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um

[游记攻略] 2013 徒步貴州☀我在路上06(鎭遠-貴陽-遵義)(寫作中...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7: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雨水没下太久就停了,天空偶露了一下陽光,瞬間又被陰雲覆蓋。預示着隨着我的到來,這天干已久的貴陽城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一定也會受到雨水滋潤,解除旱情的。



芳杜洲前春水生,碧潭相映數峯青。
盈盈細草裙腰色,隨著遊人綠進城。

                                                                 ----許芳曉《芳杜洲》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2: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17:00 ,細細小雨又開始灑了下來,告别甲秀樓,沿着南明河北岸的濱河路漫步返回大南門。



    沿富水南路,富水中路北上。
    17:30,到達延安東路。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2: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貴陽市區十字路口轉盤多,有轉盤就有環狀的大型人行天橋或地下通道,也許是受風雨橋的影響,天橋都建有頂蓋,可為行人遮風擋雨,是貴陽城市的一大特色。橋上還是觀賞街景的絕佳之處。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3: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沿着延安東路往東,本想去看看“文昌閣”和“陽明祠”的,然而在貴州師範大學附近轉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文昌閣”,路上也没有見到指示牌(後來才知道是地圖位置有誤)。考慮到時間關系,也就不再去“陽明祠”了,於是在路邊一角小巷中吃了一碗貴陽特色的腸旺麺並順便補充電力,就開始往火車站走准備買晚上去遵義的車票了。
    腸旺麺是貴陽,遵義,桐梓等黔北地區乃至貴州極富盛名的招牌麺食。在貴州眾多的小吃中,腸旺麺有山西刀削麺的刀法,蘭州拉麺的勁道,四川擔擔麺的滋潤,武漢熱幹麺的醇香,以色、香、味“三絕”而著稱。嚴格來說得用手擀雞蛋麺為原料,以豬的大腸和血做配料,加上特製的辣椒油,味道鮮辣,麺的筋道好,有嚼頭,具有血嫩,麺脆,湯鮮的風味和口感以及紅而不辣,油而不膩,脆而不生的特點。
    此外,貴陽還有“絲娃娃”,“魷魚燉土雞”,“油炸火巴稀飯”,“豆腐圓子”,“蕎涼粉”,“牛肉粉”等風味小吃。


    18:30,雨又停了,從延安東路往西,就到了貴陽最繁華的商業地段--噴水池。噴水池現在也只是一個地名了,也是貴陽市中心一個大的繁華路口,延安東路,延安中路,中華北路,中華中路等貴陽最繁華的的干道在此相交,卻看不到什麼噴水池的影子了。其實在以前的老貴陽城這兒是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銅像臺和噴水池,是一個著名的貴陽地標。
    對於貴陽人來說,噴水池已不止是貴陽的一個地標,更多是一個城市曆史的載體,一個城市經濟與文化的符號,一個永遠也道不清說不明的時代情結... ...
    貴陽人常說:來到貴陽,如果沒有到一趟噴水池,那只能說等於沒來過貴陽。

【銅像臺和噴水池的演變】
    貴陽市市中心原有一座建築物,當地人稱“噴水池”。    “噴水池”原名“銅像臺”,位於貴陽市北門橋畔約15m處,因鑄造有周西成一尊銅像而得名。約1933年開始籌建,曆時兩年半時間於1935年夏建成。銅像臺占地面積約15㎡,分內外兩層,外層略帶八角方形,全用白棉石細琢鏤花圍圈,高約1.2m,四方留有門道拾級而進。二層圍欄略低,平臺用方正石板鋪墊,種有奇花異樹供遊人觀賞。內層仍設置石梯,細琢方石壘砌臺座,下寬上窄略顯塔狀,高約2m,座中鑲嵌有方塊墨石,刻有周西成生平簡介,字蹟用金粉抹填,閃閃發光。座頂爲周西成站像,其容貌舉止是根據其人像片放大成模型鑄造而成,身高約1.7m,體型魁偉,西裝革履,敞襟透現出領帶,右手插入褲包作稍息姿態,雙目遠眺。據說全像共用去烏銅約4噸熔化鑄成,鎏金鍍面。由于時間關系,風雨侵蝕,銅像逐漸變黑,後來有人戲谑爲“黑教頭”。
    宋朝以前,這裏還是一片大森林,土地肥沃。由於此地有茂密的竹林,苗族同胞們就它這裏取名“黑羊菁”(山深林密,地勢低濕之地爲“箐”)。一個名叫古魯悲贊的酋長於宋代時率苗族先民到此開墾出一塊塊的良田,死後葬之於此。古魯悲贊的繼承者爲賽陸玉玖酋長,他繼續統治附近各部落,功勞頗大,死後又葬於此。苗族後人爲紀念前人,於每年四月初八前來銅像臺一帶祭奠。每當此日,貴陽的苗族同胞不管男女老幼,不論遠近,不顧風雨,都要帶著糯米飯來銅像台,廣東街(今中華北路一帶)一帶掃墓。後逐漸由一種紀念性的活動變爲娛樂性活動。每年這一天,貴陽銅像臺(噴水池)一帶人山人海,唱歌跳舞,歡樂異常。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貴陽建城,當時叫順元城。順元城北門就是黑羊菁,此時耕作在此地的苗族人民已遷移去了別處。城門外有一巨石凸露出地面1m有余,周圍約4m多的巨石,通身黑中透亮,石上無附生物。雨天時石頭眨白,晴天時可照見人影。人們笃信“以石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 ...”的古訓,視黑石頭爲吉祥之物,就將這裏取名叫“黑石頭”。以後還在西側修了一座土地廟,讓“土地菩薩”保護黑石頭和一方平安。黑石頭所在的北門城外,是貴陽城通滇川的北出口,明清時期集市就開始在這裏出現並逐漸繁華起來。當時有一幅楹聯道出了這裏的熱鬧景象:“笙歌十裏市中市,冠蓋千家城外城。”但直到明末民初,這裏交通仍很落後。
    1927年周西成(貴州省第一任省長)主黔後,拆除北門,將大南門至六廣門的馬路擴建連通,改稱“中華路”;又將東邊的三民路與西邊的城西路拉直,在那次擴建北門外馬路施工中,土地廟在拆除之列。1929年周西成戰死,爲紀念爲銘記周任貴州省主席時治黔有方,尤其是對貴陽的開創性大力建設和在宋馬刀(宋醒)的輔助下社會治安較爲穩定有貢獻,爲不沒功績,貴州各界名流,如辛亥革命元老平剛、盧焘以及華之鴻、丁純武、馮介丞等四十余人聯名向繼任貴州省主席的毛光翔申請,自願共同出資爲周西成塑立銅像,以彰其政。1935年夏銅像建成。黑石頭這一地名就讓名于“銅像臺”了。(一說:1929年夏,軍閥混戰,周率部與滇軍唐繼堯部鏖戰於鎭寧黃果樹一帶,在戰亂中不幸被暗槍擊中死於雞公背,時年37歲,家人爲謹仰修此銅像以祀緬懷)
    這座建築獨特,設計考究,以石爲砌,工藝精湛,回廊石榭,具有石文化內涵,享譽築城的“銅像臺”當時居於東連三民東路(即今延安東路),西接四傑花園(即今延安中路),北靠廣東街(即今中華北路)中心。後來逐漸建起了三四層的洋樓,銀行、金店、百貨、糧食、果脯、煙酒等商店也隨之建立,人煙也日漸稠密。
    到了抗戰時期,由於人口逐年增多,人員成分複雜,形形色色的生活滲透,銅像臺逐漸變成藏污納垢的集散地。白天各種零售攤點成行,黃包車遍地,巫婆神漢、占卦算命、迷信活動比比皆是,摸包扒竊,敲詐勒索令人生畏,甚至公然做起人販子生意來。夜晚,時明時暗的陰森恐怖的燈光下,抽賣大煙,賣淫嫖娼... ...五毒俱全。當時流傳著“好座銅像臺,稀奇古怪事,到處都傳來”的順口溜,這就是以前貴陽銅像臺真實形象的寫照。
    1949年後,天朝政府以改善人民居住條件,重建城市環境面貌,營造良好文化氛圍為由,貴陽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於1952年09月06日舉行擴大會議決議:修建噴水池,擴建延安路,將銅像臺拆除。據說,推倒周西成銅像那天,陰雲籠罩,雷電交加,大雨傾盆,這座伫立了17年的銅像臺從此灰飛煙滅。到1955年10月,延安路全線竣工,道路兩旁的房屋建築業陸續完工投入使用。主要有民族商店、延安飯店、百貨公司、貴州人民出版社、貴州日報社、省商業廳、林業廳、糧食廳、省婦聯等單位。延安路全線總長750m、路寬40多m,路中間還設置綠化分隔帶。這是貴陽市有史以來的第一條水泥混凝土新型城市干道。自此,銅像臺更名爲“噴水池”,並作爲新貴陽城的象征。
    噴水池環島花園經曆了幾次改造,但其噴泉一直還在。到了2000年,噴水池花園已經顯得老舊,且和周圍高大的現代建築顯得比較落後。貴陽市委市政府對噴水池進行了改造,重建整個環島花園,並計劃在花園中央修建展現城市風貌的雕塑作品。在衆多設計方案中,由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設計的《四方匯聚》被政府選中,這件作品由4塊呈扇形的不鏽鋼構組成,主體構件上窄下寬;扇面上的38個凹槽由下至上逐漸向空中匯聚,象征著各民族團結一致,合力建設,使貴陽昇騰、崛起。爲了保持噴水池的特點,不鏽鋼主體構件的頂端開有出水口,水幕將從呈抛物線的構件頂部潺潺流下,再輔以38組水柱,構成一幅壯觀的噴水景觀。2001年國慶節,《四方匯聚》落成。(這個雕塑因外型酷似清潔工人掃大街用的竹掃把而被市民稱爲“大掃把”)
    之後,隨著城市的發展,貴陽市的機動車增加很快,城市交通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噴水池,早上7點半至晚上11點幾乎都是處在交通高峰期的狀態。這主要是噴水池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交通模式造成的。自從修建環島交通以來,隨著機動車保有量增加,出行車流不斷增大,噴水池環島經曆了自我運轉、紅綠燈控制和二次紅綠燈控制三個演變過程。噴水池交通僅僅靠二次紅綠燈控制已無法滿足當前的交通流量了。2010年,貴陽市城管局向媒體通報,爲緩解噴水池節點交通壓力,貴陽正式啓動噴水池環島改造工程。工程由市城管局負責組織實施,主要工程爲:對綜合管線設施進行遷改,拆除周邊部分人行道並拓寬爲右轉彎車行道,拆除噴水池環島,四周新建4個交通渠化島,島內設小型噴泉,同時對綠化及路面實施整體改造。改造兼顧城市景觀和“噴水池曆史文化”,改造後的噴水池將成爲十字交叉口,增加車行道面積2000余平方米,新建綠化近800㎡,所有右轉車輛通過專用右轉彎車道實現無信號燈通行。2010年02月18日(正月初五)淩晨,貴陽噴水池拆除工程正式開始動工,存在多年的噴水池環島花園退出曆史舞台。爲了繼續保持市民心裏的“噴水池”,設計部門將在十字路口的四個交叉點修建四個小型噴泉。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3: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過環狀的噴水池地下通道,沿中華中路往南向貴陽火車站前進... ...
    一路都是繁華的商業都市,18:40,到達大十字,又是一個繁華的交匯轉盤。
    這裏的人行天橋更有特色,由全封閉的環形管道構成,裏面是商鋪,走廊兩側裝有窗户,從外面看就像一個飛環一樣。


【大十字】
   “大十字”是貴陽的中心。貴陽的地勢是東北高,西南低,大十字其實是這個城市地勢最低的地方。傳說,此地原名“黑羊箐”。這牽扯到貴陽最初的建設:把低窪的地壑填平做了街市,陰溝竟然深如隧道,其中可走馬,行車。大十字在最初就是這樣一個最低窪的地方。20世紀40年代,它就已經是兩條主要街道的交匯處,繁華熱鬧,所以稱爲“大十字”,在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小十字”,這些簡單的形象符號說明貴陽是一座不怎麽大的城市。

    現今,大十字的上方架起著一座環形的立交橋,從天空俯瞰,就像一個圓圓的肚臍—貴陽的肚臍。民間常常會有這樣一些形象而風趣地稱謂,但很難知道,誰是始作俑者。
    大十字是個不變的城市記憶符號,貴陽再怎麽變,大十字的地位牢不可破。因爲其他幾處重要的所在也和大十字相連,城市的生長是和這個“肚臍”聯系在一起的。
    它東接老東門,再往東就是東山(棲霞嶺)。東山口有一座牌坊,上面就鐫著“棲霞勝景”四個字,過了那座牌坊,上行三五分鍾,就到幽靜的“陽明祠”了。往北就是貴陽的另一個繁華中心“噴水池”。



    過大十字,沿中華南路繼續南行... ...
    18:45,中華南路東面路邊,看到一個“達德學校舊址”。

【達德學校舊址】
    達德學校舊址位於貴陽市中華南路14號百花影劇院旁。原是元代修建的“南霁雲祠”,是爲祭奠唐代忠臣南霁雲而建,由於南霁雲臉黑,故又俗稱“黑神廟”。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修,明景泰二年(1451年)朝廷賜額“忠烈”並更名爲“忠烈宮”,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暴雨連綿數日,致使忠烈宮正殿的中梁毀損,同年複建。乾隆十四年(1749年)及三十八年(1773年)又重修,道光十八年(1838年)擴建,光緒十八年(1892年)再次重修。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革新派人士黃幹夫與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借用忠烈宮的部分房屋創辦了一所施行近代教育的新式學校,起初名爲“算學館”,“達德書社”。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更名“民立小學堂”,第二年又更名爲“達德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更名爲“達德學校”,之後不斷擴大規模增辦中學,1925年增設女中部。到抗日戰爭初期達到鼎盛,那時學校設有幼稚班,男小部,女小部,男中部,女中部和刺繡科,爲貴州省著名的私立學校。1949年後,達德學校中學部與正誼、南明兩所中學合並爲省立貴陽第二中學,並遷往新址,1964年又改爲貴陽師範學院附屬中學(現在的師大附中),達德學校小學部改名爲科學路小學留在原址,1977年科學路小學恢複“達德學校”的名稱。
    王若飛1905年入貴陽達德學校讀書,1912年在貴陽羣旺社書店做店員,1917年在貴陽達德學校任小學教員。他的二舅父,著名民主人士和教育家黃齊生先生時任貴州政府出外聯絡代表曾擔任該校校長。
    忠烈宮建築羣保存至今的主要有忠烈宮正殿和達德學校舊址,均是木製房屋,其屋檐下,屋脊上都有各種雕刻裝飾。
    過“忠烈宮”後的操場,就是達德學校舊址的主體部分,一所典型的明清風格的四合院。原本是忠烈宮的第二進院子,在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時被達德學校借用作校舍。其中的大殿就是當時學校的禮堂,現在已設爲達德校史展覽館,向遊人展示這個開始只有二十幾個小學生的私立小學,是如何發展成擁有1600多名學生的門類齊全的學校的。就在這座禮堂走廊的兩側石壁上刻有清代管理忠烈宮房屋的組織“盔袍會”某次購置黑羊井街鋪房的開支賬目。民國四年(1915年)05月07日,日本爲強迫北洋政府簽訂“二十一條”而發出了最後通牒,達德學校師生聞訊後,就在禮堂的左側立了“勿忘五月七日”的石碑,警示師生不忘國耻,這一石碑至今仍完好無損地保存著。禮堂右側的北廂房現在是“謝孝思,劉叔華先生書畫陳列館”,在北廂房的西側還放置著20世紀90年代在院中發掘出的兩只石獅子。南廂房則被租用作茶館。與禮堂相對的西樓是達德學校舊址管理部門的辦公樓。
    當年用於供奉南霁雲的忠烈宮正殿,在1949年後曾一度作爲南明區政府禮堂,2003年被改建爲達德戲館。新增的“達德戲館”是融文化內涵與人文情調於一體的,由貴陽市文化局投資20余萬元重建而成。按照戲劇傳統製成的戲臺上裝飾有古色古香的木雕和布帷,觀衆席一律是藤椅和木桌,樓上的包廂讓人回想起久遠的年代。戲館規模並不大,可容納120名觀衆。與大型劇院相比,達德戲館的形式更適合劇團的演出,同時也是爲劇團專門開辟出來的演出場地。此外還有書店,茶館,是市民休閑的一個好去處。

    1982年02月,“達德學校舊址”列爲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所反映貴陽,也是貴州近代教育發展變化情況的博物館。

   “達德學校舊址”現為免費領券參觀,由於時間已晚,今日已經停止開放,就没有進去一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3: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一路向南,往右進入遵義路,過朝陽橋。橋下,南明河緩緩淌過,向對面的“甲秀樓”流去... ...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3: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19 23:11 编辑

    背後博愛路上貴陽海關大樓樓頂的大鐘指向18:55。



    19:00,朝陽橋南橋頭遵義路右邊,是爽爽的貴陽的“城市之心”,“地標之旗”,“城市客廳”--“築城廣場”。
    這裏召開過毛主席追悼大會;中國國際名酒節的帷幕在這裏拉開;2001年首屆中國貴陽國際圍棋文化節的盛大開幕式在這裏舉行...
    南明河在這裏呈“幾”字形蜿蜒而過,北廣場如一個半島被它環抱。這個廣場承載著貴陽人許許多多的共同記憶... ...

【築城廣場】
    “築城廣場”位於貴陽老城區中心,南鄰瑞金南路,北接南明河,東鄰遵義路,西側相鄰河濱公園,交通便利,人流密集。原是建於文革時期的“春雷廣場”。1968年,貴陽政府決定在貴陽朝陽路的南明河畔修建集會廣場,並在廣場上建造偉大領袖毛主席巨型塑像,並借用1967年02月01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西南的春雷》社論中的“春雷”二字,將廣場命名爲“春雷廣場”,當時只有遵義路路南的南廣場。1979年,擴建了北廣場,“春雷廣場”改名爲“人民廣場”。1999年,北廣場開展大規模擴建,使地面面積達到46552㎡。南北廣場(地面)合計面積達到了62552㎡。現“築城廣場”於2011年04月正式啟動,2011年12月底完全竣工,2012年01月01日正式開放,呈半島依偎在風景秀麗的南明河畔。範圍包含原貴陽一中地塊及人民廣場,總用地面積爲87433㎡,最多可以容納10多萬人,是貴陽最大的中心城市廣場。廣場整體以竹文化內涵延展開來,規劃定位爲诠釋貴陽曆史內涵,展示貴陽城市精神,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彰顯時代氣息,實踐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場所。規劃提取貴陽曆史,民族的竹文化內涵,通過鋪裝,雕塑,鍾塔等景觀元素,結合現代時尚的科技造景手法,將廣場打造成爲既具有地域特色和曆史傳承又具有現代,科技,生態的城市空間。
    位於北廣場中央最顯眼的超大型主體雕塑“築韻”金碧輝煌,這座由青銅大鍾和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竹製樂器——“蘆笙”爲創作元素構建而成的雕塑取“築韻鍾鳴”含“竹報平安”之意,長71m,寬55m,高28m,不僅是一座具鮮明地域性和強烈藝術感染力的藝術品,更兼備了觀景臺的功能。布局了“八支蘆笙”,“觀景平臺”與“竹葉鏤空風雨穹頂”。
   “築韻”青銅大鍾,高3.3m,直徑2.5m,重約5噸,采用優質高錫青銅,實施一次性整體鑄造,其鍾聲渾厚響亮,音頻可以持續2分多鍾,是青銅鑄造史上的一大奇迹。大鍾正面中央鑲嵌“築韻”二字,兩側分別刻有“竹叢”與“蘭草”的浮雕,再現出貴陽鮮明的城市文化與曆史傳承脈絡。大鍾背面銘刻著“築城廣場建設記”,闡述了建設“築城廣場”的由來與過程。
    雕塑四角分別坐落著四只吉祥神獸,其造型是將“虎的頭,牛的蹄,羊的角,鳳的翅,狗的身,豹的尾”演變,取六種動物的精華構築成四只神采奕奕,威武雄壯的吉祥神獸,俗稱“六不像”,“洋吉祥”。神獸用青銅製作而成,每個長9.5m,高5m,寬2.5m,重達6噸,運用傳統與現代的藝術造型語言來表達人們期盼天和雨順,國泰民安,社會祥和的良好願望。
    北廣場兩側的12組雙體並列式的“竹葉浮雕燈柱”分別代表了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將青銅圓柱浮雕賦以生動翔實的造型,再現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勞動情景,形象地傳承著悠久的民族文化。燈柱爲雙體並列柱式,強化了廣場莊嚴有序的和諧氣氛。(柱體尺度:總高12m,直徑1.6m;青銅浮雕柱:高3.6m,直徑1.1m。)
    燈柱其間還穿插了十二生肖青銅雕塑,雕塑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十二生肖造型。每尊生肖獸首造型的嘴部都設計了一注噴泉,使其更加靈動,其基座地面鑲嵌著對應生肖的青銅浮雕,上下呼應達到首尾融通的藝術效果。這一部分利用傳統的文化與現代的聲光電手段交融,爲夜晚的築城廣場增添了更爲豐富的觀賞性。(青銅生肖系列尺度:約1.1m    地面浮雕尺寸:1mX1m    整體(含基座)尺度:長4m,寬1.5m,高1.8m)
    “一中紀念牆”位於貴陽一中原校址處,以一中的創辦曆史,學校成就,校園印象爲題材,展現了百年來貴陽近現代教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曆程,讓市民和遊客可以通過貴陽一中紀念區來了解貴陽百年的社會文化變遷和發展,這可謂是築城廣場的一大亮點。
    廣場建有大型親水平臺,城市原點和大型下沉式舞臺,廣場還種有大量黔竹,銀杏,香樟,櫻花,桂花,桫欏,紅豆杉等共計30000㎡灌木,800餘株喬木及大量地被植物,廣場綠化率達30%,主體雕塑後部的綠化設計呈塊狀分布,活潑跳躍,錯落有致。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3: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築城廣場”遵義路對面,一座借用了侗族鐘鼓樓造型的大樓,是“貴州民族文化宮”。
【貴州民族文化宮】
       貴州民族文化宮位於貴陽市迎賓大道“遵義路”旁,神奇路與箭道街交匯處箭道街23號。東依南明河;西南與貴陽河濱公園隔河相望;西鄰貴陽火車站;北與築城廣場毗鄰。大樓於2000年12月28日奠基,2007年05月竣工投入使用。主樓高118m,地上24層,地下1層。大樓內設:民族大酒店,名族文化交流服務中心,以及從2009年09月22日起免費開放參觀的民族博物館,民族圖書館,民族藝術館等。



   “貴州民族文化宮”前“築城廣場”南廣場,立着一座熟悉的雕像---“揮手的毛主席”!
    在那個火紅的年代,中國大地處處都能見到他的“身影”,好多地方都有他的雕塑,1978年後,很多雕像都被拆除,但也在部分城市保留了一些比較著名並有代表性的。這個,是我繼“重慶醫學院”,“北京天安門毛主席紀念堂”,“成都天府廣場四川科技館”後,見到的第四個了。這一個的特色是:他是戴着帽子的。
    這個毛主席建於1968年12月26日,雕像高12.26m,像座7.1m,檢閱臺高度爲2.8m,檢閱臺面積960㎡,廣場中央國旗杆19.49m。這些數字分別寓意爲:毛澤東誕辰日(12月26日),中國共産黨誕生紀念日(07月01日),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成爲執政黨的年數(2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年份(1949年)。
    “文革”中“第一聲春雷”的稱譽爲貴州所“搶先”。1967年早春,貴州省“造反派”奪取了省市領導權,被“中央文革”譽爲“西南地區在隆冬季節響徹雲霄的第一聲春雷。”於是,貴州省會貴陽市便有了“春雷廣場”(今築城廣場);便有了當時中國最高的一座毛主席塑像。“春雷”炸響後,“中央文革”批准在四個城市建立大型毛主席塑像的文件下達到貴州。

    1968年05月,貴陽市革委會批示成立“貴陽地區敬塑偉大領袖毛主席塑像籌建委員會”,組織貴州省藝校,貴州工藝美術廠的幾位美術工作者及工廠的幾位技術工人,設立了“敬塑毛主席塑像小組”,在春雷廣場樹立毛主席塑像。
    1968年12月26日,雕像落成,
貴陽市也成為在全國率先建造大型毛主席塑像的幾個省會城市之一。毛主席塑像坐南朝北。造型爲著幹部服戴軍帽,兩眼凝視前方,炯炯有神。鋼筋混凝土質地,白色,基座爲灰綠色花崗石。主席臺前面牆上還刻有毛澤東的手書詩詞《滿江紅·和郭沫若》。
    這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如
今貴陽市存毛澤東主席塑像共有4處,分別位於貴陽築城廣場,貴州師範大學,貴州大學理工學院,貴陽鋼廠。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3: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回看遵義路,築城廣場,貴州民族博物館。



    沿遵義路繼續向貴陽火車站前行... ...



    遵義路旁青雲路下,南明河蜿蜒曲折流過,河的斜對面就是“河濱公園”。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3: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19 23:22 编辑

    過貴州省展覽館,貴州體育館,19:20,回到了貴陽火車站。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




    和下午相比,站內外的人並没有減少多少,售票窗口前依然排着長龍。
    好在售票速度還比較快,在站內售票處也没排多久就買到了午夜駛往遵義的車票。
    貴陽到遵義的列車每天有14趟,運行時間3-5小時,硬座都是23.50元/人。隨着2013年07月13日南寧鐵路局連接粵桂黔渝四地區的最後一趟綠皮火車K872/3次(湛江←→重慶)正式“退役”變為空調車,該線路上已經没有綠皮車了。
    為了盡可能的減少到達遵義後在火車站等待天亮的時間,我放棄了早些出發還有座位的車次,選擇了00:16出發,03:24到達卻無座的K142次,如果能有再晚一點的就好了。

    離發車時間還早,我可不會浪費是間呆在火車站等待,雖已天黑,仍要利用這幾個小時多轉一下貴陽城。
    再次走出火車站來到遵義路,貴州省展覽館旁,左邊的一條小巷遵義街燈火通明,餐館密集,人流如織,是一條夜市美食街,非常熱鬧的市井之地。
    邊走邊逛,漫步欣賞貴陽夜色,20:40,又來到“築城廣場”。
   “築城廣場”的夜,燈火璀璨,市民三三兩兩散步其中;廣場上和下沉式舞臺中,都有跳壩壩舞的人羣。“築韻”在燈光的投射下,金碧輝煌,頗為壯觀。




    廣場上新建了四座跨越南明河的鋼架人行橋,分别是“丁公橋”,“苾園橋”,“逸仙橋”,“香濤橋”。20:50,穿過這座設計酷似“鳥巢”元素,剛柔並濟,造型獨特,極具速度感和視覺衝擊力的橋離開廣場來到對岸的博愛路。



    路邊小區樓下,也能看到人們“七月半中元節”祭祀先人的點點燭火。
    沿瑞金路北上,到次南門,大西門,紫林庵,威清門,沿途除了現代的高樓商廈,住宅,已没有什麼曆史的遺蹟,留下的也只有這些地名了。
    在威清門左轉,沿威清路西行,不久就到了“黔靈公園”附近,因為是晚上了,也就没有過去。然後再左轉,沿棗山路南下到浣沙路,一路南下,到花果園立交,左轉過南明河進入解放路,順路東行回到了貴州省體育館。
    貴陽的夜,華燈閃爍,卻非常安靜,街上行人也不太多,顯得悠閑愜意。

    23:00,回到貴陽火車站。
   
省會城市的火車站,午夜時分,依然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半下午加晚上幾個小時,基本上走完了貴陽市區的主要街道,走馬觀花地遊了一次貴陽。


今日開支:火車硬座(鎭遠-貴陽):        20.50元
          午餐:                          8.00元
          晚餐:                          7.00元
          水,煙等其它:                 15.00元
          合計:                         50.50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2-24 03:38 , Processed in 0.112593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