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 14: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而在中国历史上,自华夏成为正统以来,农耕文化也随之成为主体,四方民族,不过都是蛮夷。因此,不管是高原地区的游牧文化,还是沿海、岛屿地区的商业文化,都被视为另类。由此,中国从一开始,就形成了文化冲突和民族冲突这两大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文化冲突是主要的,民族冲突是次要的。文化冲突的一大阵营是农耕文化,另一大阵营则是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后者这一阵营,用钱穆的思想观点来说,有着鲜明的共性,就是它们都因为孕育其生命的自然环境的恶劣,而产生了先天不足——“内不足”,也就是说,和农耕文化的“自足”正好形成一个对比。因为自然环境的逼迫,游牧、商业这两种文化都无法形成一个自身的坚强核心,不得不以“对立”为基础,展开进取和掠夺。所以,就有了一种向外的需求,就具备了“流动”、“开放”的基本特性。因为环境的刺激,从一开始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农耕民族所无法理解的“战胜与克服欲”。仅仅有欲望,并不能保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于是,又产生了对“工具”的强烈的需求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游牧文化——草原民族的最早工具为马,商业文化——海滨民族的最早工具为船。“故草原、滨海民族其对外自先即具敌意,即其对自然亦然。此种民族,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 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其对自然则为‘天’、‘人’对立, 对人类则为‘敌’、‘我’对立,因此而形成其哲学心理上之必然理论则为‘内’‘外’对立。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此乃与其战胜克服之要求相呼应。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征伐的’、‘侵略的’。”
发表于 2016-7-1 14: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不同的欲望,产生了不同的追求。如果说,农耕文化的一个根本诉求是时间的长久延续性,是满足与安逸;那么,游牧——草原民族和商业——滨海民族的一个根本诉求就是生存空间的扩张,是对财富的占有和追逐。
以游牧和农耕民族的冲突为代表,一部中国五千年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民族冲突的历史;而以商业和农耕文化的冲突为代表,一部中华文明史,同样是一部文化冲突的历史。这一历史,或者说冲突的第一个高峰,就是老子为代表的商业文化——道家思想,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儒家思想。
发表于 2016-7-1 14: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位于长江流域的道家思想,以“船”作为其标志性象征,通过对“水”、“气”等作为宇宙本原的深刻认识,而领悟了宇宙天地的运行规律,从而发展出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和思想哲学体系。这一点,和孔子从周公那里继承黄河流域的儒家文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和对立。
所以,我们才说,对商业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是负面大于正面,虽然对商人的人性有净化和提升的作用,可是却无法用于商业文化的实践指导;而作为和商业文化同出一源、同根同生的道家思想,却给商业文化提供了哲学上的指导和帮助,为其注入了深刻的理性精神,提供了无数的精神层面上的支持和助力。尤其道家学派关于“水”的论述和揭示,可以说,正是对商业这一特殊事物的本质揭示和透视。
发表于 2016-7-1 14: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由于中国所处特定的自然环境,农耕文化的过早确立自己在中华文化中的“正统”“主流”地位,所以,商业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另类”“边缘”的地位,就处在被蔑视、压抑的地位。所以,尽管以楚国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一次次北上,试图动摇农耕文化的地位,一次次发动战争,结果都遭到了失败。生存与发展,一直以来,始终是商业文化面临的无法逾越的“瓶颈”。而也正是在这永不服输、永不间歇的一次次争斗中,商业文化也从道家思想那里,吸取了用之不竭的生存哲学。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以柔克刚,在柔弱微细中生存;以弱胜强,在处于不利位置时候的自保策略;以静制动,保持平衡与和谐;祸福相倚,给人生以安身立命的警示;有容乃大,为积蓄力量做好充分的准备。
发表于 2016-7-1 14: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以柔克刚,在柔弱微细中生存。虽然相对于农耕文化的强大、刚强,商业文化从各个方面都显得是那么弱小、柔软,可是,道家思想却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智慧的答案;以柔克刚。这一思想来源于老子的道家学派。他们认为,“道”,“水”、“气”等这些无形的物质,才是构成宇宙的本源。一切有形的天体,如日月星辰等,只不过都是“道”的有形的表现形式而已。这些宇宙万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都是从辽阔无边的无形的虚空中生出来,从生到灭,再从灭到生,而这虚空始终未曾有过任何的毁灭迹象,不生不灭,永恒地存在着。虚空中充满着看不见的能量,无所不在,可以在任何有形的物质中,自由地出入和运行。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发表于 2016-7-1 14: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越是表面上看起来强大的,越显得脆弱和不堪一击。例如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害怕的老虎、狮子等,处于自然界生物链最高级,却都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相反,被我们看不起的老鼠、蟑螂等,却在人人喊打的恶劣环境中,生存得悠然自得,根本不会去考虑是否面临种族灭绝的大问题。至于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一些细菌和微生物,生存能力就更加强大了。想一想,几千万年前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不就是因为其对自然界的依赖越来越强烈么?今天的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在一天天加大,这不正说明,越是简单细微的生命,越接近于“道”的特征,越能在天地宇宙间长久存在;而越是看起来强大无比的生命,对环境的依赖性越大,也就越发显得脆弱、无能。而自然界的变化摧毁的对象,一定是生物链最上层的、对自然界依赖最大的物种。
发表于 2016-7-1 14: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柔弱,是一种自然的,顺应而不侵害任何外物的力量;强大,则意味着要强制改造自然,将外物为我所用。而这个强大的过程,必然也是资源增加消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外界自然资源的依赖,不断地增加。为了控制更多的资源,必须创造更为强大的条件,又必须增强自己的征服力量。
发表于 2016-7-1 14: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可是,在自然规律中,始终有一个无形的、平衡的规律在制约着:不管如何膨胀,最终到了一定程度,都要面临这一“平衡法则”的制约,会受到自然资源的极限制约和其他物种的抗衡,这样,也就面临毁灭性的崩溃。因此,不断地强大的过程,也就等于是将自己的生命权力不停地交出去的过程。
一切都从生存的角度出发,一切都以能否存活下去,作为判断胜负的标准。中国文化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独一无二的“生存哲学”,因而在精神上获得了一种超越。几千年来,不管面对外族入侵,还是国外列强,中华民族从来不曾在精神上溃败过。而且,从历史上看,异族的占领,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将广大辽阔的国土,融入了中华的版图。这不能不说是老子的“以柔克刚”哲学思想的一个最好证明。
发表于 2016-7-1 14: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以弱胜强,在处于不利位置时候的自保策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往复相返,对立统一,这是老子讲的“道”的重要特征。而“道”要如何才能在天地间自由往来,到处发挥其作用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一个“弱”的环境的存在。这个弱,就是宇宙的“虚”、“空”、“无”。
发表于 2016-7-1 14: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对于宇宙的观察和认识上,是截然不同的。儒家所认识到的,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是“刚”。这也是孔子的一切政治主张的立足的根本。例如,在周文化的代表之作《周易》中,开宗明义第一篇文字,就叫做“乾”,而“乾”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刚”,“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周易·上经》)孟子的著名的“浩然之气”,也是这样描述的:“至大至刚”。
从天地本源“刚”入手,儒家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阴”“阳”学说,即君王为“阳”,为九五;老百姓为“阴”,为下六;所以君王以“刚”为本,来治理国家;老百姓以顺从为本,来接受君王的意志和领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4-5 10:32 , Processed in 0.08752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