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um

[游记攻略] 2013 徒步貴州☀我在路上03(護國禪寺-梵淨山-雲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5: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9 15:08 编辑

    奇峯層層凸起,直插雲霄,隱没在雲霧中。



    從滴水崖一路平行,很快的來到山頂中心區域。12:50,到達的是老金頂腳下。
    這裏以前是梵淨山海拔最高的賓館“蘑菇石賓館”,2009年撤除建成了一個很大的觀景平臺(拜佛臺)。
    這個全木結構,備有桌椅的平臺本是一個視野開闊,適合露營的好地方,可惜上臺的地方立著一塊“禁止露營”的牌子。
    觀景平臺海拔2270m,距蘑菇石100m、紅雲金頂200m,這裏視野開闊,是欣賞佛光,雲海,日出,晚霞,極目遠眺飽覽梵淨的神奇,神韻的絕佳寶地。
    走到臺邊倚欄而立,陣陣濃霧隨着山風撲面而來,寒意頓生。可惜今天濃霧太大,四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什麼都看不見。

    霧太大,下面的太子石隱於濃霧中,無法一睹。


    在觀景臺下老金頂南麓的幽穀深壑之中海拔1748.20m,牛尾河源頭處,有一山峯峭拔高耸,峻美非常,如劍劈斧砍而成的石山,遠遠望去,儼然一巨人正在仰望,相傳爲皇太子所化,故名“太子石”。
    太子石是梵淨山一個奇特的景點。牛尾河從腳下匆匆流過。清晨,鳥鳴聲中,綿綿輕紗般的薄霧悄悄隱去,彩霞飄在頭上,白雲停在山腰……此情此景,誰不爲皇太子的悲劇歎息落淚呢。
  
    相傳明萬曆年間,神宗皇帝(明穆宗)的第九位妃子,萬曆皇帝的母親九皇娘李太後到梵淨山修行。小太子見不到母親,不吃不喝,大哭大鬧。一天,他悄悄溜出皇宮,曆經艱難險阻,受盡痛苦磨難,終於來到梵淨山腳的牛尾河邊。太子仰望金頂,呼喊母親。撕裂人心,催人淚下的聲音在山穀裏回響,在羣峯間激蕩。神仙爲之動情,母親爲之痛心。太子正想從絕壁爬上山去見母親時,被神仙施法定在牛尾河穀裏。太子腳不能動,就每天引頸探望,長得很快。神仙生怕太子長高了見到母親,引起九皇娘思凡,就在太子頭頂栽了一棵菩提,菩提乃梵淨山鎭山之寶,張張葉片都有一尊如來佛像。從此,太子不再長高,遂化爲石。
    一說九皇娘懷著太子在梵淨山修行,生下後棄之野外,爲獵戶所養。16年後,太子尋母,被九皇娘施法定在峽穀,化爲石。掌管梵淨山的釋迦佛,彌勒佛嫉妒太子石迅猛長高,到玉皇大帝那裏告狀,玉帝鑄了一口大金鍾,罩住太子石,並釘了兩顆大鐵釘。金鍾被
釋迦,彌勒兩佛乘夜砸破盜走,鐵釘仍殘酷地釘在太子石頭上。九皇娘得道昇天,心疼兒子,不顧禁令,施法將鐵釘變成兩棵參天古樹——陳香木。
    太子石來曆說法不一,相傳有一文士到九龍池等候仙女下凡,問個究竟,結果不得而知。但太子卻年年月月站在牛尾河裏仰望她母親。


    這裏的深崖就是當年九皇娘回看太子最後一眼的地方,於此斬斷了最後的塵緣。後人便將這崖叫做“愛別離崖”,有離苦得樂的意思;也有人將這裏稱爲“碎心崖”,即是母子分離,令人心碎。但碎了的是一顆凡塵之心,生成的卻是一顆智慧之心。太子石峯頂上如今聳立著的兩棵菩提樹,據說就是太子由性命進入慧命的眞如標志。

    從觀景臺往江口方向旁邊就是通往老金頂和蘑菇石羣的山路口。分路的地方去往老金頂的路被攔斷了,寫着道路維修,禁止通行。但從蘑菇石羣附近還有一條路可以上去。
    這裏還立着的一塊大石碑,就是“賜敕碑”。被一塊大玻璃包起來保護着。但這塊玻璃已不知在此有多少年了,看起來從未維護,已生長了青苔,肮脏不堪,早已看不清裏面的石碑和碑文的內容。

    梵淨山有無數的碑刻,獨這塊石碑對梵淨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勝古迹,曆史傳說,佛教興衰等都作了描繪。此碑建于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朱翊鈞)聖旨而建,共1394字,序文838字,由當時的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序文中寫到梵淨山是“古佛道場”,是“天下衆名嶽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傾動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紛紛湧來朝拜的“極樂天宮”。賜敕碑現在已經作爲省級文物,加以重點保護。

    從“賜敕碑”向左,上行20m,可到“萬名洞”,再由此過“接引橋”,然後攀鐵索直上近90°的石階,感受步步登高、險中求上的刺激,可以到達“通明殿”遺址,再往上攀登而到達老金頂。
   “老金頂”又名“月鏡山”,海拔2494m。民間傳說彌勒菩薩通體光明,每當良宵,坐在紅雲金頂的蓮臺上猶如一輪滿月東升。他身上的月光慈濟在老金頂的石壁上,整座山崖也隨之蕩漾出一片如水光潔,形如月下銅鏡,因此史書將老金頂取名為“月鏡山”。
    其實這高高突兀的奇特山峯,是梵淨山的古老地層,形成有大約十多億年,光光的石壁化學成分純淨,石質堅硬而細膩,在特定的空氣和光線條件下,産生梵淨山特有的“月鏡”現象。晚上在月光的照耀下,會發出明晃晃的光芒,照出很遠的地方。因此,又把梵淨山稱做“月鏡山”。


    老金頂最高處稱為“玉皇頂”,海拔2493.40m,是目前遊覽梵淨山的最高點,摩天之巔。玉皇大帝是天界最高統治者,于是人們在這裏修建了玉皇廟。還有青瓦白牆的“燃燈殿”。在南宋白蓮社未開辟紅雲金頂之前,這裏是無量信衆的禮佛之處。上面建有祭天台,是公認的天堂入門口。人們在這裏向著紅雲金頂遙遙眺望,期望悅耳的仙樂長奏,空中的花雨長灑。皇頂祭天台,是人們自由地向彌勒大佛獻上一瓣心香的佛家聖地。
    玉皇頂可一覽羣山無遺,紅雲金頂,蘑菇石羣等都在腳下,山頂也遍布奇峯怪石,穿天石,布道石,仙人石等等,梵淨山杜鵑樹等古老植物也來到這山巔,形成山巔小花園。
    傲立山巔,環顧四野,方圓八百裏羣山烘托,直上雲霄。山脈與步道在前方腳下延伸,山海,樹海,雲海歸來眼底,如煙如霧的梵淨祥雲飄來飄去,時而在雲中,時而在雲端,只當進入太虛聖境!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5: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沿“賜敕碑”右邊的陡峭狹路上行,就進入梵淨山古老地質形成的奇石大觀園--“蘑菇石羣”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5: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9 15:14 编辑

    又一個分路口,左邊是“九皇洞”。
    在這個石拱門裏,是兩崖間一寬闊洞穴,面積約100㎡。洞門為塊石砌成,石穴前後壘石為壁,上覆石板為瓦,石穴上方石壁上鐫刻“洞天福地”四個楷書大字;下方以石坎為龕,供奉九皇娘神像。
    在九皇洞右側上方平台,有兩個天然形成的圓坑,有水的叫“金盆”,無水的叫“玉爐”,九皇洞四周是萬卷經書。九皇娘每天修煉的時候,就在金盆洗手,玉爐焚香,勤讀經書,最後而得道飛昇。


    據傳,明萬曆年間,神宗皇帝的九妃子李氏,看破世道紅塵,遠來梵淨山修行悟道,人稱九皇娘娘。終於功果圓滿,飛昇成聖。此洞就是九皇娘娘最後修行肉身成聖之處,洞內有皇娘梳妝井和磨簪石等。後人爲了紀念她,在這裏給她塑像。而且這裏還有一尊裸女佛像,非常少見,不知道是佛教的特有意義,還是曆史上百姓朝拜供奉有所典故。在這洞口修了兩重殿字,取名“九皇洞”,道觀為“九皇觀”。可惜原有房屋建築,後來毁於戰亂。
    另說:古傳佛未住錫梵淨之前,此山本屬九龍修煉之地,史稱“九龍山”。九條龍在洞內專意修行,立志成就智能人身。數劫過去,修成史前九皇,下界治理人世。依年齡次序神農皇帝位列第九。九皇功成飛天之日,在鳳凰嶺天池內沐浴淨身,巨大龍身原形銘印石壁之上。因此,九龍修煉之洞,謂之“九皇洞”;淨身之池,謂之“九龍池”;嵌身之壁,謂之“九龍壁”。月鏡山下碑刻稱:“九龍封九皇,金頂對鳳凰”,便是一段史前神傳記錄在案。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5: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9 15:34 编辑

   “九皇洞”邊上臨崖的缺口,冷風强勁,像一個無比巨大的天然空調一般把外面的濃霧和涼氣灌了進來。下面是萬丈無底深淵。此時,站立於此,外面是白茫茫的雨霧翻滾,任那濃濃的白霧和寒風將我包圍,神清氣爽,渾然忘我,雜念盡消,彷佛太虛幻境!



    梵淨山不乏獨特的片岩,頁岩地質結構,自讓人感受獨特地質美。按地質年代劃分,梵淨山應是古生代的第二紀奧陶紀所形成的地質景觀。古生代的第一紀爲寒武紀,約開始于5.7億年前,結束于5.1億年前。而奧陶紀就開始于寒武紀結束的年代,奧陶紀結束于4.38億年前。可見,梵淨山的地質地貌特古老。在那古老的時期裏,岩石就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名之奧陶紀。奧陶紀名原是英國地質學家拉普華慈,于20世紀60年代,在英國西部威爾士一代發現片,頁岩地層,因此與較早發現的志留紀與寒武紀相比,有著諸多不同的地方,此地層介于上述兩個層之間,顯然是屬于一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時期,于是根據一個古代曾在此居住過的民族名,名奧陶紀。奧陶紀的片,頁岩,不更顯山體的斑斓嶙峋,更顯山勢的險峻,山體景觀的惟妙惟肖,氣勢非凡。梵淨山讓人感受片岩,葉岩,千枚岩的獨特岩石美。

    梵淨山頂由無數的頁岩堆積而成,勢如卷帙浩繁的古代典冊滿山齊天堆放,氣勢宏偉,豈止萬卷!有的淩亂堆放;有的整座山崖;有的整齊碼放;有的正開卷待讀,人稱“萬卷書”。
   “萬卷書”是梵淨六大奇觀之一,早已聞名于世。古人有詩贊曰:“牙谶玉軸是誰儲,萬卷堆來混代初;遍地縱遭秦火劫,名山還有未燒書。”

   “萬卷書”,傳說是唐僧西天取經回來路過梵淨山,雲霧缭繞,白龍馬穿雲破霧,前蹄觸碰到金頂,從馬上落下一疊佛經化石而成。梵淨山本是佛教聖地,唐僧認定是佛法顯靈,既然這樣,那經書就留下吧。
    遠看“萬卷書”,特像萬卷書。由水平狀岩層疊成的書,還顯示出破舊的頁面,一
如古舊書籍,好象是常被人翻閱,難免出現破損情況,故更給人古舊書籍感。一摞緊挨一摞,而摞與摞之間又保留著天然的縫隙,就如讀書人,因忙亂翻找書,沒將書堆摞好,而留下書籍間的空隙。也有些“書籍”倒塌了下來,一摞的上半截已經折斷,靠在另一摞書籍上,搖搖欲墜,險象萬生,令人啧啧歎奇。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5: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九皇洞”門右方上行10多米,就是梵淨山最神奇,最經典的蘑菇石羣了。
    十幾億年的古老的地質留給了人類無法想象的石頭藝術,鬼斧神工,巧奪天工!它們像蘑菇,像老鷹,像人像書... ...
    “夫妻石”:從“賜敕碑”看過去,兩塊高高的人形石頭,相對兩無言,就永遠的那樣彼此相望,長相厮守。其中一塊石頭另外看去,又像一只鳳凰,叫“飛來鳳”。
    “老鷹石”:在蘑菇石羣的靠北面,一只神態逼眞的老鷹,炯炯有神的守護在萬卷書旁,是梵淨山經書的守護神。
    “翻天印與土家漢子”:在蘑菇石回頭看九皇洞方向,又是另外的景象,遠看老金頂的夢幻境界,近看萬卷經書。更能看到一枚印章與一位漢子。

    那是一枚向天上蓋去的印章,所以叫“翻天印”,它和九皇娘的金盆玉爐一起,難道是跟隨九皇娘從宮中出來的皇帝玉璽?
    翻天印和下面的山體組合一起就是一個土家漢子,他頭包土家帕子,身穿披風,正張嘴與對面的土家妹子對唱
情歌。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5: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山頂懸崖邊上,傲然挺立着一塊巨石。它似連體又似兩方巨石的重疊,上大下小,比例極不協調,它高約十米,亭亭玉立,看似摇摇欲墜,一觸即倒,其實巋然不動!它屹立於這危機四伏,淩雲飛渡,八面來風,險象環生的羣峯之巔,已經在風霜雨雪中飄摇十億年以上!
    它是造物主舉世無雙的一座魔幻現實主義經典雕塑,它是梵淨山的山徽,山標,形象大使,它也是貴州的標志!它就是聞名中外的----
    “蘑菇石”!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5: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霧靄彌天,山浴霧靄。濃霧翻滾湧過,雨水也隨之時大時細。光線也時明時暗,神秘莫測。除了眼前奇峯的輪廓,就是茫茫的迷霧,什麼都看不見了。霧到濃時,如波濤翻湧;稍薄時,又似輕紗縹緲,這是一個夢幻般的奇境,此境只應天上有!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6: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蘑菇石”上方也是梵淨山的最佳觀看日出的地方之一,可以看到日出與晚霞沫浴蘑菇石的奇幻美麗景象。
    這一帶,都是梵淨山觀看日出,日落,雲海,瀑布雲,佛光,幻影,感受天風的絕佳地點。
    夏季是梵淨山“佛光”最頻繁的季節。每年7-8月雨後天晴時09:00前和16:00後幾乎都能碰到那神秘的佛光。
    前方“蘑菇石”邊上那迷蒙霧中淩空而出的平台叫“懸空觀景台(觀雲臺)”,三面懸崖,下爲穿洞,立於其邊上,即使手護四周欄杆,也會讓很多人生出幾許膽怯。這裏前看深穀牛尾河,太子石廣褒蒼穹,左看蘑菇奇石大觀園,右看紅雲金頂拔地而... ...



    梵淨山蘑菇石是由風化,侵蝕後殘留的層積岩所成,花崗石尤其是黑色的花崗石長期受風化作用,使地殼表層岩石逐漸崩裂,破碎,分解,同時也形成新環境下的新礦物岩,風化作用是破壞山岩和改造山岩的主要力量,是使山岩不斷變化的重要力量,是沈積物質的重要來源之一。岩石遭受風化之後,因爲風,水,生物等對岩石的破壞提供了物質條件,各種外力在運動狀態下對地面岩石及風化産物的破壞作用,就稱爲剝蝕作用,剝蝕作用在破壞山岩外表的同時,也在不斷改變著山岩表面的形態,最終形成蘑菇石。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6: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蘑菇石”,另一邊,是一個高於地面懸空而出的天然平台(金盞玉碟),向上傾斜的表面極為平整,面積不太大。邊上就是萬丈懸崖,無底深淵,平台前端裂開的石縫看上去像隨時都會垮下去一樣,非常驚險!山頂風大,上面也無任何保護措施,平台前立有牌子嚴禁上去,並有保安不時巡守。
    雨大霧濃,寒風猛烈,台面濕滑,但這豈能阻止得了我登臨崖邊,感受那獨立羣山之巔,傲立天地中的豪氣呢!


    絕嶺雄風!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6: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右前方的高大山峯是武陵山脈的制高點,梵淨山最高的的主峯--“鳳凰山鳳凰嶺”(海拔2570.50m)。
    那裏很早以前就是辟支佛修行的地方,現在那裏還有他們留存的岩畫以及石洞,石房。據說那裏還有天下少有的“黑虎”和“盲蛇”。現在那裏是原始核心區,山勢極險,草深林密,人蹟罕至。從德旺過金盞坪山寨到燕子塹懸崖小道後就没有上山的道路了,需找當地向導開路登頂,難度極大,故現在登上過此頂的人極少。
    山上雄偉壯觀處莫過鳳凰山的石壁上面彰顯著九條飛龍的圖案,人稱“九龍壁”。橫寬約2000多米,垂直高差1100多米,每當雨過天晴陽光折射之際,在半山腰的回香坪,天門坳一帶,可看到雲飄霧缈中九龍隱約舞動其中,向人間顯示仙境的夢幻。“九龍壁”下面就是那充滿著傳奇色彩的人間淨土“九龍池”。巍峨蒼茫的鳳凰山與落寞荒涼的九龍池遙遙相望。如今無敵歲月已將昔日碧波蕩漾的高山湖泊演變成九曲連環的濕地,隱蔽在蓊鬱的原始森林之中。濕地上面鋪蓋著厚厚的金發苔藓,人們傳說那便是仙女們飄逸的秀髪。古林中隱約著古廟的殘垣敗壁,讓人憶起辟支佛徒那些晨鍾暮鼓的滄桑歲月;不時也可以聽到遙遠的野獸叫聲不絕如縷,好像在訴說一曲梵淨佛化下的生命之歌。
    惜此時,它們都隱於濃霧中。

    從“懸空觀景臺”那邊下去,往東偏北方向可到“爛茶頂”和“白雲寺”遺址。那裏是觀賞梵淨山高山杜鵑花海風光的好地方。
    白雲古寺海拔2153m,建有杜鵑花觀景台。初夏之交,梵淨山羣花競放。但論分布之廣,品種之富,姿態之美,色彩之豔,非杜鵑花莫屬。鵝黃,粉紅,淡紫,雪白等各色杜鵑漫山遍野爭奇鬥豔,猶如佛國普灑花雨,營造出白雲寺一絕。
    而那個方向,也是古時進梵淨山朝山拜佛的東線香火古道--“梵淨古道”。
    那條線以奇樹,怪石,雲海杜鵑花海,佛寺古迹遺址,原始古樸的森林而著稱。自1978年梵淨山建立保護區後,這條古道由于路程遠,交通不便,路途艱險,容易迷路,且都是未開發的原始林區,珍稀動植物繁多,被列爲了“核心保護區”,所以人迹罕至。一般線路為:太平河穀-黑灣河山門-轉塘-快場-河口-席家坪-芭蕉灣-奉行-冷家壩(桃花源)-科考站-岩高坪(HB1700m)-牛風包(HB2063m)-趴趴樹-白雲寺(HB2153m)-薄刀嶺(東線這個比西線那個更險)-靈官岩-爛茶頂(HB2412m)-鋸齒山-老金頂。沿途毒蛇多,箭竹多,山脊險,是一條高難度的線路,但可以躲過門票(南線逃票進山線路:轉塘-河口-沿馬槽河進山)。
     梵淨山還有一條目前最難的驢線:徒步牛尾河,穿越至太子石,登山至棉絮嶺黑巷子。從太子石腳下登山到棉絮嶺黑巷子驢友步道上,要在沒有路的叢林裏登山6-8小時才能到達,很多懸崖必須架路繩打保護過去。中途沒有紮營的地方,沒有水源補充。

   “懸空觀景臺”下邊不遠,有一塊較大的平壩--“普度廣場”,正在大興土木的樣子。
    這是“承恩寺遺址”與“鎭國寺”。
    承恩寺爲梵淨山曆史上四大皇庵之一(護國寺、天慶寺、承恩寺、太平寺),現爲明代遺址,梵淨山佛教的曆史遺迹。門楣還留有“聖旨承恩寺”幾個字。
    鎭國寺在承恩寺遺址的下方,建于清代,屬“承恩寺”,原名“通明殿”,供祭通體光明的彌勒菩薩而取名,後毀于戰亂。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敕建時更名“報恩寺”,清初又更名“承恩寺”,後又毁於兵灾。清光緒六年(1880年)隆參和尚重建該寺時更名爲“鎭國寺”,沿用至今。明清兩朝皇家都敇封它爲“古佛道場”的“鎭山之印”。80年代恢複建築。
    承恩寺右邊有明然和尚墓塔與碑刻。

    再下去一點又是一塊較大的平地,還有商店等。原來這裏就是紅雲金頂(鴻運金頂,新金頂)。
    雖然這裏没下雨了,但濃霧更甚。除了近處的房屋能看清外,那就近在眼前高大雄奇的紅雲金頂竟然連一點影子都看不見。其實,梵淨山精華地帶那種種的奇峰怪石都在我身邊不遠,但在這靈山神霧中,除走進它的身邊,否則都是有緣相會,無緣相見的。
金頂入口道路被封閉了,放了一塊牌子,保安解釋說:剛接到氣象局通知,强雷雨雲系已經生成並極可能飄過來,這裏是雷擊高發區,金頂由於海拔高,道路極其艱險,護欄為鐵鏈,極有可能遭到雷擊,為了保證安全,暫時封閉不讓上去了,如果雷擊警報解除就可以上去了。他還說:昨天下午下雨時,金頂上方也是打雷,打得上邊火光四射,非常嚇人,現在老金頂同樣也不讓上去了。
    既然上不去了,那如果能看到雷擊火光飛濺的場景也屬難得。然而,雷公遲遲没有到來,倒是風越來越大,偶爾竟把濃霧吹散開短短的一瞬間,太陽竟露出了一個輪廓,雖然那只是極短的一瞬間,卻也引得廣場上的人們一陣歡呼。這就是高山上變幻無定的天氣!
    趁這難得的一瞬間,終於看到了紅雲金頂那雄偉的輪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2-24 03:41 , Processed in 0.10479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