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um

[游记攻略] 2013 徒步貴州☀我在路上03(護國禪寺-梵淨山-雲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4: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越過薄刀嶺,山路又轉平緩,蜿蜒進入一片叢林中。路邊立着一塊石碑,上書“黑巷子”。路兩旁長滿黃楊,鐵杉等樹,由于生長在脊嶺上,風急且勁,這些喬木都成了並不高大的小老樹;樹身筋骨嶙岣,樹幹古藤繞挂,均披以厚厚的苔藓。路兩旁樹枝互相糾結纏繞,幾乎樹樹連理,虯結如龍,把道路遮蓋起來,形成裏許蔭蔽的天然長廊,故名“黑巷子”。遊人盛暑上山,一入此廊,只覺涼蔭撲面,暑氣全消;但覺萬籁俱寂,唯林梢偶爾篩下晴光數點。
    其實,從棉絮嶺進來之後,這一路都是黑巷子。兩旁的古樹奇形怪狀,青苔纏繞,連理成陰,展現著原始的生態,引導我們思索遠古的過去,這裏也被叫做梵淨山的“侏羅紀公園”。

    路邊密林下,有一間簡陋的小賣棚。這也是到金頂前唯一見到的一個小賣部,堆放着礦泉水和方便面等小食品。山間遊客極其稀少,一位中年邨婦獨自守在這裏,孤獨地日夜陪伴着大山裏的寧靜。





    路旁這株纏着很多紅布的大樹就是“十月懷胎樹”,即“九樹同體”。一棵大樹上生長著九種植物,一母九子,樹齡已逾千年。母樹爲櫻桃樹,其樹幹上生長有包括杜鵑,華西花楸,吊鍾花,中華槭,鍾萼木,鏽球樹等多種樹木,子樹的根系均紮根于母樹。她是自然界的神奇,也是梵淨山原始生態部落的象征。中國的傳統思想是“多子多福”,所以有百姓燒香求它賜給子孫。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4: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又是一長段陡峭的上山石階,坡度很大,道路狹窄,一邊是高大的絕壁,另一邊就是萬丈深淵。艱難攀爬中... ...



    爬過峯頂,峯回路轉,眼前又是一亮。這是一條兩面都是鷹愁猿懼的絕澗的險道,其中一段稍寬,有5-6尺,這就是“舍身崖”。
    這裏是西線朝山路上最險要的去處。原來是一塊光光的石頭,左邊是肖家河,右邊是牛尾河,而且金頂雙佛清晰可見。梵淨之水東面的匯成辰水、白河,流入湖南沅江,西邊之水匯入烏江。這裏正是烏江水系與沅江水系的分水嶺,人站在這裏,若蹈空禦風。因爲這裏太過危險,當年朝山香客得從石頭上跪地爬過,正好都會有心無心的給打坐的菩薩磕頭對佛祈拜!所以就把這叫“拜佛臺”。
    另一說:過去人們一直認爲梵淨山的神佛能洞悉人間善惡,會對爲善之人護佑賜福,對作惡的人降災懲罰。所以良善的人來朝山,心安坦然。作惡之徒則心驚肉跳,骨軟筋酥,走到如此險峻之處,就再也不敢前行,只能把帶來的香燭紙錢在此草草焚化,對山遙拜而歸。所以這裏又稱爲“拜佛臺”。



    俯視腳下的萬丈深淵,站立於舍身崖最險峻處,雲霧環繞,任憑呼呼的山風吹過,舍我其誰?!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4: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舍身崖是薄刀嶺一段最險峻的去處,起於剪刀峽止於山王殿的一段脊嶺,雖寬窄不一,大都底部沈厚,漸上漸薄,坡勢相對較緩,且兩側多灌叢,視覺比較安定,唯此處山勢陡然急收,個別地方窄僅容足,山底部也極薄,兩側寸草不生,峭崖絕壁直瀉穀底。陡峭如壁的山路地段,像一個略爲傾斜的平臺。放目四顧,羣山如浪,向四周排空而下,連綿起伏,直至天際... ...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4: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這就是“剪刀峽”,距金頂2500m,峽口澗深萬仞,目不見底,乃一絕險之地。



    從縫裏下一段陡坡,下面也是一個如跳水臺般淩空懸掛的小平臺,三面都是絕壁懸崖,深不可測。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4: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過了平臺前邊又是一座山峯,半山腰處又一個亭子,這裏就是“萬千臺”。
    這裏已是山的高處,四周視線開闊,山風很大,濃霧纏繞,隨着山風不停地翻滾飄過,時濃時淡,飄渺變換,氣象萬千!
    我已處於仙界般的雲霧中... ...
    在這裏,不但可以感受那瞬息萬變的氣象,更能讓人寧心靜氣,撫今追昔,感悟萬千!

    亭中,有幾個休息的遊人,亭邊的地上,幾只小松鼠正在尋覓遊人剩下的食物。這種灰黄色的小精靈在梵淨山裏隨處可見。



    出萬千臺繼續上行,山頂的雲霧越來越大,白茫茫的一片,幾乎已看不到遠處的東西。
    由於風向和山脊的阻擋,這裏出現了奇特的“陰陽界”景觀。



    這就是仙界中的山峯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4: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在絕壁邊繼續上行,這個轉彎處就是“接引佛”。
    這前面有塊石頭,就像一尊古佛像,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據說遊人到此只要口中念著他的名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就會到路上迎接眞誠的朝山客。
    我在這裏虔誠地不停地念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希望他能讓這濃霧散去,給我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没出來迎接我,但這天氣後來卻是越來越糟糕了。看來,臨時抱佛腳是行不通的。



    阿彌陀佛啊,你有出來接引我嗎?



    前方,大霧茫茫,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霧到濃時,便化為雨滴灑了下來。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4: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非常奇特好看的一座山,就在“黔山第一石”的對面。霧太大,虛無縹緲間,難得一睹其眞容。為了拍到一張清晰一點的照片,在此等了半個小時。



    這也是“月鏡山”的一部分。
    這奇特的高高的山崖,是梵淨山的古老地層,形成有大約十多億年,光光的石壁,晚上在月光的照耀下,會發出明晃晃的光芒,照出很遠的地方。因此,又把梵淨山稱做“月鏡山”。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4: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而這塊山頂草甸上的奇石,就是鼎鼎有名的“黔山第一石”。
    它正好像我們贊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你是第一!”。據說嚴寅亮書寫“黔山第一”也來自它的靈感。它也好象在稱贊到此的人:“一路走來,很輕鬆,了不起!”這裏已經到了梵淨山頂部的高山草甸層了,金頂已經很近了!
    有條很小很荒的小路的小路通向這山頂的草甸,路旁一塊“指路碑”刻着這條路通往木黄,順着它可以走到“黔山第一石”旁邊。



    山崖下石壁凹陷處,就是“叫化洞”。
    一壁石崖,一眼水池,一條小道崎嶇坎坷,放眼一望千古洪荒。可是,就在這裏,千多年前一個辟支佛徒靜修苦煉,終于涅槃成佛。後來人們將這裏叫做“叫化洞”。壁下一口水池人們稱爲“緣覺池”,是爲了紀念這個千年前的辟支佛徒而取的。“叫化洞”是一個寶洞,蘊藏着梵淨山的寶貝。緣覺池上方洞壁上那紫色與淡綠色的岩層,就是“紫袍玉帶石”。

    紫袍玉帶石,獨産于梵淨山區。主要分布於梵淨山西南側的印江與江口兩地之間的深山之中,玉石帶走向數公裏。上下是碳石、花崗岩依附夾層,平均厚度爲8~15cm,開采難度極大,産出較少。該石中有多種層次清晰的顔色,平行延伸,分布均勻,似條條玉帶,其表層的精美圖案,形如紫袍,故稱紫袍玉帶石。
    紫袍玉帶石屬絹雲母千枚岩,其礦物成分以絹雲母,氧化鐵爲主,並含有綠泥石,銳钛礦,金紅石,電氣石;還含有钛、鐵、鉛、鉻等多種元素。化學成份以Si、Al、Fe3+、K爲主,並含有微量Mg、Mn、Cr、Na、B等礦物成分。物性穩定,密度高,耐酸堿,硬度適中,雕刻性能好,加工抛光後具有柔和的絲絹光澤,色彩俏麗動人、古樸典雅。
    梵淨山獨有的紫袍玉帶石以穩沈的紫色爲主,綠條相間,同時伴有桔紅,乳白,黄,褐等色在其中。多層紫色和多條玉帶構成層次分明的奇特色彩,質地致密細膩,溫潤如玉,硬度3~3.5度,色彩鮮豔,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古往今來,紫色代表吉祥之色,所謂紫氣東來,大紅大紫又是民間曆來寵愛的色彩,寄托希望和未來,正謂升官進爵,玉帶橫腰,如意吉祥。民間傳說其具有佛性,可爲人帶來吉祥幸福。
   “紫袍玉帶石”列入中國的名石系列,與雞血石,壽山石,青田石等齊名。它一層象征富貴的紫色,一層發光的淡綠色,具有10—14億年的成礦曆史。它集萬物之精華,吸佛地之靈氣,質地堅韌,細密柔軟。爲世界名石之一。

    在此冥思,能悟出解脫之道,智慧一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4: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黔山第一石”,“叫化洞”和我。



    山穀下,已是一片雲霧的海洋。



    近在眼前的山也模糊不清,貌似就是老金頂(月鏡山)。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5: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前行不遠這雲霧中的一塊高高的,光光的大崖壁就是“滴水崖”。

    這高高崖壁,上去百米就到頂部,這也是梵淨山的古老地層,已形成10多億年。這光光的石壁,晚上在月光的照耀下,也會發出明晃晃的光芒,照出很遠的地方,這也是“月鏡山”的一部分。
    這裏常年雲霧彌漫,終年滴水,灑下沁涼的甘露。大珠小珠落玉盤,永不間斷,正所謂“山有多高,水有多長”,這裏是周邊大小江流的源頭。
    滴水崖還凝聚著印江曆史上父母官愛民如子的深情。
    清乾隆時期,有一年印江干旱,數月未下雨。當時一名叫李海觀的知縣,愛民心切,決定親自到梵淨山求雨。他徒步從印江走到這滴水崖,很神奇的是大雨隨即就降臨下來。這位深受百姓愛戴的李海觀知縣也很有才氣,他寫了一部小說叫《歧路燈》,共60多萬字,部分題材取自印江,這部小說號稱清朝時期《紅樓夢》之外的另一部力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2-24 02:59 , Processed in 0.08369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