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2-10-31 21:26 编辑
●紅花園●
不得不提到“紅花園”。原本以為這只不過是婁山關下的一個小邨莊,或者不過是婁山關戰鬥時紅三軍團的指揮所所在地。引起我對“紅花園”注意的是這天在國道210紅花園前邊杉坪邨鐵路橋洞口邊上等待搭乘去桐梓縣城的班車時在崇遵高速(G73)一側的這塊山崖。這是一處典型的地質特征---褶皺。
岩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岩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就叫褶皺。褶皺雖然改變了岩石的原始形態,但岩石並未喪失其連續性和完整性。褶皺的不同形態和規模大小,常常反映當時地殼運動的強度和方式。褶皺構造是地殼中最廣泛的構造形式之一,它幾乎控制了地球上大中型地貌的基本形態,世界上許多高大山脈都是褶皺山脈。
岩石中面狀構造(如層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彎曲。單個的彎曲也稱褶曲。褶皺的面向上彎曲,兩側相背傾斜,稱爲背形;褶皺面向下彎曲,兩側相向傾斜,稱爲向形。如組成褶皺的各岩層間的時代順序清楚,則較老岩層位于核心的褶皺稱爲背斜;較新岩層位于核心的褶皺稱爲向斜。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單個褶皺大者可延伸數十公裏,小者可見于手標本或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當時並未深究,只是覺得在喀斯特地貌區看到這些東西應該是很平常的事。然而後來在查閱資料時才偶然發現,“紅花園”的地理地質可是大有名氣和來頭的哦。
紅花園組原稱“紅花園石灰岩”。早奧陶世寧國期。最初命名地點在貴州省桐梓縣南紅花園,故名。分布于鄂西及貴州一帶。深灰色厚層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夾頁岩,産朝鮮角石、滿洲角石、海綿、蛇卷螺等。厚20—30余米,與下伏分鄉組呈整合接觸。本組大致與華北亮甲山組上部相當。
桐梓紅花園剖面奧陶紀地層出露完整,化石豐富,層序清楚。該剖面湄潭組5個筆石帶中有疑源類化石31屬49種,根據其組成和相對豐度不同劃分爲5個疑源類組合帶:組合帶Ⅰ的屬、種較爲單調,且豐度不高;組合帶Ⅱ中Polygonium占優勢,伴有Arbusculidium;組合帶Ⅲ以大量Stelliferidium的出現爲特征;組合帶Ⅳ與組合帶Ⅱ相似;組合帶Ⅴ中Leiosphaeridia的含量比Polygonium高,産特征分子Coryphidium elegans。桐梓紅花園湄潭組疑源類組合與中歐、北非、中東、南亞、北美紐芬蘭東部、南美等環岡瓦納地區同期疑源類組合相似,證實華南地區屬于環岡瓦納疑源類古地理分區。部分奧陶紀疑源類分子,如Ampullula erchunensis、Arkonia、Dicrodiacrodium和Leprotolypa evexa等在桐梓紅花園剖面的首現(FAD)較全球其他地區早。
地質古生物地層學的精細研究,能使地質史上奧陶紀與志留紀的分界線確立,即必須找到全球層形剖面。這是地球曆史上大的演變階段的分界線,這個分界線一旦確定就不再更改,就像一個釘子在界面。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價值,所以被地質界稱爲“金釘子”。奧陶系末全球奧陶系頂部赫南特亞階地層在中國的揚子區發育最好,有望在中國建立赫南特亞階的全球層形剖面。
1999年06月在捷克召開的第八屆國際奧陶系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兩院士國際地層委員會奧陶系分層副主席陳旭,志留系分會副主席戎嘉余及該所七位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地質系米切爾教授,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地質博物館聯合提名湖北宜昌王家灣〈深水相〉和貴州桐梓紅花園(淺水相)分別爲赫南特亞階的全球層形候選剖面(稱金釘子)和輔助剖面(稱銀釘子)。它代表了地處上揚子地區陸表海域南緣,靠近黔中古陸的一個較淺水的連續沈積序列。這兩個剖面的確定,又經近幾年來又不斷來采集標本,不斷補充完善,多學科,多種國際尖端前沿技術通力合作聯合攻關研究,成果累累,兩個剖面的確立,指日可待,可望在2007年南京召開的國際奧陶系大會獲得通過。
對全球各地提供候選部下面反複分析、對比、篩選,中國地質科學家推薦距桐梓縣城10km紅花園東側山上山王廟穿越奧陶――志留紀界線的地層部面爲輔助候選剖面。它代表了地處上揚子陸表海域南緣,靠近黔中古陸的一個淺水的連續沈積序列。奧陶――志留系地層完整,厚變較大,筆石相和介殼相化石相互成層交替出露,露頭好,易于采集。完整的筆石化石帶和典型的赫南特貝動物羣發育很好。奧陶紀末筆石動物羣的集羣滅絕開始于淺水區,然後逐漸向深水區發展。赫南特貝動物羣在淺水相帶出現要早于深水相帶。著和奧陶紀末冰川成因的海平面下降和海水溫度降低密切相關,這是全球範圍的大規模的海退,首先影響淺水相帶。紅花園部面是一條連續的介殼相,具有筆石控制的序列穿越奧陶――志留紀界線的好剖面。

1995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國際志留委員會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戎嘉余等專家一行9人,在桐梓縣紅花園“全球型淺海相地質剖面”的輔助點———代家溝和茅石鄉兩地進行爲期一周的地質考察野外標本采集後,竟在該縣石牛欄組發現了在4億多年前由菌藻類形成的水平狀疊層石;同時,專家組在該縣茅石鄉也發現了一處。據稱,該“疊層石”系華南地區首次被發現,這也是世界上第五次被發現,在地質史上意義重大。
“疊層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之一,它最早發現在西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地區,距今大約已經18億年。它的主要價值在于 :用它來劃分、對比某一地區的地層、地理、生物,環境的演變及滅絕規律。它曾被海內外地質學家推崇爲世界同一地質時期的“標准層型剖面”、世界罕見的“地質瑰寶”、“大地的史書”。

這種代表性的剖面,可以揭示古生物重大生物事件,古地理環境的變遷,古生物的演化過程,岩相和生物的變化,意義十分重大。紅花園剖面,可建立世界級的地質遺迹公園,作爲特殊的旅遊景點和科普基地,地科科研基地開發。
此行因為對此了解不多或者說之前對該地的這一地質寶庫毫無了解,錯過了對該地的實地考察,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下次再來一定會到實地進行打探,没准還能找到並帶回一些珍貴的古海洋生物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