。由於時間及下雨的原因此次我没有上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2-24 03:21 , Processed in 0.08252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