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um

[游记攻略] 2013 徒步貴州☀我在路上06(鎭遠-貴陽-遵義)(寫作中...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6: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11:15,列車駛出六個雞站,過六個雞隧道,繼續向貴陽前進... ...
    湘黔線上,崇山峻嶺連綿不斷,橋梁隧道眾多,密集程度驚人,許多特長的的隧道,特大的橋,常常是洞洞相接,橋洞相連。在我曾經的旅途中,仿佛只有襄渝線上的陝西安康--四川萬源段大巴山區間可以與其媲美。




    鐵路兩邊,如詩如畫,山巒秀麗奇美,梯田層層疊疊,邨舍别具風情... ...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6: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11:28,列車到達麻江。
【麻江站】
   麻江站前身是白秧坪站,2000年更名爲麻江站。站址在貴州省麻江縣白秧坪(郵政編碼557600),建於1974年。離株洲站765km,離貴陽站140km,隸屬成都鐵路局貴陽鐵路分局管轄,現爲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不辦理整車爆炸品及整車一級氧化劑發到。



【麻江】
    麻江縣地處貴州省中東部,清水江上遊,全縣地勢西高東低,行政區域總面積1222.2k㎡。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夏無酷暑,冬少嚴寒,森林覆蓋率47.95%。以苗族爲主的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88%。主要礦産有重晶石、磷、煤、鐵、鉛鋅、硫鐵等。麻江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門,自然景觀秀麗,風景宜人。
    苗族有16個支系,麻江苗族屬於舟溪支系的舟溪苗族,自稱:“嘎鬧”,舊稱:“舟族”。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裏市舟溪鎭-麻江縣-丹寨縣,說麻江苗語次方言。傳統節日有“舟溪苗族蘆笙節”,“麻江苗族四月八節”等。
    麻江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明置麻哈州,1913年改爲麻哈縣,以清水江支流麻哈江流貫縣境,故名。民國20年更名爲麻江縣。麻江是中國有名的紅蒜之鄉,鋅硒米之鄉。“麻江型”銅鼓在中國銅鼓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麻江風景優美,民族風情濃鬱,文化底蘊濃厚,是度假休閑,旅遊觀光之地,現有苗、瑤、畲、布依等各族風情遊;清水江省級風景名勝區,仙人橋省級原始森林公園等風景遊和全國少數民族民間繪畫畫鄉,清朝皇宮膳食總管張姓宅院,夏同龢(鎭遠祝聖橋建成後貴州出的兩名狀元之一)狀元第等旅遊觀光景點。               
    素有“小上海”之稱的下司古鎭(距凱裏20km)是黔東南州“生態旅遊與文化旅遊”西入口第一重鎭,清嘉慶13年(1808年),下司被辟爲商埠,到民國時發展爲鬧市,有水陸碼頭,是黔中重要物資集散地。下司鎭銅鼓邨被稱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下司酸湯魚、狗肉、牛肉、下司野鴨系列做工考究、風味獨特。麻江下司犬以嗅覺靈敏,爆發力強,奔跑速度快,捕獵能力強而享譽中外,被列爲世界第三名犬和中華名獵。



    列車離開麻江,駛出黔東南,轉向北上,向貴陽前進... ...
    雨水似乎追不上火車的速度,仿佛擺脱了雨水的糾纏。
    窗外,天空陰沉沉的,列車經過福泉,貴定(黔桂線與湘黔線的分叉處),高坪鋪,龍裏,駛向貴州省省會--貴陽... ...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6: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14:30,列車晚點約1個小時,抵達終點站--貴陽。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6: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18 16:38 编辑

●   貴   陽   ●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6: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貴陽站】
    貴陽站位於中國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遵義路玉田壩,1959年建成啓用,爲客貨一等站,直屬成都鐵路局。爲西南地區第三大的火車站,僅次於成都站和昆明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經過鐵路有黔桂鐵路、湘黔鐵路、川黔鐵路及貴昆鐵路及長昆,貴廣,成貴,渝黔四條五向高鐵(建設中)。
    貴陽火車站分4站臺7車道,其中7道為折返段,用於停靠機車。



    貴陽站正改造施工中,好多地方都被封閉圍了起來,顯得比較雜亂。按照規劃,2014年春運前改造完成後,貴陽站候車室將由原來的4個增爲5個,站臺由4個增爲6個,站線股道由7條增爲10條,改建跨線人行天橋,增建12m出站地道,新建更爲高大寬敞的無柱雨棚。同時,在一層售票廳前區域設置自動取售票區,方便旅客網絡購票出行。規劃有南北兩個站房,兩個廣場,采用站房候車,進站天橋,高進低出模式。
    貴陽站內外,旅客眾多,人流密集,加之正在施工,顯得非常擁擠。售票大廳只開放了一半,站門右邊設立了20多個臨時售票窗口,每個窗口前旅客都排着長龍。見到如此境況,便放棄了先買好今晚到遵義的火車票的計劃,准備先去逛逛貴陽城,等晚上提前再來買票,看人是否會少一點。




    平生第一次來到貴陽,火車站前,第一眼貴陽,看到了久違的大都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6: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貴陽】
    貴陽(GuiYang),位於中國西南雲貴高原的東部,因位於貴山之南而得名,是貴州省的省會,也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貴陽地處東經106°07′至107°17′,北緯26°11′至26°55′之間。東南與甕安縣,龍裏縣,惠水縣,長順縣接壤;西靠平壩縣和織金縣,北鄰黔西縣,金沙縣和遵義縣。現轄南明區,雲岩區,花溪區,烏當區,白雲區,小河區,開陽縣,息烽縣,修文縣和清鎭市,總面積8034k㎡。
    貴陽曆史悠久,古有“築”,“金築”,“築城”之稱。春秋時期,貴陽屬柯國轄地,戰國時屬夜郎國範圍,兩漢時期隸屬柯郡。唐朝在烏江以南設羁縻州,貴陽屬矩州。宋代稱貴陽爲貴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矩州爲貴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順元路宣撫司,翌年改爲宣慰司;二十年(1283年)置貴州等處長官司,爲順元路治,先隸四川行中書省,後隸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1292年),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並,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于順元城(今貴陽)。明洪武四年(1371年)設貴州宣慰使司,司治貴州(今貴陽)。六年(1373年)十二月置貴州衛指揮使司。十五年(1383年)置貴州都指揮使司,下領貴州等十八衛。二十六年(1393年)又置貴州前衛。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貴州建省,貴陽成爲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隆慶三年(1569年)三月,改新遷程番府爲貴陽府。萬曆十四年(1586年)置新貴縣,附郭,隸於貴陽府。二十九年(1601年)昇貴陽府爲貴陽軍民府。三十六年(1618年)析新貴縣、定番州地置貴定縣,仍隸貴陽軍民府。崇祯四年(1631年)廢貴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東地置開州。明末,貴陽軍民府轄新貴縣、貴定縣、開州(今開陽縣)、廣順州(今長順縣)、定番州(今惠水縣),親領4個長官司。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設貴州巡撫駐貴陽軍民府。康熙五年(1666年)移雲貴總督駐貴陽。二十六年(1687),省貴州衛、貴州前衛置貴築縣,與新貴縣同城,改貴陽軍民府爲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貴縣入貴築縣。乾隆十四年(1749年)貴陽府轄貴築縣、貴定縣、龍裏縣、修文縣、開州、定番州、廣順州和長寨廳(今屬長順縣)。光緒七年(1881年)增轄羅斛廳(今羅甸縣)。1941年貴陽設市,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
    貴陽市地處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長江與珠江分水嶺地帶。地貌屬於以山地,丘陵爲主的丘原盆地地區,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苗嶺橫延市境,崗阜起伏,剝蝕丘陵與盆地,穀地,窪地相間。相對高差100—200m,最高峯在水田鎭廟窩頂,海拔1659m;最低處在南明河出境處,海拔880m。中部層狀地貌明顯,主要有貴陽--中曹司向斜盆地和白雲--花溪--青岩構成的多級台地及溶丘窪地地貌。峯叢與碟狀窪地,漏鬥,伏流,溶洞發育。較平坦的壩子有花溪,孟關,烏當,金華,朱昌等處。南明河自西南向東北縱貫市區,四面環山,有綿延百餘公裏的環城林帶,所以被稱為“森林之城”。
    貴陽市海拔高度在1071m,處于費德爾環流圈,常年受西風帶控制,屬於亞熱帶濕潤溫和型氣候,周圍羣山環抱,常年青翠,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爲15.3℃,年極端最高溫度爲35.1℃,年極端最低溫度爲-7.3℃,年平均相對濕度爲77%,年平均總降水量爲1129.5mm,年雷電日數平均爲49.1天,年平均陰天日數爲235.1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爲1148.3小時,年降雪日數少,平均僅爲11.3天。
    貴陽夏無酷暑,夏季平均溫度爲23.2℃,最高溫度平均在25-28℃之間,在最熱的七月下旬,平均氣溫也僅爲23.7℃,全年最高溫度高于30℃的日數少;紫外線強度僅在中午很短的時間內達到4級,其余時間均爲弱或很弱;夏季雨水充沛,約500mm,夜間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貴陽冬無嚴寒,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氣溫是4.6℃。因此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氣候宜人數貴陽”的美譽。

    貴陽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景色迷人,名勝古跡甚多,是“全球避暑旅遊名城”,“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國家園林城市”,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5%,素有“中國避暑休閑之都”之稱,是自然和旅遊資源的富集之地,喀斯特地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85%,形成了峯林,溶溝,峽穀,溶洞爲一體的絢麗景觀。貴陽是貴州“金三角”旅遊區的依托點,是貴州的旅遊服務中心和遊客集散地。作爲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地區,擁有以“山奇、水秀、石美、洞異”爲特點的喀斯特自然景觀和人文旅遊資源。既有以山、水、林、洞爲特色的高原自然風光,又有文化內涵極爲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古樸濃鬱,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在聯合國亞太組織等七大機構的八大硬指標中,貴陽以“具有夏季特別是最熱月平均氣溫舒適度的優勢”榮登“中國避暑之都”。
    貴陽市區及周邊的主要景點有:市區的甲秀樓,黔靈公園,森林公園,陽明祠,弘福寺;東線的情人穀,香紙溝,香火岩峽穀,清龍河,南江大峽穀;開陽縣紫江地縫;南線的花溪公園,天河潭,青岩古鎭;西線的百花湖,紅楓湖;北線的修文陽明洞,白雲公園,長坡嶺國家森林公園,六廣河,息烽集中營,息烽溫泉等。


    計劃中遊轉貴陽的時間只有半天,且火車晚點又耽誤了一個小時,不過貴陽雖為省會都市,但市區面積並不大,以我的速度也可以轉個大概了。
    初到貴陽,首先當然要去看看慕名已久,貴陽的標志--“甲秀樓”了。
    15:00,從火車站出來,正對的是寬敞筆直的遵義路,路旁大樹成蔭,漂亮的雙層公交來回穿梭。天空没有下雨,但顯得比較陰沉。
    不愧為美麗的“森林之城”!




    因受地形限制,貴陽市中心區不大,主要由火車站,甲秀樓等所在的南明區,以及雲岩區,烏當區和白雲區的一部分組成。市區以大十字和噴水池為中心,由北到南主要由平行的北京路,延安路,中山路,解放路;由西到東由平行的浣沙路,瑞金路,合羣路公園路文化路,中華路,富水路,寶山路,以及遵義路等主干道交叉構成。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6: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本着不走回頭路,盡量多看景的原則,在遵義路與金南路交匯的十字路口,向右沿神奇路走到“紀念塔”。
    然而,所謂的“紀念塔”,卻是一個的繁華的大轉盤。神奇路,新華路,市南路等幾條大道在此交匯,除了中心有一個雕塑,絲毫看不到半點塔的影子。
    然而曆史上,這裏確實曾經聳立著一座紀念塔,一座應該永遠屹立的紀念塔!

    那就是“國民革命軍102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抗日戰爭全面展開。貴州的黔軍第二師被改編爲“國民革命軍102師”,立即參加了“8·13淞滬會戰”,後又參加慘烈的“徐州會戰”,“南昌會戰”以及三次“長沙會戰”,前後戰死沙場的官兵,竟達兩萬之衆!受到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追撫表彰的烈士,就有團長陳蘊瑜(平壩人),營長曹文傑,兵站長柏憲章(遵義人)等人。
    1941年11月,102師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取得勝利後,師長柏輝章在湘北湘陰關王橋組織全師爲曆次戰役陣亡官兵舉行隆重的追悼會。爲了告慰烈士的英靈,貴陽地方各界人士和陣亡將士的家屬紛紛要求:在家鄉--貴州省會貴陽市,建立陣亡將士紀念塔。經102師報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批准,在貴陽市大南門外,現新華路與神奇路交會點,建立“國民革命軍第一百〇二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一座,於1941年底動工修建,1942年04月落成。此塔高10.2m,塔身是三菱形,上尖下大,用巨塊綿石砌成。塔面向東,象征著一把銳利的刺刀直刺敵寇。塔基爲正方形,四周有白石淺浮雕花飾圍繞,三級階梯都用青石砌成。塔座基底部呈臺狀,各邊寬1m多,高約80cm。塔座四周刻有102師在曆次抗日戰役中的作戰經過,陳蘊瑜等殉國事迹,還刻有各級陣亡軍官名單。從此,貴陽市人民相沿叫這裏爲“紀念塔”。                    
    1952年,這座懷念貴州抗戰烈士的紀念塔,在路面拓寬工程中被拆除,可是“紀念塔”之名,仍保留沿用至今

    由於102師師長柏輝章是一個被共産黨鎮壓的“敵人”,一個“反革命分子”,所以,天朝政府不能复建這座紀念塔!
    因此,這座屬於貴陽,屬於貴州,乃至屬於全中國人民的紀念塔
至今沒有复建---盡管每一個貴陽人都熟悉了這個地名!!!


    從紀念塔左拐沿新華路北上,15:40,來到“大南門”。
    而“大南門”,依然也是繁華鬧市中幾條大道交匯的大轉盤。除了路邊一塊翻開的書本造型石臺上寫着“大南門遺址”及簡介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大南門”的痕跡,盡管這裏曾是古貴陽城南城門之所在。
    貴陽,有“九門四閣十四關”的說法。“九門”是:“老東門(武勝門)”,“新東門”,“大南門”,“次南門”,“大西門”,“威西(清)門”,“紅(洪)邊門”,“北門”,“六廣門”。“四閣”即:“文昌閣”,“皇經閣”,“玉皇閣”,“靈官閣”。而今除了文昌閣和老東門一段斷壁殘垣外,其它都僅剩地名,没有絲毫遺跡了。

    元代貴陽築城,城牆沿南明河而建。南門成爲貴陽商業集中,生活氣息最濃厚的地方。到了明代,城市有了很大的發展,改土牆爲石牆。城市從南門開始,一路向北發展。到了明代中期,貴陽城北門一直延伸到貫城河邊。
【大南門】
    明代稱“朝京門”,清代稱“迎恩門”,這是通往貴州南部惠水,長順羅甸等地古驛道必經之地。在今大南門南明橋北轉盤處,舊境不見,前些年改建爲大南街心花園,塑蘭花城雕。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6: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18 16:56 编辑

    橋下,是靜靜地南明河,河上築有攔河壩,受貴州今年天旱的影響,河中没有多少水。
    河中遠處,亭亭玉立於河中的,就是到那著名的“甲秀樓”。




    “五裏,有溪(小車河)自西穀來,東注入南大溪(南明河),有石梁跨其上,曰太子橋。此橋因建文帝得名,然何以太子雲也?橋下水湧流兩岸石間,沖突甚急,南來大溪所不及也。”
                                                                                   ----徐霞客《徐霞客遊記》

【南明河】
   清水河又名洛旺河,上段稱“南明河”,是烏江右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苗嶺山脈北麓平壩縣玉龍鄉。河長210km(南明河段長118km),天然落差約740m,流域地處貴州省中部社會、經濟、文化中心地帶。
    貫穿貴陽城南的南明河,發源於廣順之南的河沙壩,經由愛溪,接擺古水,經一宿河,納自黨武山而來之山溪,一並流過天生橋,繼而又與來自廣順之北的龍潭、蘭花坡等溪水所匯成的慈姑水合股。再往下又接鬥角山腳的九十九潭水和劉土水一同匯于湖潮。以下再納入由廣順方向而來大黃泥水,接冷飯河而入蘆荻付家橋,一起湧入濟番(即今花溪河)。花溪河經中曹司而下,在其北岸又納改毛水、沙井水、陳亮水和擺朗水,而後注入四方河,流向五眼橋。至此又接自牛角坡而來的翁井水,此水經白岩與渾水灘、野鴨塘而來的溪水在金吳匯合,並納自麥坪屯而來的溪水同入小車河,而後南明河水流加大,河面加寬向太慈橋、楊柳灣前奔,此段即爲南明河上段。楊柳灣之水流至新橋(即原貴陽一中校址處),又源於玉龍山的溪水匯入,此水經三橋納源自黑石頭的橋下水及經鳳凰關入大羅溪的黔靈湖水(以下經二橋、頭橋入磨河,即今市西河),此段即爲南明河中段。以下又納來自茶店的貫城河,穿過虹橋(即今南明橋),再穿甲秀樓兩邊的浮玉橋,平衍而去。在南明堂的南側,又有來自八裏屯之富水匯入,然後向團坡橋奔騰而下,經水口寺的普濟橋,過打魚寨,穿烏當,與龍洞河匯合於麥穰,再向東流入烏江,以下便爲南明河的下段了。
    作爲文人雅士鍾愛的地方,南明河漁磯灣更是風雅之地,古時大批文人出現在漁磯灣,他們的園林建築在沿河兩岸,平日相互往來,飲酒賦詩,或泛舟河上,縱情高歌,結成詩社,文采風流,盛極一時。袁應福詩集《漁磯詩草》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東家桑柘西家禾,漁人樵子時相過。”。當時捕魚人將鮮魚拿到市場上出售,賣魚的人都來到南門橋至甲秀樓的河邊,漸漸形成街道市,人稱“打魚街”。人們取河中的水煮魚,稱爲“活水煮活魚”,是當時的佳肴。沿河而下,水口寺一帶多漁舟,有地名爲“打魚寨”。
    南明河上遊花溪河沿岸有花溪風景區;穿過甲秀樓;下遊烏當區東風鎭有來仙閣,距貴陽100km附近的開陽,貴定,福泉和龍裏交界處有沿岸苗族同胞的殺魚節,但貴陽市的污水及大花水電站的修建對此活動有較大影響。
    南明河是貴陽的母親河,但和中國其它地區一樣,受到嚴重污染,近年經過整治,污染狀況有所改善。




    “貴陽位於萬山之中,四圍皆見峯巒,波流較少,惟南明河一水蜿蜒萦回于其間,水曲山回,頗饒溪壑之勝。”
                     ------《貴陽市指南·第四章“名勝”》中華民國31年(1942年)貴陽交通書局出版發行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6: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石板鋪成的濱河路上,干淨平坦,幾乎没有行人,非常愜意。





    15:50,來到了“甲秀樓”邊,霽虹、浮玉雙橋淩波。看着這玉立於鳌磯石上的秀麗樓臺,想起了少時抽過的“甲秀樓香煙”的煙標。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7: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惠州
    南明河畔,甲秀樓邊,是“城南勝蹟甲秀樓文物風景區”重要的組成部分--“翠微園”。
【翠薇園(觀音寺)】
    翠微園(舊名“觀音寺”)位於貴陽市城南大南門外南明河南岸河畔,浮玉橋的南邊,緊鄰甲秀樓與之毗連而呼應。前臨霽虹、浮玉橋。清潭碧流,環繞於下,後倚秀巒,掩映於翠竹綠樹之中。翠薇園占地4000多平方米,它在曆史上曾有“南庵”,“觀音寺”,“聖壽寺”,“忠烈祠”,“武侯祠”等名稱。園內有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山門,桂舫亭等一組規模較大頗具文物價值的明清古建築羣。園內樓閣造型生動迥異並各具特色:拱南閣敦樸生動;翠微園端莊秀麗;澹花空翠園修竹婆娑;龍門書院濃蔭幽靜。長廊花牆四圍集幽雅雄樸於一體。這裏原先是一片寺廟和園林,王陽明曾經遊覽過的南庵便在這裏。他在《南庵次韻二首》詩中寫道:“鬆林晚映千峯雨,漁人收網舟初集”。近年來改建爲翠微園,把寺廟建築與園林庭院合爲一體。
    翠薇園始建於明宣德年間(1425-1435年),最初名爲“南庵”。明朝中期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於明正德四年(1509年),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時,曾數次遊覽南庵,有《徐都憲同遊南庵次韻》記南庵勝景:“岩寺藏春長不夏,江花映日豔于桃。山陰入戶川光暮,林影浮空暑氣高。樹老豈能知歲月,溪清眞可鑒秋毫。但逢佳境須行樂,墨遺風霜著鬓毛。” 後來又改名爲聖壽寺,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記載:“聖壽寺在治城南門外霁虹橋之東,舊南庵。前臨清潭,後負崇崗,群羣峯列巘,左右環繞,草木竹石,錯置雜陳。論者為郡中諸寺,得山水之勝者,莫如此矣。”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中晚期,巡按貴州監察禦史胡瓊將聖壽寺改爲忠烈祠,武侯祠,祭祀諸葛亮,直至明末時期。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曆九年,張獻忠部將孫可望駐貴陽,將武侯祠遷至別處,改建觀音寺,供奉觀音菩薩。清康熙《貴州通志》記載:“觀音寺,在府城南堤,武侯祠舊址改建”。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觀音寺又改名水月寺,仍祭祀觀音。《貴州府志》記載:“水月寺即觀音寺,在府城南門外南明河上,去甲秀樓數步,前臨浮玉橋,橋上舊有涵碧亭,今圯。寺門有閣曰‘拱南’,大殿三楹,殿中有方,有千佛銅塔一座,高可九尺。後有大士殿,旁有澹花空翠園林,內客廳數楹。又有翠微閣三間,騷人墨客題詠頗多。”道光初年寺右建小樓三楹,可以觀水。清道光八年(1828年),雲貴總督阮元題閣額“翠微”。民國29年(1940年),設甲秀小學于寺中,山門、大殿、翠微閣都被拆除或改作他用。閣中明代鑄造的千佛銅塔,抗日戰爭初期還存在,以後下落不明。1990年起,貴陽市政府依其舊例修复拱南閣,“澹花空翠”園林,翠微閣,龍門書院等園內諸樓閣,並廣植花草樹木,後更名爲“翠微園”,攜園中“澹花空翠”園林,“歲寒園”的“桂舫亭”,“拱南閣”旁的“龍門書院”,與“甲秀樓”,“浮玉橋”,“鳌磯灣”構成一組極富江南特色的明清建築羣,成為貴陽古“小西湖八景”之一和“城南勝蹟”,建彩坊於橋頭,四時笙歌不絕,中外遊人如織。
    翠薇園內
新建有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陳列院,收集收藏了貴州省苗族,侗族,彜族,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傳統服飾,手工刺繡品,民間蠟染數百余件,令人歎爲觀止。該館所陳列展示的民族傳統服飾和民族工藝品,是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體現,也是貴州各少數民族的驕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2-24 03:30 , Processed in 0.08328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