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18 16:56 编辑
橋下,是靜靜地南明河,河上築有攔河壩,受貴州今年天旱的影響,河中没有多少水。
河中遠處,亭亭玉立於河中的,就是到那著名的“甲秀樓”。

“五裏,有溪(小車河)自西穀來,東注入南大溪(南明河),有石梁跨其上,曰太子橋。此橋因建文帝得名,然何以太子雲也?橋下水湧流兩岸石間,沖突甚急,南來大溪所不及也。”
----徐霞客《徐霞客遊記》
【南明河】
清水河又名洛旺河,上段稱“南明河”,是烏江右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苗嶺山脈北麓平壩縣玉龍鄉。河長210km(南明河段長118km),天然落差約740m,流域地處貴州省中部社會、經濟、文化中心地帶。
貫穿貴陽城南的南明河,發源於廣順之南的河沙壩,經由愛溪,接擺古水,經一宿河,納自黨武山而來之山溪,一並流過天生橋,繼而又與來自廣順之北的龍潭、蘭花坡等溪水所匯成的慈姑水合股。再往下又接鬥角山腳的九十九潭水和劉土水一同匯于湖潮。以下再納入由廣順方向而來大黃泥水,接冷飯河而入蘆荻付家橋,一起湧入濟番(即今花溪河)。花溪河經中曹司而下,在其北岸又納改毛水、沙井水、陳亮水和擺朗水,而後注入四方河,流向五眼橋。至此又接自牛角坡而來的翁井水,此水經白岩與渾水灘、野鴨塘而來的溪水在金吳匯合,並納自麥坪屯而來的溪水同入小車河,而後南明河水流加大,河面加寬向太慈橋、楊柳灣前奔,此段即爲南明河上段。楊柳灣之水流至新橋(即原貴陽一中校址處),又源於玉龍山的溪水匯入,此水經三橋納源自黑石頭的橋下水及經鳳凰關入大羅溪的黔靈湖水(以下經二橋、頭橋入磨河,即今市西河),此段即爲南明河中段。以下又納來自茶店的貫城河,穿過虹橋(即今南明橋),再穿甲秀樓兩邊的浮玉橋,平衍而去。在南明堂的南側,又有來自八裏屯之富水匯入,然後向團坡橋奔騰而下,經水口寺的普濟橋,過打魚寨,穿烏當,與龍洞河匯合於麥穰,再向東流入烏江,以下便爲南明河的下段了。
作爲文人雅士鍾愛的地方,南明河漁磯灣更是風雅之地,古時大批文人出現在漁磯灣,他們的園林建築在沿河兩岸,平日相互往來,飲酒賦詩,或泛舟河上,縱情高歌,結成詩社,文采風流,盛極一時。袁應福詩集《漁磯詩草》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東家桑柘西家禾,漁人樵子時相過。”。當時捕魚人將鮮魚拿到市場上出售,賣魚的人都來到南門橋至甲秀樓的河邊,漸漸形成街道市,人稱“打魚街”。人們取河中的水煮魚,稱爲“活水煮活魚”,是當時的佳肴。沿河而下,水口寺一帶多漁舟,有地名爲“打魚寨”。
南明河上遊花溪河沿岸有花溪風景區;穿過甲秀樓;下遊烏當區東風鎭有來仙閣,距貴陽100km附近的開陽,貴定,福泉和龍裏交界處有沿岸苗族同胞的殺魚節,但貴陽市的污水及大花水電站的修建對此活動有較大影響。
南明河是貴陽的母親河,但和中國其它地區一樣,受到嚴重污染,近年經過整治,污染狀況有所改善。

“貴陽位於萬山之中,四圍皆見峯巒,波流較少,惟南明河一水蜿蜒萦回于其間,水曲山回,頗饒溪壑之勝。” ------《貴陽市指南·第四章“名勝”》中華民國31年(1942年)貴陽交通書局出版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