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2-10-31 18:52 编辑
●婁山關● 婁山關,原名婁關,後稱太平關。關名的來曆,源于古代對婁山山脈的稱謂。據婁、梁二姓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三年,等天祖之八世孫梁宗理同郎舅婁殿邦同爲副將,奉旨隨大將軍楊端平蠻入播,駐守遵桐連界之高岩山黑神埡,其後殿邦之子婁珊,宗理之子梁關繼承父業鎮守黑神埡,再後婁珊、梁關奉令南征,在安順一帶立業。黑神埡一帶百姓懷念與婁珊、梁關駐軍的魚水之情,逐將黑神埡更名爲“婁珊關”,後稱之爲“婁山關”。 婁山關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撥1576m,南距遵義市50km,在遵義、桐梓兩縣的交界處,北距巴蜀,南扼黔桂,爲黔北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兩次婁山關戰役保證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是中國重要的“紅色”基地。作爲黔北第一要塞,婁山關景色秀麗,峭壁絕立,是衆多驢友的常去之地。 婁山關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古稱天險。關上千峯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據《明史紀事本末》載,萬曆年間,總兵劉與播州土司楊朝棟曾激戰于此。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清鹹豐、同治年間的黔北農民起義,都以全力占領此關。 婁山關載入中國革命史冊,是因爲中國工農紅軍萬裏長征時爲保證遵義會議勝利召開而進行的由南向北攻克婁山關的戰鬥,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與黔軍大戰婁山關前,經過反複爭奪,殲滅王家烈黔軍兩個團。揭開了遵義戰役的序幕。以及遵義會議後紅軍再次進行的由北向南攻克婁山關的激戰,兩次均取得偉大勝利,紅軍的英雄壯舉寫下了光輝的曆史. 莫友芝在《亭遺詩》中寫道:大樓高壓萬峯顛,鳥道才容一線穿。豈料養痛成爲潰,翻今天險等虛傳。翦除勁旅勞三省,通塞殘籌費五年。始信大刀功第一,當時斡腹競爭先。
清晨,早起。伴隨着紅紅的朝陽從杉坪邨步行下山,出發前往婁山關... ... 在國道210杉坪邨鐵路橋洞入口處搭上了桐梓---婁山關的小巴班車,到婁山關腳下南溪口車費2.5元/人。客車行駛了不到20分鐘就經過紅花園,南溪口,老街來到了婁山關腳下的路口。據說以前班車可以開到婁山關口,但是現在山腳路口就是終點站了。這裏有面包車和摩托車可以載客上山,收費都較高。既然是長征聖地,那就徒步了... ... 這裏有個大型溶洞---婁山關觀音洞和藏珍洞,洞內實景,天然形成,石筍,石柱,石花,石幔,石簾,石鼓,石瀑布,奇珍異塔,瓊樓鼓閣,妙趣橫生,千姿百態,滿布其間。上百處絕景勝於天工雕刻之技藝,絢麗逼眞,洞內暗溪,溪水如鏡,繞洞而流,氣溫宜人。親臨其境,如置 宮。可謂黔北第一溶洞奇觀。門票18元/人,此次遺憾没能進洞一遊,今後到此定會進去一看。
於是從山腳沿着蜿蜒盤旋的川黔公路開始登山,沿途一起登山的遊客不是太多,倒是有很多中老年人從山上在往下走,應該是住在附近避暑的休閑人士一大早登完山已經在開始下來了 。
登山開始不遠處的公路右邊有這麼一個紀念紅軍長征婁山關戰鬥的大型石雕,基座題有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但不知為何没有寫完,漏了兩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