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2 00: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发表于 2016-7-22 10: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征是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离的,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联或者不相联属,各幢房屋皆有坚实的外檐装修,住屋间所包围的院落面积较大,门窗皆朝向内院,外部包以厚墙。屋架结构采用抬梁式构架。这种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纳凉爽的自然风,并有宽敞的室外活动空间;冬季可获得较充沛的日照,并可避免寒风的侵袭,所以合院式是中国北方地区通用的形式,盛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合院式民居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规则典型。完整的北京四合院是由三进院落组成,沿南北轴线安排倒座房、垂花门、正厅、正房、后罩房。每进院落有东西厢房,正厅房两侧有耳房。院落四周有穿山游廊及抄手游廊将住房联在一起。大门开在东南角。大型住宅尚有附加的轴线房屋及花园、书房等。宅内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用途,倒座房为外客厅及账房、门房;正厅为内客厅,供家族议事;正房为家长及长辈居住;子侄辈皆居住在厢房;后罩房为仓贮、仆役居住及厨房等。这种住居按长幼、内外、贵贱的等级秩序进行安排,是一种宗法性极强的封闭型民居。属于合院式的民居尚有:晋中民居,其院落呈南北狭长形状;晋东南民居,其住房层数多为两层或三层;关中民居,除院落狭长以外,其厢房多采用一面坡形式;临夏回族民居,其布局形式较自由,朝向随意,并带有花园;吉林满族民居,院落十分宽大,正房中以西间为主,三面设万字炕;青海庄窠是平顶的四合院,周围外墙全为夯土制成;白族民居,即大理一带的民居,其典型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种;纳西族民居,与白族民居类似,但吸收有藏族的 上下带前廊的楼房形制。
发表于 2016-7-22 10: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厅井式民居  厅井式民居是庭院类型民居中另一大类,其特色表现在敞口厅及小天井。即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因檐高院小,形似井口,故又称之为天井。天井内一般皆有地面铺装及排水渠道。每幢住屋前皆有宽大的前廊或屋檐,以便雨天时串通行走。同时一部分住屋做成敞口厅等半室外空间,与天井共同作为生活使用空间。
其结构多用穿斗式构架。这种形式民居在湿热的夏季可以产生阴凉的对流风,改善小气候;同时有较多的室外、半室外空间来安排各项生活及生产活动,敞厅成为日常活动中心,而不受雨季的影响。厅井式民居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通用形式,尤以江浙、两湖、闽粤为典型。
发表于 2016-7-22 10: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太湖流域是桑蚕丝织之乡,民居亦具特色。苏州民居可为太湖流域民居的代表。它是由数进院子组成的中轴对称式的狭长民居,在轴线上依次布置有门厅、轿厅、过厅、大厅、女厅(又称上房)等。大厅是宴客团聚之处,上房多做成“冂”字形两层楼房,为家眷的卧房。苏州民居大部分不设厢房,前后房屋间的联系是靠两侧山墙外附设的避弄(廊屋)来交通。主要天井内皆设立一座雕饰华丽的砖门楼,以表示房主的财富。富商大户的住宅多附设一座精美的花园,至今苏州宅园仍是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中重要的财富。属于厅井式民居的尚有徽州民居,它多为规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组合体,且以楼房居多。东阳民居以木雕而闻名全国,其典型平面为“H”字型,当地人称这为“十三间头”。湘西民居是苗族、土家族、汉族共同的民居形式,因其为两层楼高,且周围有全封闭的高出房屋的封火墙环绕,远望如官印,称“印子房”。川中民居,其大门是开在正中间,俗称“龙门”,宅内装修、挂落、花罩等项皆十分考究。云南“一颗印”是昆明附近的民居形式,为方正小巧的四合院形式。泉州民居的特点是中部三进厅堂,而东西两侧建造南北的护房,当地称“护厝”,共同组成大宅院。此类房屋对潮汕、台湾皆有很大的影响。粤中民居的类型较多,当地中下层居民喜欢应用一种“三 间两廊式”民居,用地十分节省。
发表于 2016-7-22 10: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组群式民居是庭院式民居的集合式住宅,以它自己特有的构图模式去组合全族众多的住屋,构成雄浑庞大的民居外貌,多应用在闽西、粤东、赣南的客家人居住地区及福建漳州地区、广东潮汕地区。客家人喜欢建造圆形或方形的大土楼。例如:福建永定古竹乡的承启楼直径达70米,住房呈环状布置,为四层夯土木构架的楼房,外观封闭,无窗或很少开窗,内院有套建的圆形附属房屋,中心为全族人共同的祠堂。内部有水井、粮仓。楼门关闭以后,全族人不依靠外援可坚持抵抗侵袭很长时间。永定湖雷、坎市、高陂一带尚盛行建造另一种聚居土楼,平面方形,层数由北至南递减,称之为“五凤楼”。广东梅县一带客家人喜欢采用“三堂两横加围屋”式,即中部三进厅堂,两侧为横屋(即纵向房屋),横屋北端接建一圈半圆
形的围屋,
形成全封闭的大住宅。
广东北部南雄、始兴一带的客家人尚喜欢采用一种行列式民居,亦是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式民居。此外,漳州地区尚有单元式土楼,由三间为一套的单 元住房组成。潮汕亦有以“冂”字型小住宅组成的巨大的复合式大宅。
发表于 2016-7-22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窑洞式民居  窑洞式民居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居住方式,即是在黄土断崖地区挖掘横向洞穴作为居室。因为它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等优点,虽然存在采光及通风方面的缺陷,但在北方少雨的黄土地区,仍为人民习用的民居形式。按构筑方式可分为三种:靠崖窑、平地窑、锢窑。靠崖窑即是利用天然土壁挖出的券顶式横穴,可单孔,可多孔,还可结合地面房屋形成院落;平地窑又称地坑院、地窨院、暗庄子。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后在坑底各个方向的土壁上纵深挖掘窑洞,也可以说是竖窑与横窑结合而成的民居。此式窑洞多流行于河南巩县、三门峡、灵宝和甘肃庆阳、山西平陆一带;锢窑为在平地上以砖石或土坯按发券方式建造的独立窑洞,券顶上敷土做成平顶房,以晒晾粮食,多通行于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目前中国的窑洞民居大致集中在五个地区,即晋中、豫 西、陇东、陕北、冀西北
发表于 2016-7-22 10: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干阑式民居  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包括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岛、台湾等地区。这类民居规模不大,一般三至五间,无院落,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皆在一幢房子内解决,对于平坎少,地形复杂的地区,尤能显露出其优越性。应用干阑民居的有傣族、壮族、侗族、苗族、黎族、景颇族、德昂族、布依族等民族。傣族民居多为竹木结构,茅草屋顶,故又称为竹楼。其下部架空,竹席铺地,席地而坐,有宽大的前廊和露天的晒台,外观上以低垂的檐部及陡峭的歇山屋顶为特色。壮族称干阑建筑为“麻栏”,以五开间者居多,采用木构的穿斗屋架。下边架空的支柱层多围以简易的栅栏作为畜圈及杂用。上层中间为堂屋,是日常起居、迎亲宴客、婚丧节日聚会之处。围绕堂屋分隔出卧室。侗族干阑与壮族麻栏类似,只是居室部分开敞外露较多,喜用挑廊及吊楼。同时侗族村寨中皆建造一座多檐的高耸的鼓楼,作为全村人活动的场所。村村各异,争奇斗巧,是侗族的一项宝贵的建筑遗产。苗族喜欢用半楼居,即结合地形,半挖半填,干阑架空一半的方式。黎族世居海南岛五指山,风大雨多,气候潮湿。其民居为一种架空不高的低干阑,上面覆盖着茅草的半圆形船篷顶,无墙无窗,前后有门,门外有船头,就像被架空起来的纵长形的船,故又称“船形屋”。景颇族、德昂族的干阑建筑的屋顶皆有民族的独特形式。而布依族的民居原来亦是干阑式房子,但居住在镇宁、安顺、六盘水一带的布依族,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则完全改用石头做房子,但 其原型仍是干阑式规式。
发表于 2016-7-22 10: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本帖最后由 干脆面 于 2016-7-22 12:50 编辑

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殿堂建筑在宋代的时候一般都是内外柱通高,有铺作层(斗拱)的较为大型建筑,一般来讲在开间进深上都较为宽敞,使其内部空间也更为宽阔,因为在以前殿堂建筑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佛教建筑服务的、创造出更为宽阔的内部空间可以摆放佛像也可以让人祭拜。厅堂建筑则是规格更小,用材更小的建筑,而且采用的结构体系也多为穿斗式,多用于民间住宅或者园林建筑。
井干式和干阑式等其实也是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不过这些结构体系大多用于非中原地区,比如干阑式用于潮湿多雨的南方,以抬高建筑减少湿气和蛇虫鼠蚁,井干式多为东北林区中之类的。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三、五、七、九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十一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硬山、悬山、庑殿、歇山、攒尖,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木屋和木别墅等住宅是最健康环保的,这样的房屋用现在的话说吗,是低碳环保的,所以我们要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塑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辉煌。



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和金属建筑,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金属建筑以铜为主,著名的铜建筑实例有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湖北武当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宫金殿。


间----建筑----庭院----组群

中国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的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建筑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考工记》,建筑条例著作有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园林著作有《园冶》。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的意境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


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儒学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崇儒术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始终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一种意识形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切方面有着重大影响,是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中的精神主轴。虽然汉代以后有道教的创立和佛教的传入与盛兴,但佛、道之学始终居于附从地位,在中国人心目中,儒学才是正统。













发表于 2016-7-22 10: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间-建筑-庭院-组群
发表于 2016-7-25 01: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以使用打制石器搜索(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不同,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文化面貌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7-16 08:20 , Processed in 0.07811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