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um

[游记攻略] 2012贵州(01)娄山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20: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婁山關觀景台

       登上觀景台, 站在巍峨的峯巅之上極目遠眺,婁山簡直就是山的海洋,山勢峥嵘,重山複嶺,連綿不絕,氣勢恢宏,一望無際!正如西南巨儒鄭珍筆下描繪婁山關的詩句一樣:山勢西來萬馬奔!
      
       到了冬天,這裏連同羣山又將被厚厚的積雪覆蓋,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那又是一種何等的壯觀!


   
        大婁山(Ta-lou Mountains亦作Dalou Shan)又稱婁山,是中國雲貴高原上的一座山脈。大婁山位于貴州省北部,爲東北—西南走向,呈現向南東凸出的弧形。大婁山西起畢節,東北延伸至四川,在貴州境內的一段長約300km,寬約150km,海拔1500—2000m,相對高度常達500m,是烏江水系和赤水河的分水嶺,也是貴州高原與四川盆地的界山。
    大婁山系由三支並列的山脈組成:西支位于桐梓與習水之間,呈東北—西南走向,南起四川古蔺,經貴州而北入重慶綦江,海拔1300—1500m,山勢北陡南緩,最高峯金佛山風吹頂海拔2251m,位于重慶市境。金頂山爲貴州省境著名山峯,高1608m。在貴州境內的最高峰1661m,是習水河與桐梓河的分水嶺。中支由仁懷經桐梓、松坎而向北延伸至四川,是綦江與芙蓉江的分水嶺,海拔1400—1600m,常有1900m以上的高峯,在貴州境內的最高峯是箐壩大山,高2028m,山勢南陡北緩而成不對稱山嶺,從箐河穀仰望婁山,懸崖絕壁,十分險峻。東支位于桐梓、遵義之間,由金沙向東北延伸至四川,是芙蓉江與洪渡河的分水嶺,有一系列海拔在1600m以上的山峯,該支脈在貴州境內的最高峰仙人峯,高1795m。婁山關正處于大婁山主脈的脊梁上,是一個沿裂隙溶蝕而成的隘口,海拔1226m,關口周圍懸崖絕壁,山峯均高達1400—1600m,東西兩側爲大小尖山鎖峙,南北是高差爲400m的峽穀。

    大婁山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碳酸鹽岩層組成,後經燕山運動,形成一列凸向南東的弧形褶皺帶山脈,一般背斜寬緩,向斜狹窄,地形上嶺穀相間。由于大婁山受長期侵蝕和多次間歇性構造擡昇,除在背斜斷裂構造的基礎上發育了寬穀盆地外,還形成了800—1000m、1100—1250m和1400—1500m三級夷平面,大婁山期和山盆期兩級是最顯著的剝夷面。又因碳酸鹽岩廣布,喀斯特地貌發育,窪地、溶鬥、暗河、溶洞普遍,以溶丘窪地、溶丘谷地、高原丘陵地貌景觀最典型。        大婁山屬中亞熱帶潤濕季風氣候,作物可一年二熟,是貴州稻、麥、油菜産區。烏桕、茶、杜仲、楠竹、油桐、木耳等林特産豐富。川、渝、黔邊境有水杉、銀杉等活化石。河穀低熱,産柑橘等亞熱帶水果。
    大婁山也是貴州的天然屏障,其中婁山關隘口是出川入黔的交通要道和軍事要隘。大婁山的交通十分便捷,信息通達。210國道、黔渝鐵路南北貫通,桐綏、桐赤公路東西貫穿,投資數十億的崇遵高速公路過境線達25km之多。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20: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2-10-31 20:44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20: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2-10-31 20:43 编辑





       由於還得花1個半小時下山走回陳列館,所以非常遺憾的無緣在此欣賞“殘陽如血”的壯觀景象。但可以想象得到:須晴日,夕陽西下,晚霞漫天,斜陽余輝灑向莽莽羣山... ...那是一幅何等壯麗的畫面!
    值得一提的是,婁山關的這些景點,目前都是免費開放的。
    原路徒步返回陳列館,在此打摩的到紅花園,15元,到達後,天已擦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21: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2-10-31 21:26 编辑

                         ●紅花園●

        不得不提到“紅花園”。原本以為這只不過是婁山關下的一個小邨莊,或者不過是婁山關戰鬥時紅三軍團的指揮所所在地。引起我對“紅花園”注意的是這天在國道210紅花園前邊杉坪邨鐵路橋洞口邊上等待搭乘去桐梓縣城的班車時在崇遵高速(G73)一側的這塊山崖。這是一處典型的地質特征---褶皺。
   
      
岩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岩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就叫褶皺。褶皺雖然改變了岩石的原始形態,但岩石並未喪失其連續性和完整性。褶皺的不同形態和規模大小,常常反映當時地殼運動的強度和方式。褶皺構造是地殼中最廣泛的構造形式之一,它幾乎控制了地球上大中型地貌的基本形態,世界上許多高大山脈都是褶皺山脈。
       岩石中面狀構造(如層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彎曲。單個的彎曲也稱褶曲。褶皺的面向上彎曲,兩側相背傾斜,稱爲背形;褶皺面向下彎曲,兩側相向傾斜,稱爲向形。如組成褶皺的各岩層間的時代順序清楚,則較老岩層位于核心的褶皺稱爲背斜;較新岩層位于核心的褶皺稱爲向斜。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單個褶皺大者可延伸數十公裏,小者可見于手標本或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當時並未深究,只是覺得在喀斯特地貌區看到這些東西應該是很平常的事。然而後來在查閱資料時才偶然發現,“紅花園”的地理地質可是大有名氣和來頭的哦。

        紅花園組原稱“紅花園石灰岩”。早奧陶世寧國期。最初命名地點在貴州省桐梓縣南紅花園,故名。分布于鄂西及貴州一帶。深灰色厚層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夾頁岩,産朝鮮角石、滿洲角石、海綿、蛇卷螺等。厚20—30余米,與下伏分鄉組呈整合接觸。本組大致與華北亮甲山組上部相當。
        桐梓紅花園剖面奧陶紀地層出露完整,化石豐富,層序清楚。該剖面湄潭組5個筆石帶中有疑源類化石31屬49種,根據其組成和相對豐度不同劃分爲5個疑源類組合帶:組合帶Ⅰ的屬、種較爲單調,且豐度不高;組合帶Ⅱ中Polygonium占優勢,伴有Arbusculidium;組合帶Ⅲ以大量Stelliferidium的出現爲特征;組合帶Ⅳ與組合帶Ⅱ相似;組合帶Ⅴ中Leiosphaeridia的含量比Polygonium高,産特征分子Coryphidium elegans。桐梓紅花園湄潭組疑源類組合與中歐、北非、中東、南亞、北美紐芬蘭東部、南美等環岡瓦納地區同期疑源類組合相似,證實華南地區屬于環岡瓦納疑源類古地理分區。部分奧陶紀疑源類分子,如Ampullula erchunensis、Arkonia、Dicrodiacrodium和Leprotolypa evexa等在桐梓紅花園剖面的首現(FAD)較全球其他地區早。

        地質古生物地層學的精細研究,能使地質史上奧陶紀與志留紀的分界線確立,即必須找到全球層形剖面。這是地球曆史上大的演變階段的分界線,這個分界線一旦確定就不再更改,就像一個釘子在界面。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價值,所以被地質界稱爲“金釘子”。奧陶系末全球奧陶系頂部赫南特亞階地層在中國的揚子區發育最好,有望在中國建立赫南特亞階的全球層形剖面。
        1999年06月在捷克召開的第八屆國際奧陶系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兩院士國際地層委員會奧陶系分層副主席陳旭,志留系分會副主席戎嘉余及該所七位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地質系米切爾教授,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地質博物館聯合提名湖北宜昌王家灣〈深水相〉和貴州桐梓紅花園(淺水相)分別爲赫南特亞階的全球層形候選剖面(稱金釘子)和輔助剖面(稱銀釘子)。它代表了地處上揚子地區陸表海域南緣,靠近黔中古陸的一個較淺水的連續沈積序列。這兩個剖面的確定,又經近幾年來又不斷來采集標本,不斷補充完善,多學科,多種國際尖端前沿技術通力合作聯合攻關研究,成果累累,兩個剖面的確立,指日可待,可望在2007年南京召開的國際奧陶系大會獲得通過。
        對全球各地提供候選部下面反複分析、對比、篩選,中國地質科學家推薦距桐梓縣城10km紅花園東側山上山王廟穿越奧陶――志留紀界線的地層部面爲輔助候選剖面。它代表了地處上揚子陸表海域南緣,靠近黔中古陸的一個淺水的連續沈積序列。奧陶――志留系地層完整,厚變較大,筆石相和介殼相化石相互成層交替出露,露頭好,易于采集。完整的筆石化石帶和典型的赫南特貝動物羣發育很好。奧陶紀末筆石動物羣的集羣滅絕開始于淺水區,然後逐漸向深水區發展。赫南特貝動物羣在淺水相帶出現要早于深水相帶。著和奧陶紀末冰川成因的海平面下降和海水溫度降低密切相關,這是全球範圍的大規模的海退,首先影響淺水相帶。紅花園部面是一條連續的介殼相,具有筆石控制的序列穿越奧陶――志留紀界線的好剖面。


        1995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國際志留委員會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戎嘉余等專家一行9人,在桐梓縣紅花園“全球型淺海相地質剖面”的輔助點———代家溝和茅石鄉兩地進行爲期一周的地質考察野外標本采集後,竟在該縣石牛欄組發現了在4億多年前由菌藻類形成的水平狀疊層石;同時,專家組在該縣茅石鄉也發現了一處。據稱,該“疊層石”系華南地區首次被發現,這也是世界上第五次被發現,在地質史上意義重大。
      “疊層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之一,它最早發現在西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地區,距今大約已經18億年。它的主要價值在于:用它來劃分、對比某一地區的地層、地理、生物,環境的演變及滅絕規律。它曾被海內外地質學家推崇爲世界同一地質時期的“標准層型剖面”、世界罕見的“地質瑰寶”、“大地的史書”。



   
    這種代表性的剖面,可以揭示古生物重大生物事件,古地理環境的變遷,古生物的演化過程,岩相和生物的變化,意義十分重大。紅花園剖面,可建立世界級的地質遺迹公園,作爲特殊的旅遊景點和科普基地,地科科研基地開發。
   
    此行因為對此了解不多或者說之前對該地的這一地質寶庫毫無了解,錯過了對該地的實地考察,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下次再來一定會到實地進行打探,没准還能找到並帶回一些珍貴的古海洋生物化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22: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2012貴州(01)婁山關   部分到此結束

接下來開新帖2012貴州(02)小西湖
講訴貴州桐梓小西湖部分。
发表于 2012-11-12 14: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2-24 03:03 , Processed in 0.08693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