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981|回复: 0

[游记攻略] 李宗利登山人生(四)——初试幺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2 16: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成都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CMDI是引我进登山的一个载体,我通过CMDI这个载体跨入了登山这个行业。让我清楚的知道在这个社会中,有这样一群人,这样一群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在做着一些“吃饱了撑”的事情。但是事物的发展都有不同的阶段总体来讲分为模仿和学习,实践及验证,成熟及提炼,独立形成自己的风格,突破自身的极限这样的一个过程。



当我从CMDI毕业以后,并不能清晰及客观的了解自己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的攀登水平到底怎么样?能完成什么样的线路?我不清楚,所以需要不断的去验证自己。登山就是一个,不断的去验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这个验证的过程中才慢慢的提炼适合自己风格个性的一部分,会得以保留下来,并形成自己的风格。自我认知,对一个运动者来讲一定是永远需要去清晰了解的。我们要对自己的身体认知,清晰的知道疲惫和极限的区别,高反和高山病的区别。通过认知清晰的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放弃。这对我们每一个爱好者都非常重要。这也是知道身体零界点的一种认知。当具备这样的认知的情况下,才可以保证我们能够全身而退。而登山中全身而退永远是最重要的。

在我登山生涯的成长过程当中,在那样一个阶段的情况下不得不提的就是幺妹峰的攀登。不管是从技术的应用,还是心理的提高,到思想的认知对我自己而言都是非常大的一个提升。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慢慢的去寻找和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不是模仿任何人,也不是去学习任何人的方式。这种风格是完全建立在自己对登山这个行为的理解,这样的理解为自身建立足够的信心。为在以后的攀登中追寻内心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攀登,而不受到约束。这种约束包括路绳的约束,线路风格的约束,时间的约束。也就是我很长一段时间所追寻和提倡的自由的概念。
而幺妹峰的攀登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心理的强壮程度,面对恐惧的时候我更能控制和把握。在那个刚入门不久的时间里,我很多的知识和认知都还来源于老师的教授,而通过十几年的不断攀登。今天我知道,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都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攀登。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提炼适合自己的观点和技能并加以改进和运用,也就慢慢的行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幺妹峰的攀登中我不得不说的“解放之路”的由来。由于在CMDI的两年的学习中,老师所教授的都是最安全的,最稳定的,最保守的技术和思想。我们几个同学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也是要最保守,像教科书一样的进行攀登。比如说老师教授我们保护站一定要用两个以上的保护点,一定要用主锁,主锁一定要锁锁门。这些都是典型的教科书式的方式。而保护点之间一定要合理的设置,永远不要让自己处于无保护状态下。但是在实际的攀登过程中,我们发现,要完成幺妹峰的攀登不太可能完全按照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方式进行攀登,为什么呢?
当时的孙斌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思想,其实我在很长时间里都不能理解和赞同他的这种思想。他认为保护点的设置上面,如果我们的最大体重是100公斤,实际上保护点能承受120公斤的力,就是安全的。我在2009年的时候完全不能理解这样的认知。


在实际攀登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在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并不完全适用于这个攀登。这需要从几个方面说:首先从攀登的核心来讲,攀登不管是喜马拉雅攀登还是阿尔卑斯攀登,不管是商业攀登还是自主攀登,不管是登珠穆拉玛还是日果冷觉。我们攀登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快。要快就一定要轻,要轻就一定要舍弃。这样的原则下,实际上我大部分的攀登能用单锁代替的时候就不会用主锁,因为主锁重。当我们越快回来我们就相对越安全。
第二个问题是当你在真正的攀登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都很难设置非常好的保护点,因为积雪的原因,我设置一个保护点很多时候需要挖一米左右的雪才可以设置一个稳定的保护点。而花在这一个保护点上的时间和体能,我已经完成了这个绳距的攀登。
第三个问题就是装备的问题,很多情况下大家都知道在高海拔锁门会被冻住,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单锁和主锁并没有实质的区别。而随着自己的不断的攀登和学习,我也知道一个冰锥通过UIAA认证的标准受力要达到10千牛以上才算合格,这样的受力完全能保障五个人重量安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冰锥也是非常安全的。并不需要建立两个保护点。而如果利用石头作为保护站的时候,石头很稳固的情况下,我们的扁带的受力是22千牛。
基于以上的三个原因,我们通过实践的攀登发现,要想完成幺妹峰这样的线路,我们需要放弃和转变之前所学到的一部分的认知和理解。我们要打破这种限制,要跨出这个圈,也要解放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也就是“解放之路”的由来。


2008年十月我从CMDI毕业以后怀着忐忑和一颗探索的心境,回到了四川省登山协会,并开始以后数年的工作。我满怀激情,我希望有所贡献和突破,我希望能带给团队新的思想,新的动力,以及激情。这可能是每一个自己认为学有所成的年轻人的想法。我觉得能扭转乾坤,创造极大价值绽放光彩。国家花那么多钱培养我们就是为了让我们有突出的贡献。但是年轻气盛的我忽略了很多。而忽略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我只是一个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我什么都改变不了,也什么都战胜不了,我不可能改变现实的结构,体制下的事业单位环境,更战胜不了任何东西,不管是人还是山。我不可能战胜大自然,也不可能突破自己的环境。唯一能战胜和突破的就是我们自己”。这个观点,在往后的实际攀登和生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当然这个思想观点在2012年之前我完全不自知,我认为我能而逆流而上,我的这种激情能让我改变身边的环境,在多年以后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愚蠢和可笑。


而到了2009年初我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来验证我在CMDI学习到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那就是幺妹峰的攀登。
在2009年初的某一天,一个机缘巧合和孙斌见了面。我作为学生的时候就经常听身边的人谈论到他。当然在CMDI的时候他也有来基地或者野外训练场合我们一起吃饭或者训练。但是那时候并没有单独直接的接触。但是我所知道的是:他已经在行业内或者圈内算是知名的登山者了。做着很多厉害的事情,也带着一些很牛逼的大佬一起攀登。而现在奥组委官员的身份,在我的心目当事如此的高大和遥不可及。我只能算是一个后生新秀。能得到这样一位行业内重量级人物的认可,无疑对我来讲是莫大的荣誉和赞赏。


而作为一个从体工队退役的运动员,每天过着节俭而清贫生活的人,突然转行到了登山这样一个消费型行业的心理变化和适应性,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的。所以当时对一些同学,谈论到一个西瓜能在山上卖到4千块这样的事件,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当孙斌跟我谈论到希望和我一起去幺妹峰的时候,我并没有自信,我不确定能行。我只能清晰的告诉他:我攀岩只能完成5.10A,攀冰只能完成4+。所以我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够。我并没有自信能去面对自己心目中的神山,清晰在我内心里暗示自己毕生能够完成这个山峰的攀登,对我来讲已经足够了。在我当时的脑海里,作为一个登山者一辈子能完成幺妹峰的某一条线路,已经算是很大的成果或者自我价值体现了。但是好像老天爷并不这么认为,他给了我机会。也给了我条件去提早实现自己的愿景。这也就说明,老天爷希望我做更多的事情,也希望我走得更远。而这样的理解是我后来的攀登道路中慢慢形成的。




孙斌的话让提高了我的自信心:
“我单人SOLO都到了5900”
“你不要担心”
“你可以的”
他和我阐述了他2008年和罗彪去攀登发生了什么,又临时组队和古杰去发生了什么,最后他怎么样一个人到达了5900的经历跟我讲述了一遍。
这完全是为了提振我的自信心。


  这种自信心的建立并不是立刻就可以完成的。但是当我们想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进行选择,就是决策去还是不去,而这个决策的过程总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的这个决策所带来的最坏的结果。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很多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而且这些理由看起来都那么的合理,那么的具有说服力。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说服自己,而不是在于要把这个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说服自己都是比较容易的,并不是那么困难。
而我给自己的理由就是,“我可以去看看,不行我就下”。我相信很多的登山者出发点都是这样。这毕竟是很多登山者内心的向往,我也不例外。既然现在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摆在面前,我也没有理由拒绝。


很多年以后的现在我才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很多时候去攀登的最初动机并不是直接把目标锁定在完成顶峰或者线路的攀登上面,很多时候大部分人出发的动机都只是出于“想去看看”而已,当我们真的去看看的时候,才发现我们不只是单纯的想看看而已。我们会去设定各种可能。我们更想知道哪一种可能更接近于现实的发展。包括我2018年完成的贡嘎攀登,最早的出发动机也只是想去看看,先到山脚看看线路是否可行,然后到了6700看看。
但是孙斌告诉我有一个问题需要自己解决,我需要找一个搭档。我们会分成两组独立攀登。


搭档
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去寻找自己的搭档。作为一个登山者都知道搭档的选择永远是我们绕不开的问题,大多数的登山者都清楚,一个好的搭档,比一个好的老婆难找多了。而我可以选择的也有限,实际情况是CMDI的同学里选择才是最优的,我们不但相互了解,我们相互熟悉,我们接受了相同的登山教育,我们有很多共同点。我的首选是希望和西藏的多吉搭档,因为他不管是攀登能力还是高海拔能力都是最强的,而且两次珠峰的登顶足以傲视我们所有同学,但由于现实状况不允许被否定了。然后我考虑了班长,但是很多人告诉我班长已经不合适这样的攀登,他生活安逸,身体发福,作为这样的身心已经不是一个攀登者的状态了,所以也否定了。当然还有很多的可能都一一被否定,最后的结果是选择了和迪力进行搭档。虽然那时候我并不喜欢他。


我之所以这样的选择其实是基于一个原因的。是基于2008年下半年的一个事情感动了我。
刚毕业的时候我还是这个行业的新人,没有任何的背景,资历。而CMDI毕业以后虽然学习了一定的本领和技能,但是在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上我并不足够。那样的背景下,我更谈不上有赞助和品牌的支持。而历来我都不是一个口齿伶俐,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在那样的背景下,我们攀登基本都是穿着我们CMDI学习时候发给我们的服装产品。而经过一两年高频率的使用,都不是特别的能满足实际的攀登需求。在这样的前提下,不知道什么原因迪力,拿到了当时Mountain hard wear 的赞助,除了有一身的产品以外还会有一些资金的支持。在那样的情况下,迪力找到了我。
他说:
“宗利,我们一起登山吧”
“我有赞助,有服装和资金”。


在刚毕业的那样一个阶段,这无疑是非常让人兴奋和快乐的事情。因为对于一个在单位拿着1000块钱的30岁男人来讲,实在没什么资金能去消费登山这个事情。而婚姻也赋予这个男人更多的责任,这种责任虽然具备一定技能和内部认可度,但是不足以能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而这个时候迪力的邀请,无疑是让我自己的登山道路稍微平坦了一点。这在以后乃至现在都怀有一颗感激之情。而我以后的很长时间都一直在努力的去寻找,生存和攀登之间的平衡,一直到现在,这种平衡都需要不断的去调整。


出于这样的情况,搭档的问题是得到了解决,那么我们面对的就是准备和攀登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去进行十分充分的准备,而对登山的认知不够,也是找不到方向的一个原因。所以就拿一次攀登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充分的准备。
这样有了我的第一次学习以后的真正攀登。当然在这一年我还作为队长带队完成了成都第一高峰大雪塘“苗基岭”的攀登。这次攀登让我们CMDI的学习得到了登山界前辈“建哥”的认可。当然这里也证明了他同时完成了大雪塘两个顶这一事实。
关于大雪塘,我当时还写了一个文章,后面会为大家推出。我这里希望的是完全沿用之前的报告,不进行修改,这样大家能够更清晰的知道在那样的环境及背景下,心理的成长和过程。
这一篇就写到这里了,敬请期待下一篇。如果大家有任何的疑惑,都可以在每周四来我的斗鱼直播间和我直接交流。谢谢大家的观看。



喜马拉雅式和阿尔卑斯式攀登真的有区别吗?
攀登雪山,因为风格的差异不同,而被分为喜马拉雅式攀登和阿尔卑斯式攀登。
喜马拉雅式攀登更注重大规模的团队行动,逐步推进式的营地建设。5个人的攀登有可能需要25个人的后勤保障。攀登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人员进行营地建设和物资运输,攀登者需要更多地借助团队其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攀登。同时,在攀登中会大量使用路绳作为保护和确保,攀登者按照制定的线路进行攀登。喜马拉雅式攀登会循序地推进,攀登周期一般比较长。
阿尔卑斯式攀登更注重于小规模的团队,快速轻便的攀登。攀登过程中,没有过多的人员帮助攀登者完成营地的建设、技术的使用、线路的规划等。攀登者需要依靠自己的经验、知识、技能,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线路进行攀登;需要自己做饭、烧水、搭建帐篷;需要自己和搭档在面对不同地形时,完成所有的技术操作,并且能够更自由地在预定线路以外进行攀登尝试。
但它们真正意义上有区别吗,阿尔卑斯式攀登就不会修路绳吗?喜马拉雅式攀登也是快速高效,所以我在次提出一个问题,喜马拉雅式攀登和阿尔卑斯式攀登真的有区别吗?
欢迎大家踊跃留言讨论,今晚8点斗鱼直播间不见不散。
往期回顾:
五一日果冷觉登山活动
2019自由之巅全年攀登计划
李宗利登山人生(一)
李宗利登山人生(二)
李宗利登山人生(三)
登山人生番外篇—CMDI囧事大爆料
感谢凯乐石品牌的大力支持


欢迎山友们光临自由之巅house



办公室地址:成都市温江区光华大道三段118号仁和春天大道别墅区39栋   
座机/传真:028-89482725

关注自由之巅 | 中国阿式攀登推广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1-21 15:31 , Processed in 0.081484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