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63|回复: 10

[转帖] 古代音乐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4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杭州
<br>
<font color="blue"><b>沈括论画</b></font><br>
<br>
  开封相国寺有壁画《众工奏乐图》,出自北宋涿郡人高益之手,表现的是吹打弹奏的热闹场面,凡看过此画的人都赞不绝口。<br>
<br>
  一日,忽有一人站起来说:“此画者于音乐是外行,所有的管乐放右手二指,分明是在奏六音,然琵琶的六音在中弦,画中乐工却将拨子置于老弦,错矣!” 一语既出,四座皆惊,都以为碰上了个高高手。此时,沈括亦在其中,他站起来加以反驳:“此公错矣,管乐器乃手指离孔发音,琵琶则是拨子拨过发音,画中乐者过中弦而遮老弦,正是六音此时鸣响之际。高益构图布局皆周密,可见其艺术构思之巧妙了。”言毕,众人皆点头称是。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杭州
<br>
<font color="blue"><b>师旷劝学</b></font><br>
<br>
  <br>
  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一天,师旷正在为晋平公演奏,忽然晋平公叹气曰:“很多东西我不知道,现我已70多岁,想学也已晚了。”<br>
<br>
  师旷笑着答道:“那您就点蜡烛学吧。”晋平公当即沉下脸斥道:“尔何戏弄君王?”<br>
<br>
  师旷答道:“我听说,年少学习,犹如在朝阳下走路;壮年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走路,老年学习,就象点起蜡烛走路,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晋平公听了,点头称是。<br>
<br>
<br>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杭州
<br>
<b><font color="blue">陈子昂摔琴扬名</font></b><br>
<br>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年轻时从家乡四川来到长安,准备一展鸿鹄之志,然而朝中无人,故四处碰壁,怀才不遇,令他忧愤交加。<br>
<br>
  一天,他在街上漫无目的闲逛,见一人手捧胡琴,以千金出售,观者中达官贵人不少,然不辨优劣,无人敢买。陈子昂灵机一动,二话没说,买下琴,众人大惊,问他为何肯出如此高价。他说:“吾擅弹此琴,请明天到敝处来,我将为尔等演奏。”<br>
<br>
  次日,陈子昂住所围满了人,陈子昂手捧胡琴,忽地站起,激愤而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弹之!”说罢,用力一摔,千金之琴顿时粉碎。还未等众人回过神,他已拿出诗文,分赠众人。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工巧,争相传看,一日之内,便名满京城。不久,陈子昂就中了进士,官至麟台正字,右拾遗。<br>
<br>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杭州
<br>
<font color="blue"><b>鲁遽试乐</b></font><br>
<br>
  据《庄子.徐无鬼》记载:“西周初年(公元年11年)有一个书生名叫鲁遽。他喜欢鼓瑟,家中有两具瑟。一具放于厅堂,另一具放于离厅堂不远处的卧室内。一日,鲁遽在调音时,发现两具瑟之音律和音高相同时,弹甲瑟之角音,乙瑟的角音弦亦振动,弹甲瑟之宫音,乙瑟之宫音弦同样振动。于是他得出结论:凡两具瑟的弦能互相引起振动,说明它们的音律、音高皆相同。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音响学试验,比希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一前540年)所作类似试验早了600年左右。 <br>
  此“共鸣”原理,曾被唐朝音乐家曹绍夔用来治好了和尚的病。说的是洛阳某寺僧房内的悬磬自鸣,僧人疑是妖孽,久之得病。僧人之友曹绍夔是个乐工,得知此事后就来看望他。曹绍夔发现每当寺里的斋钟一响,僧房内的悬磐也跟着鸣。于是他当即从怀中取出一块厉石,在磐的几处磨了一磨,结果,斋钟一响,磐不再自鸣。僧人奇之,曹绍夔曰:“大钟和玉磐音律相同而已。”僧人叹服,病亦痊愈。这也算是较早的迷信致病,科学治病的事例吧。<br>
<br>
<br>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杭州
<br>
<font color="blue"><b>王绂毁画</b></font><br>
<br>
  明初画家王绂以山水竹石画闻名于世,其竹画尤为明代之“开山手”,所作《墨竹图》以墨笔画竹三株,竿梢挺然,枝叶飘摇,潇洒出尘,而王绂其人亦品性高洁。据史载,王绂 “志气高逸,襟度潇爽,不与人苟合”。曾因事受牵连,谪山西大同,建文元年获释还京。获释后的王绂仍孤高洒脱。《无声诗史》中是这样记载他的:“游太行,出雁门,往来晋代之间,周览形胜,辄感慨吊古,徘徊不能去。一时闻人慕其名,争延致之,及观其气貌瑰岸,议论中踔厉,益加器重。”可见其襟怀、气质非凡。 <br>
  一晚,王绂在京舍城旅舍,忽闻箫声,清雅亮丽,不禁画兴大发,当即挥毫作竹画一幅。第二天刚天亮,就携带竹画去寻访吹箫,心想此人必定也是位儒雅之士,说不定两人可结为知音呢。没想到,出现在面前的却是一位商人。商人当然久闻王绂大名,且又有名画赠送,当下大喜。次日,他便带了两只鹿茸前来回访,并请求王绂再为他作幅画。王绂见此人不过一俗辈,十分懊恼,乃笑曰:“我为萧而访,汝以箫材报。汝俗子也。”说完,就索回原画,当着商人的面撕得粉碎 。<br>
<br>
<br>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杭州
<br>
<font color="blue"><b>沉鱼出水</b></font><br>
<br>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瓠巴的人,他常在河边鼓琴,而每当他一鼓琴时,那鱼儿都浮出水面。一时间传为佳话。可这终究只是民间一传说,当不得真。<br>
<br>
  宋人陈善所著《扪虱新话》一书中记载了一件“牧鱼投饵”的趣事:有这么一个会耍小聪明的人,也算是会弹那么几手琴吧。在家中庭院里挖了一个小池塘,其中放了各种各样的鱼,每当他弹琴的时候,就叫仆人们洒些鱼饵在水上,于是鱼儿纷纷浮出水面。时间长,鱼儿只要听到琴声,就探出了鱼头。<br>
<br>
  于是,此人就在家中开了一次独奏会,邀请了亲朋好友邻居等人来欣赏他的出色表演。只见琴声一起,平静的池塘直冒泡泡,鱼乍起,弄皱了一池春水。众人纷纷称奇,直夸他有瓠巴之才。“好事传千里”,传到了陈善耳里,偏生陈善不是个榆木脑瓜,经过实验,揭露了真相,徒留笑柄。<br>
<br>
  按照现代的科学理论,他不过是运用“条件反射”罢了。但此事倒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发现,即鱼的听觉,具有将乐音同其他噪音加以区分的能力。<br>
<br>
<br>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2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杭州
<br>
<font color="blue"><b>冯吉三绝</b></font><br>
<br>
  冯吉生于五代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卒于宋初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其父冯道是五代时的元老。冯吉喜欢弹琵琶,其技艺之高超令专业乐工也不及。且冯吉性格率朴洒脱。<br>
<br>
  冯道看他日日迷恋琵琶,无心求仕,屡次劝他,均被拒绝,不禁大怒,就举行一次家宴,想重重地羞辱他。他命冯吉弹琴作乐,弹完后就象赏赐乐工一样赏给他五匹丝帛。哪知冯吉并不在意,接过丝帛手按膝盖一再拜谢,就象乐工一样,逗得家人哈哈大笑,冯道也没办法。 <br>
  冯吉后来还是做了官,在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担任太常少卿,但他依然无心仕途,每日只饮酒作乐,每当有官员家举行宴会,他都不请自到,喝到兴趣,就作作诗弹琴,然后跳舞,别人知道他的性格,也不计较,并把他的琴艺,诗作,舞蹈称为“冯吉三绝”。<br>
<br>
<br>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绍兴
“年少学习,犹如在朝阳下走路;壮年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走路,老年学习,就象点起蜡烛走路,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5 0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绍兴
<br>
灌文。。。。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6 1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绍兴
灌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4-17 17:03 , Processed in 0.09483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