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9 13:56 编辑
● 梵淨山 ●
梵淨山(Mount Fanjing),原名“三山穀”,位于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印江自治縣、松桃自治縣交界處,爲武陵山脈主峯,山體龐大,總面積567k㎡;海拔2494m,最高峯鳳凰山海拔2572m,原始生態保存完好。得名於“梵天淨土”,梵淨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榮膺 “中國十大避暑名山”,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是與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齊名的中國五大佛教名山(此外還有江蘇靈山如來道場,雲南雞足山迦葉道場),梵淨山是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圈成員單位之一。 梵淨山是“貴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峯”,“天下眾名嶽之宗”。梵淨山是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峯(相對高度達2000m),它不僅是烏江與沅江的分水嶺,而且還是橫亘于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四省(市)的武陵山脈的最高主峯。山體龐大深邃, 峯巒巍峨雄奇,主峰高聳入雲。素有“峨眉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威”的秀麗風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渾然一體。其金頂上的蘑菇石一直被作為貴州省的標志。
梵淨山是西南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梵淨山就屬楚國“黔中地”,秦朝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以後一直是“武陵蠻”崇拜的神山,聖山。
梵淨山正式載于史冊,始于漢代。《漢書地理志》稱梵淨山爲“三山穀”;北魏《水經注》沿稱“三山穀”。唐代《元和郡縣志》改稱“辰山”。當時,唐政府已在梵淨山西麓設立“思邛縣”(唐開元四年<716年>設,今貴州印江縣)。宋代《太平寰宇記》稱“思邛山”,因唐“思邛縣”而得名,佛教於此時傳入梵淨山。
明初,明朝政府在梵淨山地區開采朱砂與金礦,派有官員督辦。由於梵淨山風光神奇,佛教於是興盛起來,成爲僧衆向往的“梵天淨土”,故正式得名“梵淨山”,民間則稱“大佛山”。明初在梵淨山重修西岩寺外,還修建了天馬寺等寺廟。明初,梵淨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數名並稱:“九龍山”、“飯甑山”、“梵淨山”、“大佛山”。因其三峯高聳,脈分九支,故稱“九龍山”;又因金頂孤峯突起,形如飯甑,故稱“飯甑山”;又因明代該山佛教興盛,寺刹林立,爲梵天淨土,故名“梵淨山”,俗稱“大佛山”、“大靈山”。
清代,梵淨山稱“月鏡山”、“卓山”。因朗月之夜,人影映于老金頂崖壁之上,如鏡一般,稱“石鏡”或“月鏡”;相傳八月十五日子時,萬國九州之影悉現于石鏡中,故稱“月鏡山”(陳鼎《黔遊記》,康熙十年,1672年)。又因新金頂超然卓立,故又稱“卓山”。(康熙年)《貴州通志》雲:“梵淨山一名月鏡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迹……黔中勝概,無逾于此;訪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今通用“梵淨山”,而“飯甑山”、“大佛山”之名仍流傳于民間。
梵淨山是中國黃河以南最早從海洋中擡升爲陸地的古老地區,在地質構造上位于穹狀背斜軸部,山體擡升後,節理發育的水平狀板岩在寒凍風化作用下雕塑成嶙峋怪石,故而這裏留下了10至14億年前形成的奇特地貌景觀:孤峯突兀,怪石林立,斷崖陡絕,溝穀深邃,瀑流跌宕,億萬年的風雨侵蝕,雕琢了老金頂附近的高山石林峯羣,諸如“蘑菇石”,“老鷹岩”,“萬卷書”,“擎天柱”,“老鷹石”,“鋸齒石”,“太子石”,“將軍頭”等,鬼斧神工,惟妙惟肖,妙趣天成。新金頂(紅雲金頂)更是孤峯高聳,直刺雲天。金刀峽將新金頂從峯頂至山腰劈爲兩半,唯有一線峽穀援鐵鏈可攀,其上峽頂飛橋相連,險峻至極。立足峯頂,時而千裏風煙,一覽無余;時而雲瀑籠罩,佛光環繞,變幻萬千,神秘莫測。梵淨山“集黃山之奇,峨眉之秀,華山之險,泰山之雄”,古人因其“崔嵬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故稱梵淨山爲“天下衆名嶽之宗”。
梵淨山山勢高峻,山體龐大,形成了“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垂直氣候特點和動植物分布帶,它變化多端的氣候,“三裏不同天,數秒轉陰情”,這些恰又構造了梵淨山神秘的氣候景觀,雲海,瀑布雲,日出,天風等。
梵淨山保存了距今7000萬年至200萬年前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古老動植物種類及豐富的生物資源,是世界上少有的亞熱帶較完整的原始生態系統區,並孑遺著7000萬至200萬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種。是地球北回歸線線上保存最完好的唯一綠洲。據科學考察數據顯示,梵淨山有生物種類2601種,其中植物1800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17種;動物801種。
梵淨山作爲一個比較完整的物種“基因庫”,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引起中外科學家的極大關注。六、七十年代,政府組織專家多次進行大規模科學考察。1978年,梵淨山被正式劃爲貴州省自然保護區,1982年被聯合國列為“一級世界生態保護區”。1986年,升爲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爲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MAB)成員。
梵淨山有脊椎動物有382種,其中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黔金絲猴”,“華南虎?”“黑熊”,“猕猴(藏酉猴)”,“雲豹”,“林麝”,“毛冠鹿”,“蘇門羚羊”,“飛虎(水桶鳥)”,“穿山甲”,“鴛鴦”,“紅腹角錐”,“紅腹錦雞”,“白頸長尾雉”等。溪中還有“大鯢”,“棘胸蛙”,“龍蛙”,“髭蟾(胡子蛙)”,“山麻魚”等珍稀物種。其中最珍貴,最具科學價值的是“黔金絲猴”,梵淨山是黔金絲猴的唯一分布區。
“黔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獸類,因數量少,成爲世界上瀕危物種之一,國家列爲一類保護動物。黔金絲猴爲梵淨山所特有,其數量比大熊貓還少,被譽爲“世界獨生子”。其棲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主要在岩高坪科考站牛困塘一帶),在2012年約750只。遊客在遊覽區難以看見。
“飛虎(水桶鳥)”也很神奇,學名長翅蝙蝠鷹。其雙翼薄如蟬翼,白天蜷伏於峭壁岩洞中,夜晚則翔於山間捕食。奇特的是,水桶鳥一旦發現森林中有煙火,便邀約同伴飛入山下溝穀中,用長大的翅膀折疊成桶狀後裝上水,飛往山火上空潑下,如此往返數次,直至將山火撲滅。此鳥也是梵淨山獨有。
梵淨山有4.2萬公頃原始森林,爲多種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匯集地,植物種類豐富,是北緯28°線上最完備的植被,爲我國西部中亞熱帶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區內有植物種數2000多種,其中高等植物100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等21種,並發現有大面積的珙桐分布,是世界上罕見的生物資源基因庫。還有紅豆杉,鐵杉,長蒼鐵杉,冷杉,貴州紫薇,銀杏,連香樹,穗花杉,天麻,杜仲,黨參,三七,黄柏,五倍子,吴萸,茶樹等珍稀植物分布。
“珙桐”是恐龍時代的古老植物,號稱“活化石”,曾廣泛分布于北溫帶,後由于地質與氣候變遷,珙桐在地球上幾乎消失殆盡,但在梵淨山地區,至今仍有十余片大面積的珙桐分布。每當春未夏初,奇特而美麗的珙桐花紛紛開放,仿佛羣羣白鶴翩飛於林間。這種中國特有的古老植物被外國人命名爲“中國鴿子花”,譽之爲“北溫帶最美麗的花朵”,被作爲名貴觀賞植物移植到歐洲。
從海拔500m左右的山麓地帶到海拔1300-1400m地帶,主要是地帶性的常綠闊葉林,爲梵淨山森林的精華所在,其中有不少仍處于原始森林狀態,植株密集,林內陰暗,生活著衆多的珍稀生物;從魚坳以上,海拔1400-1900m爲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1900-2100m爲落葉闊葉林帶。在梵淨山,舉目所見都是合圍粗的大樹,其中好多樹木直徑達到了1m以上。其生態和環境,是目前我國森林中,保持最爲完好的。世界上共有15種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在梵淨山就有13種。
“梵淨山”是西南地區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宋代,佛教已正式傳入梵淨山。北宋初年,在該山西麓的思邛縣興建了貴州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縣城郊)。(道光)《印江縣志》雲:“西岩寺……宋時建。”《思南府志》雲:“西岩寺,在(印江)縣西五裏,宋時建。”《貴州名勝古迹概說》雲:“西岩有寺,宋迹也。”西岩寺建於北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5年),曆代多次重修,後毀于“文革”,是貴州境內一座有一千年曆史的著名古寺,實爲梵淨山佛教的祖庭。
“梵淨山”曆代所修寺廟甚多,大小寺廟數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最爲著名,四大皇庵之一的護國寺占地就3000㎡,寺産遍及周圍30多裏。釋迦殿,彌勒殿在紅雲金頂上,始建于明朝,左爲釋迦殿,右爲彌勒殿,中爲金刀峽,天橋橫跨峽上以溝通兩殿。廟後各有一巨石,一名曬經台,一名說法台。這組建築地處梵淨山絕頂,下臨一千多米的深穀。舉目四眺,百裏風雲盡收眼底,甚爲壯觀。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頂左側,正殿三間,門額陰镌“敕賜承恩寺”五字,兩側配殿八間,僅存部分殘牆,全部建築面積占地1250㎡。鎮國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代,20世紀50年代傾塌。金頂古廟較多,遺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頂(燃燈殿)、圓通殿等多處,可惜尚存文字資料少。
明清以來,彌勒與梵淨山的傳說在當地民間廣爲流傳,古人在紅雲金頂顛峯之上建釋迦、彌勒兩殿,作爲梵淨山佛教的最高象征。明代《敕賜碑》中,對彌勒與梵淨山作專門記載,並稱梵淨山是“無邊法界,極樂天宮”。明萬曆、清康熙年間,兩次敕封梵淨山,要求官府保護梵淨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腳庵”,清末又設“都司衙門”加以保護。
梵淨山彌勒道場有神奇的自然景觀相印證。在新,老金頂附近,常常可以看見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認爲“佛光”和“幻影”就是“彌勒顯像”,莫不虔誠跪拜。此外,從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遠看,梵淨山就呈現出三座彌勒像並列的景象:老金頂是彌勒坐像,新金頂是金猴朝拜彌勒像,三大主峯相連則是長達萬米的彌勒臥像。
梵淨山山清水秀,雨量充沛,年降雨量高達2600mm。每兩條山嶺間就有一條溪流。水,或涓涓細流,或叮咚垂滴,或白練懸空,或奔騰咆哮,皆異常澄潔。峯回水轉,匯成了九十九條溪流和“黑灣河”,“馬槽河”等11條主要河流,呈放射狀奔騰而下,沿途多急流險灘,跌水瀑布。梵淨山是烏江水系和沅江水系的分水嶺,順山勢的東西走向,向東匯成了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匯成印江河,直奔烏江進長江。
梵淨山氣勢磅礴,山勢雄偉,坡陡穀深,群峯高聳,險峻神奇,飛瀑懸瀉,溪流縱橫,古樹參天,山花遍地,曆史悠久,神秘莫測。
“梵淨山”十奇:奇山、奇石、奇樹、奇花、奇獸、奇風、奇雲、奇水、奇廟、奇光!
一、一座彌勒道場。山名來曆與佛教曆史。
二、分兩水。烏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分水嶺。
三、地處三縣之界。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地。
四、四大皇庵。護國寺、天慶寺、天林寺、壩梅寺。
五、五大佛教道場之一。
六、地球綠(諧音)寶石。同緯度綠州,生態狀況保存最好。
七、七千八百九拾六個台階。從江口上山的道路,又叫萬步雲梯。
八、八條大河。山分九脈,以前也叫九龍山,形成八條大河。
九、九皇妃傳奇。佛教與曆史皇家的關系,萬曆帝九皇妃到梵淨山出家。
十、十絕景觀。怪石奇樹風雲泉,異獸珍禽佛光雪;還有一絕是高路,高路入雲朝天闕。
百、百米孤峯。神奇的紅雲金頂,拔地而起,高94m。
千、千年聖迹。始開發于宋朝,距今逾千年,曆史之悠久。
萬、萬米睡佛、萬卷書、萬千台。梵淨山奇觀,地質的古老和神奇。
置身此山中,儼然畫中行,恍若仙山遊... ...
棉絮嶺海拔1940m,原是高山脊嶺台地,在這裏還是原始狀態時,老林中的地面,自遠古洪荒以來沈澱了厚厚一層枯枝敗葉,抓一把在手中,黑油油、潤浸浸,踩上去,軟綿綿、晃悠悠,很難作到腳踏實地。古時朝聖者在開山辟路時,根據這種地貌特征,依其性狀而命其名曰“棉絮嶺”。另一說這裏竹林如草,紫霧若紗。山風吹拂一地箭竹似棉絮翻動,因此叫“棉絮嶺”,現爲停車場和觀景平台。棉絮嶺是梵淨山西線步道起點,萬米睡佛最佳觀賞點。天氣晴好時在此就可遠眺金頂及鳳凰山。
萬米睡佛,又名佛中佛,是世界最大天然佛像。有佛頭三個,座佛兩尊,謂“五福臨門”,極像大肚彌勒,從棉絮嶺看去,南面就是梵淨山的最高海拔—鳳凰山,高達2572m,鳳凰山往前面的東邊過去,突兀的山峰就是紅雲金頂和老金頂。它們剛好組成萬米睡佛,鳳凰山是睡佛的頭,而且有三頭像,象征佛有三法像:法身、報身、應身。眼,耳,鼻,大肚子也微妙微俏,形象十分逼眞,它仰臥在梵淨之顛,長達萬米,千百年來當地百姓把梵淨山稱作“大佛山”,即緣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