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干脆面

灌水太多!水牛都遭不住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6: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谁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把愤怒当作是生活中的事实来处理。我们所学习到的传统信条告诉我们,强烈的情绪是不好的,应该加以控制。我们跟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深恐自己的愤怒会伤到孩子,总是尽量忍耐,可是事实上,即使你再能忍耐,或早或晚,你的脾气还是会爆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6: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对于一些不合理或负面的情绪反应,我们可以不喜欢它,但不能忽视它,虽然这些都与自我信念有关,若要改变,最重要的课题就是认清自己反应的目的是什么,积极的去澄清它。尽可能运用与负面情绪反方向的能量,去打破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 发怒之后减少自责;自责之后避免落入忧郁的深渊。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6: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说话的声调可以是一种态度的信号和征兆。如果谈话时声调沉稳、语气友善,在感觉和信念上就能变得较为肯定和愉快,进而能有一种情绪经验。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6: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一般脸部表情、身体姿势或手势都能表现出自己的情绪,非语言的行为可以让自己产生不同的情绪。譬如,当疲倦时,让自己练习微笑的表情,可以让自己感到精神恢复和愉快。所以,常面对镜子作一些肯定、友善的表情和姿态的练习是必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6: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有时候当交谈或沟通气氛不适当时,父母应暂时中断交谈,以沉默来停止负面的情绪,最好的反应是能离开交谈的房间,或有意识的“活动”一下,好藉外物打散心头的阴郁,如擦擦地板、散散步都很好;万一暂时无法离开,强迫自己转移思考交谈目标,想想任何其它的事件或经验:也许是一些愉快的事件回忆,或计划其它要做的事,使自己能忘掉困扰的问题。这时候,你可以大声的自我对话,谈一些与这无关的事,谈一些开心的事,诸如明天逛街买些什么东西、看那一场电影等等,只要暂时脱离困扰的问题就可以。因为思考的停止或转移,绝对可以让自己暂时逃离不愉快的情绪,避免不合理反应的产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6: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当一个人成为父母时,莫名其妙的“优越感”随即产生,他们会赋予自己新的职责,并戴上“父母”这个面具。渐渐地,他们会一本正经的行事、言谈中都充分流露已经是为人父母的气息。进而他们忘了自己仍然是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就会有七情六欲,而且情绪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成为父母后就面临需承担重责大任的挑战,他们会认为必须言行一致,对每个孩子一律平等看待、疼爱,并且无条件的接受、忍耐、牺牲,完全将自己抛诸脑后。父母的一番美意是可以理解的,却往往带来反效果——因为要为他好反而破坏了亲子之间最亲密的关系,更不知如何积极地去发展亲子的新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6: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人”不论年龄大小,都会想办法逃避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信念,相信如何去生活最正确,依这种标准生活。若不是依这种标准过日子的人看起来好象做错事了、行为不当、或是很坏,至少没像依照我们方式那样活得好。因此,引起现今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信念就是,替对方的喜怒哀乐负责。认为爱他,就不该做出伤害他,让他伤心痛苦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6: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孩子做了惹父母生气或伤心的事时,父母总是告诉他:孩子你错了!你该为我们的反应负责。生气的父母很少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理由,或是把这份怒气视作自己恐惧、价值观或期望下的产品,他们经常只是打骂孩子一番,告诉他们惹父母生气是不对的,而孩子也在这种信念下长大。罪恶感及恐惧就这样有效的控制了孩子,所以孩子也越觉得自己该为父母的不悦负责,似乎如此就“越不会做错事”。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6: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应该为父母的感觉负责,那么这个信念当然也可以延伸成另一个相同的模式:别人该为我们的喜怒哀乐负责。自己痛苦了,自然可以责怪别人;但若相信自己该为别人的感觉负责,我们就将自我禁锢在罪恶感及责怪中,而不知自己有权利、也有责任为自己的选择作决定。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6: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虽说教养要及时,但爱却是要花时间等候,犹如农人春耕夏耘等待秋收一般,许多父母操之过急,从呱呱落地便算着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拼命的给、尽情的灌,唯恐漏了什么好的没给到。心里想的满是爱和期盼,嘴巴说的却都是要这样、那样,还有永无止尽的挑剔和要求。难怪有那么多孩子表示,“每天回家我都快疯了!”。事实上,人生之路那么漫长,一点小疏忽和小错误,对一辈子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何不给孩子更多的机会,从旁协助、引导、修正他的脚步?奉劝易紧张的父母常存“不要紧”、“慢慢来”的心情,别把孩子吓坏了,反而使他失去自主的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4-5 11:36 , Processed in 0.36967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