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干脆面

一阵乱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15: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成都
附件二:
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规范、标准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知识题):
1.《中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87),国环字第002号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新版即将发行)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5.《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有关章节,1994年6月
6.《建筑与规划》,余庆康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1月。其中:第4章选址和用地
7.国家规范有关总平面设计部分
二、建筑设计(知识题):
1.建筑构图有关原理
2.《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张文忠主编(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朱昌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民用建筑设计有关内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等有关文件
6.《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以前),陈志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清华大学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生态可持续建筑》,夏葵、施燕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环境心理学》,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各类民用建筑设计标准及规范

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知识题)编辑
1.1 场地选择
能根据项目建议书,了解规划及市政部门的要求。收集和分析必须的设计基础资料,从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对场地开发作出比较和评价。
1.2建筑策划
能根据项目建议书及设计基础资料,提出项目构成及总体构想,包括:项目构成、空间关系、使用方式、环境保护、结构选型、设备系统、建筑规模、经济分析、工程投资、建设周期等,为进一步发展设计提供依据。
1.3 场地设计
理解场地的地形、地貌、气象、地质、交通情况、周围建筑及空间特征,解决好建筑物布置、道路交通、停车、广场、竖向设计、管线及绿化布置,并符合法规规范。
建筑设计(知识题)编辑
2.1 系统掌握建筑设计的各项基础理论、公共和居住建筑设计原理;掌握建筑类别等级的划分及各阶段的设计深度要求;掌握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标准;理解建筑与室内外环境、建筑与技术、建筑与人的行为方式的关系。
2.2 了解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了解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古代建筑与园林的主要特征和技术成就;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2.3 了解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环境景观及可持续性发展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和设计知识。
2.4 掌握各类建筑设计的标准、规范和法规。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成都
以无为首(不设计,不思考)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8: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成都
1造物者将以予5为此拘拘也《大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1: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成都
本帖最后由 干脆面 于 2018-12-5 17:10 编辑

5 场地设计

5.1 建筑布局

5.1.1 民用建筑应根据城市规划条件和任务要求,按照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原则,对建筑布局道路竖向绿化工程管线等进行综合性的场地设计。

5.1.2 建筑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间距应符合防火规范要求;
    2 建筑间距应满足建筑用房天然采光(本通则第7章7.1节采光)的要求,并应防止视线干扰;
    3 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应符合本节第5.1.3条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并应执行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建筑间距规定;
    4 对有地震等自然灾害地区,建筑布局应符合有关安全标准的规定;
    5 建筑布局应使建筑基地内的人流、车流与物流合理分流,防止干扰,并有利于消防、停车和人员集散;
    6 建筑布局应根据地域气候特征,防止和抵御寒冷、暑热、疾风、暴雨、积雪和沙尘等灾害侵袭,并应利用自然气流组织好通风,防止不良小气候产生;
    7 根据噪声源的位置、方向和强度,应在建筑功能分区、道路布置、建筑朝向、距离以及地形、绿化和建筑物的屏障作用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以防止或减少环境噪声;
    8 建筑物与各种污染源的卫生距离,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

5.1.3 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有关规定;
    2 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
    3 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3h的日照标准;
    4 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
5.2 道 路

5.2.1 建筑基地内道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内应设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其连接处的车行路面应设限速设施,道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安全出口;
    2 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80m;
    3 道路改变方向时,路边绿化及建筑物不应影响行车有效视距;
    4 基地内设地下停车场时,车辆出入口应设有效显示标志;标志设置高度不应影响人、车通行;
    5 基地内车流量较大时应设人行道路。

5.2.2 建筑基地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路不应小于7m;
    2 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1.50m;
    3 利用道路边设停车位时,不应影响有效通行宽度;
    4 车行道路改变方向时,应满足车辆最小转弯半径要求;消防车道路应按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设置。

5.2.3 道路与建筑物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内设有室外消火栓时,车行道路与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2 基地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的有关规定;
    3 基地内不宜设高架车行道路,当设置高架人行道路与建筑平行时应有保护私密性的视距和防噪声的要求。

5.2.4 建筑基地内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下车库出入口距基地道路的交叉路口或高架路的起坡点不应小于7.50m;
    2 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垂直时,出入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不小于7.50m安全距离;
    3 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平行时,应经不小于7.50m长的缓冲车道汇入基地道路。
5.3 竖 向

5.3.1 建筑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2 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其坡长不应大于600m;横坡应为1%~2%;
    3 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坡长不应大于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其坡长不应大于100m;横坡应为1%~2%;
    4 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
    5 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
    注:山地和丘陵地区竖向设计尚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5.3.2 建筑基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内应有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措施,排水方式应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应采取雨水回收利用措施;
    2 采用车行道排泄地面雨水时,雨水口形式及数量应根据汇水面积、流量、道路纵坡等确定;
    3 单侧排水的道路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段,应采取排雨水时不影响交通和路面清洁的措施。

5.3.3 建筑物底层出入口处应采取措施防止室外地面雨水回流。
5.4 绿 化

5.4.1 建筑工程项目应包括绿化工程,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包括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在内的全方位绿化;绿地面积的指标应符合有关规范或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2 绿化的配置和布置方式应根据城市气候、土壤和环境功能等条件确定;
    3 绿化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管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应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应对古树名木采取保护措施;
    5 应防止树木根系对地下管线缠绕及对地下建筑防水层的破坏。
5.5 工程管线布置

5.5.1 工程管线宜在地下敷设;在地上架空敷设的工程管线及工程管线在地上设置的设施,必须满足消防车辆通行的要求,不得妨碍普通车辆、行人的正常活动,并应防止对建筑物、景观的影响。

5.5.2 与市政管网衔接的工程管线,其平面位置和竖向标高均应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5.5.3 工程管线的敷设不应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并应防止工程管线受腐蚀、沉陷、振动、荷载等影响而损坏。

5.5.4 工程管线应根据其不同特性和要求综合布置。对安全、卫生、防干扰等有影响的工程管线不应共沟或靠近敷设。利用综合管沟敷设的工程管线若互有干扰的应设置在综合管沟的不同沟(室)内。

5.5.5 地下工程管线的走向宜与道路或建筑主体相平行或垂直。工程管线应从建筑物向道路方向由浅至深敷设。工程管线布置应短捷,减少转弯。管线与管线、管线与道路应减少交叉。

5.5.6 与道路平行的工程管线不宜设于车行道下,当确有需要时,可将埋深较大、翻修较少的工程管线布置在车行道下。

5.5.7 工程管线之间的水平、垂直净距及埋深,工程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绿化树种之间的水平净距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5.5.8 七度以上地震区、多年冻土区、严寒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区及膨胀土地区的室外工程管线,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5.5.9 工程管线的检查井井盖宜有锁闭装置。


前Q
场C:布局CB、道路CD、竖向CS、绿化CL、管线CG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3: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成都
本帖最后由 干脆面 于 2018-11-26 11:38 编辑

在中国,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各业;第三产业分流通和服务两部分,共4个层次:
①5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等业。
②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咨询信息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等业。
③36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业。
④23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5: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成都
本帖最后由 干脆面 于 2018-11-26 11:23 编辑

2建筑布局、5道路、2竖向、2绿化及5工程管线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6: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德阳

新职业产生在哪里?

汽车取代了人力车,却制造了司机这个新职业。许多乐观的人士都满怀信心地说,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工作岗位,任何新技术都会创造新职业。可是,新职业是什么呢?没有人能说清楚。

以往所有的技术,都是机器帮助人做某些事,而人工智能是全面代替人做事,并且可以做人做不了的事。有了汽车,人不拉车了,却可以开车。有了自动驾驶汽车,人只是乘车,连汽车生产都是智慧机器的事,所以,工作岗位只能是有减无增的。有关研究认为,社会现有的工作,再过十年,有80%以上都将是人工智能的领地。那么,新职业又会从何处产生呢?大概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新需求。

科学技术进步的功能之一,就是催生人们的新需求,从而产生新行业与新职业。我们还是可以依据以往的经验再加上一些想象,找到新行业、新职业的蛛丝马迹。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当下无用的玩艺,一般就是新行业、新职业的“前世”,而这些无用的玩艺,又是从实用与功利中脱离出来的。你看,唱歌与跳舞,原本是巫术、祭祀的一种仪式,是很严肃的事,非常有用的事。后来才从巫术、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娱乐活动,然后又成为一种艺术活动。再后来,又发展为一种行业、一种职业。说书唱戏,写诗作画,体育杂耍等等,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历程。这些东西都曾经在主流价值之中,以后又被排斥在主流价值之外,再然后,伴随着科技进步的脚步,又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成气候,渐渐演变成为令年轻人最向往的行业与最追捧的职业。再比如,打电子游戏,也是从实用性的电子技术中产生,演变成纯是玩儿的游戏,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行业、一种职业,并且又衍生出电子竞技运动项目。

随着机器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人类从事的工作日益由“硬到软”变化,由“实向虚”发展,这就是规律与趋势。

看看哈利•波特及其衍生品,你就发现,知识产品的魅力已经远远越越了物质产品的魅力。或者说,任何物质产品都必须转化为知识产品,摇身一变为超级IP,才可能成就为现象级产品。

看看罗胖的“罗辑思维”,你就知道“投机倒把”并不是“过去式”,而依然是“进行式”;只是,过去倒腾的是物资,现在倒腾的知识。

看了马东的“奇葩说”,你会发现,原来说话不只是思考与交流,说话也是创造知识与制造产品,仅凭一张嘴也能够赚钱养家;你还会发现,原来巧舌如簧无须卖与帝王家,也可以在自由市场上赚钱赚到眼花。

看看马斯克的电动汽车厂,干“硬活”的是智能机器,人干的都是创意、策划、设计、管理之类的“软”活。这就是制造类企业未来的影子。

饱暖思淫欲。未来,人们无衣食住行之忧,还有大把的时间,并且再也不用从来出大力流大汗的工作,新需求就必然成为不可阻挡的洪流。这些洪流从哪里发源又流向何处呢?

一股洪流来自人的生理需求。此刻流出的生理需求,已经不再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更多样更深刻的生理体验与感官刺激。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6: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德阳
本帖最后由 干脆面 于 2018-12-7 11:46 编辑

5.5.27 住宅建筑的疏散楼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建筑高度大于33m的住宅建筑应采用防烟楼梯间。户门不宜直接开向前室,确有困难时,每层开向同一前室的户门不应大于3樘且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5.5.29 住宅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2 楼梯间应在首层直通室外,或在首层采用扩大的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前室。层数不超过4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门设置在离楼梯间不大于15m处。

5.5.30 住宅建筑的户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各自总净宽度应经计算确定,且户门和安全出口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0m,疏散走道、疏散楼梯和首层疏散外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0m。建筑高度不大于18m的住宅中一边设置栏杆的疏散楼梯,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0m。

5.5.32 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每户应有一间房间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靠外墙设置,并应设置可开启外窗;
    2 内、外墙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该房间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外窗的耐火完整性不宜低于1.00h。

5.5.2 建筑内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门应分散布置,且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或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相邻两个安全出口以及每个房间相邻两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

5.5.7 高层建筑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上方,应设置挑出宽度不小于1.0m的防护挑檐。

5.4.10 除商业服务网点外,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2 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分别独立设置;为住宅部分服务的地上车库应设置独立的疏散楼梯或安全出口,地下车库的疏散楼梯应按本规范第6.4.4条的规定进行分隔。


6.2.5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建筑外墙上、下层开口之间应设置高度不小于1.2m的实体墙或挑出宽度不小于1.0m、长度不小于开口宽度的防火挑檐;当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上、下层开口之间的实体墙高度不应小于0.8m。当上、下层开口之间设置实体墙确有困难时,可设置防火玻璃墙,但高层建筑的防火玻璃墙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1.00h,多层建筑的防火玻璃墙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0.50h。外窗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防火玻璃墙的耐火完整性要求。
    住宅建筑外墙上相邻户开口之间的墙体宽度不应小于1.0m;小于1.0m时,应在开口之间设置突出外墙不小于0.6m的隔板。
    实体墙、防火挑檐和隔板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均不应低于相应耐火等级建筑外墙的要求。



6.4.1 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外墙上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6.4.2 封闭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4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与其他走道和房间分隔。



6.4.3 防烟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5 除住宅建筑的楼梯间前室外,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内的墙上不应开设除疏散门和送风口外的其他门、窗、洞口。
    6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大的前室,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与其他走道和房间分隔。

6.4.4 除通向避难层错位的疏散楼梯外,建筑内的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不应改变。
    除住宅建筑套内的自用楼梯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的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或3层及以上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其疏散楼梯应采用防烟楼梯间;其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其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
    2 应在首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其他部位分隔并应直通室外,确需在隔墙上开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3 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不应共用楼梯间,确需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分隔,并应设置明显的标志。



7.2.2 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场地与厂房、仓库、民用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障碍物和车库出入口。
    2 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15m和10m。对于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建筑,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20m和10m。
    3 场地及其下面的建筑结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重型消防车的压力。
    4 场地应与消防车道连通,场地靠建筑外墙一侧的边缘距离建筑外墙不宜小于5m,且不应大于10m,场地的坡度不宜大于3%。
7.3.7 消防电梯的井底应设置排水设施,排水井的容量不应小于2m3,排水泵的排水量不应小于10L/s。消防电梯间前室的门口宜设置挡水设施。

节能.户型表

5.6.3 阳台栏板或栏杆净高,六层及六层以下不应低于1.05m;七层及七层以上不应低于1.10m。
5.7.1 套内入口过道净宽不宜小于1.20m;通往卧室、起居室(厅)的过道净宽不应小于1.00m;通往厨房、卫生间、贮藏室的过道净宽不应小于0.90m。
5.7.2 套内设于底层或靠外墙、靠卫生间的壁柜内部应采取防潮措施。
5.8.1 窗外没有阳台或平台的外窗,窗台距楼面、地面的净高低于0.90m时,应设置防护设施。
5.8.2 当设置凸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窗台高度低于或等于0.45m时,防护高度从窗台面起算不应低于0.90m;
    2 可开启窗扇窗洞口底距窗台面的净高低于0.90m时,窗洞口处应有防护措施。其防护高度从窗台面起算不应低于0.90m;
    3 严寒和寒冷地区不宜设置凸窗。
5.8.6 厨房和卫生间的门应在下部设置有效截面积不小于0.02m2的固定百叶,也可距地面留出不小于30mm的缝隙。
6.1.1 楼梯间、电梯厅等共用部分的外窗,窗外没有阳台或平台,且窗台距楼面、地面的净高小于0.90m时,应设置防护设施。
6.1.2 公共出入口台阶高度超过0.70m并侧面临空时,应设置防护设施,防护设施净高不应低于1.05m。
6.1.4 公共出入口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0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并不宜小于0.10m,踏步高度应均匀一致,并应采取防滑措施。台阶踏步数不应少于2级,当高差不足2级时,应按坡道设置;台阶宽度大于1.80m时,两侧宜设置栏杆扶手,高度应为0.90m。
6.2.3 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层住宅单元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6.2.4 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
6.3.1 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0m,不超过六层的住宅,一边设有栏杆的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00m。
6.3.2 楼梯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6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75m。扶手高度不应小于0.90m。楼梯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0m时,其扶手高度不应小于1.05m。楼梯栏杆垂直杆件间净空不应大于0.11m。
6.3.3 楼梯平台净宽不应小于楼梯梯段净宽,且不得小于1.20m。楼梯平台的结构下缘至人行通道的垂直高度不应低于2.00m。入口处地坪与室外地面应有高差,并不应小于0.10m。
6.3.4 楼梯为剪刀梯时,楼梯平台的净宽不得小于1.30m。
6.3.5 楼梯井净宽大于0.11m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滑的措施。
6.4.2 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
6.4.6 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多台电梯中最大轿箱的深度,且不应小于1.50m。
6.4.7 电梯不应紧邻卧室布置。当受条件限制,电梯不得不紧邻兼起居的卧室布置时,应采取隔声、减振的构造措施。
6.5.1 住宅中作为主要通道的外廊宜作封闭外廊,并应设置可开启的窗扇。走廊通道的净宽不应小于1.20m,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00m。
6.5.2 位于阳台、外廊及开敞楼梯平台下部的公共出入口,应采取防止物体坠落伤人的安全措施。
6.5.3 公共出入口处应有标识,十层及十层以上住宅的公共出入口应设门厅。
6.6.1 七层及七层以上的住宅,应对下列部位进行无障碍设计:
    1 建筑入口;
    2 入口平台;
    3 候梯厅;
    4 公共走道。

6.6.2 住宅入口及入口平台的无障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入口设台阶时,应同时设置轮椅坡道和扶手;
    2 坡道的坡度应符合表6.6.2的规定;



    3 供轮椅通行的门净宽不应小于0.8m;
    4 供轮椅通行的推拉门和平开门,在门把手一侧的墙面,应留有不小于0.5m的墙面宽度;
    5 供轮椅通行的门扇,应安装视线观察玻璃、横执把手和关门拉手,在门扇的下方应安装高0.35m的护门板;
    6 门槛高度及门内外地面高差不应大于0.015m,并应以斜坡过渡。
6.6.3 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建筑入口平台宽度不应小于2.00m,七层以下住宅建筑入口平台宽度不应小于1.50m。
6.6.4 供轮椅通行的走道和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20m。

6.7.1 新建住宅应每套配套设置信报箱。
6.7.2 住宅设计应在方案设计阶段布置信报箱的位置。信报箱宜设置在住宅单元主要入口处。

6.7.3 设有单元安全防护门的住宅,信报箱的投递口应设置在门禁以外。当通往投递口的专用通道设置在室内时,通道净宽应不小于0.60m。


6.8.1 厨房宜设共用排气道,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共用排气道。
6.8.2 厨房、卫生间的共用排气道应采用能够防止各层回流的定型产品,并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排气道断面尺寸应根据层数确定,排气道接口部位应安装支管接口配件,厨房排气道接口直径应大于150mm,卫生间排气道接口直径应大于80mm。
6.8.3 厨房的共用排气道应与灶具位置相邻,共用排气道与排油烟机连接的进气口应朝向灶具方向。
6.8.5 竖向排气道屋顶风帽的安装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建筑砌筑体。排气道的出口设置在上人屋面、住户平台上时,应高出屋面或平台地面2m;当周围4m之内有门窗时,应高出门窗上皮0.6m。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6: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德阳
本帖最后由 干脆面 于 2018-12-11 19:59 编辑

5#楼一层平面图7#楼一层平面图8#楼一层平面图
5#楼二层平面图7#楼二层平面图8#楼二层平面图
5#楼三层平面图7#楼三、四层平面图8#楼三层平面图
5#楼四层平面图7#楼五层平面图8#楼四层平面图
5#楼五~二十二层平面图7#楼六~二十一层平面图8#楼五~二十二层平面图
5#楼二十三、二十四层平面图7#楼二十二、二十三层平面图8#楼二十三、二十四层平面图
5#楼二十五~二十七层平面图7#楼二十四~二十六层平面图8#楼二十五、二十六层平面图


8#楼二十七层平面图
5#楼机房层平面图7#楼机房层平面图8#楼机房层平面图
5#楼屋顶平面图7#楼屋顶平面图8#楼屋顶平面图



5#楼一层平面图7#楼一层平面图8#楼一层平面图
5#楼一层平面图7#楼一层平面图8#楼一层平面图
5#楼一层平面图7#楼一层平面图8#楼一层平面图
5#楼一层平面图7#楼一层平面图8#楼一层平面图
5#楼一层平面图7#楼一层平面图8#楼一层平面图
5#楼一层平面图7#楼一层平面图8#楼一层平面图
5#楼一层平面图7#楼一层平面图8#楼一层平面图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6: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德阳
机器代替人做事,而人工智能代替人操作机器。有了汽车,人不拉车了,却可以开车。有了自动驾驶汽车,人只是乘车,连汽车生产都是智慧机器的事,所以,工作岗位只能是有减无增的。新职业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新需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4-11-15 16:56 , Processed in 0.08705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