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0 11: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木构比例而缩小,于是檐出亦短,佛塔之外轮廓线上已失去其檐下深影之水 平重线。在塔身之收分上,各层相等收分,外线已鲜见唐宋圆和卷杀。塔表 以琉璃为饰,亦为明清特征。瓶形塔之出现,为此期佛塔建筑一新献,而在 此数百年间,各时期亦各有显着之特征。元明之塔座,用双层须弥座,塔肚 肥圆,十三天硕大,而清塔则须弥座化为单层,塔肚渐趋瘦直,饰以眼光门, 十三天瘦直如柱,其形制变化殊甚焉
发表于 2016-9-20 11: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陵墓明、清陵墓之制,前建戟门享殿,后筑宝城宝顶,立方城明楼, 皆为前代所无之特殊制度。明代戟门称棱恩门,享殿称棱恩殿;清代改棱恩 曰隆恩。明代宝城,如南京孝陵及昌平长陵,其平面均为圆形,而清代则有 正圆至长圆不等。方城明楼之后,以宝城之一部分作月牙城,为清代所常见, 而明代所无也。然而清诸陵中,形制亦极不一律。除宝顶之平面形状及月牙 城之可有可无外,并方城明楼亦可省却者,如西陵之慕陵是也。至于享殿及 其前之配置,明清大致相同,而清代诸陵尤为一律。

  清代地宫据样式房雷氏图,有仅一室一门,如慕陵者,亦有前后多重门 室相接者,则昌陵(第 164 图)、崇陵皆其实例也。
发表于 2016-9-20 11: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桥明、清以后,桥之构造以发券者为最多,在结构方法上,已大致标

  准化,至清代而并其形制比例亦加以规定[1],故北京附近清代官建桥梁,大 致均同一标准形式。至于平板石桥,索桥,木桥等等,则多散见于各地,各 因地势材料而异其制焉。
发表于 2016-9-20 11: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民居我国对于居室之传统观念,有如衣服,鲜求其永固,故欲求三

  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故关于民居方面之实物,仅现代或清末房舍 而已。全国各地因地势及气候之不同,其民居虽各有其特征,然亦有其共征, 盖因构架制之富于伸缩性,故能在极端不同之自然环境下,适宜应用。已详 上文,今不复赘。
发表于 2016-9-20 12: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牌楼宋元以前仅见乌头门于文献,而未见牌楼遗例。今所谓牌楼

  者,实为明清特有之建筑型类。明代牌楼以昌平明陵之石牌楼(第 137 图) 为规模最大,六柱五间十一楼。唯为石建,其为木构原型之变型,殆无疑义, 故可推知牌楼之形成,必在明以前也。大同旧镇署前牌楼,四柱三间,其斗 拱、檐拱横贯全部,且作重檐,审其细节似属明构。清式牌楼,亦由官定则

  例[2],有木石,琉璃等不同型类。其石牌坊之作法,与明陵牌楼比较几完全 相同。
发表于 2016-9-20 12: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庭园我国庭园虽自汉以来已与建筑密切联系,然现存实物鲜有早于

  清初者。宫苑庭园除圆明园已被毁外,北平三海及热河行宫为清初以来规模; 北京颐和园则清末所建。江南庭园多出名手,为清初北方修建宫苑之蓝本。
发表于 2016-9-20 12: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民居:我国对于居室之传统观念,有如衣服,鲜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
因构架制之富于伸缩性,故能在极端不同之自然环境下,适宜应用。
发表于 2016-9-20 12: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阶基及踏道元明清之阶基除最通常之阶基外,特殊可注意者颇多。安 平圣姑庙全部建于高台之上(第 110 图),较大同华严寺善化寺诸例尤为高 峻,且全庙各殿,均建于台上,盖非可作通常阶级论也。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第 109 图)及赵城明应王殿(第 111 图)阶级比例亦颇高。正定阳和楼之 砖台则下辟券门,如城门之制(第 107 图),明、清二代如长陵棱恩殿(第

  129 图)、太庙前殿(第 135 图)及北京清故宫诸殿(第 148 图)均用三层 或重层白石陛,绕以白石栏干,而殿本身阶基亦多作须弥座,饰以雕华,至

  

  为庄严华丽。至若天坛圜丘,仅台三层,绕以白石栏干,尤为纯净雄伟。宫 殿阶陛之前侧各面,多出踏道一道或三道,其居中踏道之中部,更作御路, 不作阶级,但以石版雕镌龙凤云水等纹,故宫太和门太和殿阶陛栏干及踏道 之雕饰,均称精绝。
发表于 2016-9-20 12: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勾栏元代除少数佛塔上偶见勾栏,大致遵循辽、金形制外,实物罕 见。明、清勾栏斗子蜀柱极为罕见。较之宋代,在比例上石栏干趋向厚拙, 木栏干较为纤弱。营造法式木石勾栏比例完全相同,形制无殊。明、清官式 勾栏,每版仅将巡杖以下荷叶墩之间镂空,其他部分自巡杖以至华版仅为一 厚石版而已。每版之间均立望柱,故所呈印象望柱如林,与宋代勾栏所呈现

  象迥异。至若各地园庭池沼则勾栏样式千变万化,极饶趣味[3]。河北赵县永 通桥上明正德间栏版则尚作斗子蜀柱,及斗子驼峰以承巡杖,有前期遗风, 为仅有之孤例。
发表于 2016-9-20 1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柱及柱础[4]自元代以后,梭柱之制,仅保留于南方,北方以直柱为常 制矣。武义延福寺元代大殿内柱,卷杀之工极为精美,柱外轮线圆和,至为 悦目。柱下复用木櫍石础,如宋营造法式之制,北地官式用柱,至清代而将 径与高定为一与十之比,柱身仅微收分,而无卷杀。柱础之上雕为鼓镜,不 如雕饰。但在各地则柱之长短大小亦无定则。或方或圆随宜选造。而柱础之 制江南巴蜀率多高起,盖南方卑湿,为隔潮防腐计,势所使然,而柱础雕刻, 亦多发展之余地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7-27 18:54 , Processed in 0.07632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