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507|回复: 62

[游记攻略] 2013 徒步貴州☀我在路上02(印江-合水-護國禪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7 19: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宁波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8 15:13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19: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宁波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7 21:08 编辑

08月12日(D03 印江-合水)
今日計劃:上午逛印江縣城景點,然後徒步20km到合水鎭。

●  印江(日) ●


    黎明的陽光喚醒了印江,伴隨着晨曦的喧囂醒來。藍天白雲,陽光明媚,天氣晴好。
    今天是此行正式徒步的開始。

    08:00,按照昨晚擬好的計劃,將行裝放在旅社裏出門,先去看城西的文昌閣及中洲涼橋等,然後再回旅社退房拿上行裝徒步向梵淨山進發。
    在街邊小店吃了一碗面當做早餐。因為昨晚已摸清了印江的街道線路,所以很快就來到了不遠的位於城西文昌閣公園旁的印江民族中學。文昌閣及依仁書院就在這所學校內。


    印江民族中學創建于1940年,始名“國立印江縣初級中學”。此前經曆了清代書院講學和民國新學辦學曆史階段。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開始書院講學。清代書院講學經曆了龍津書院(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近奎書院(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依仁書院(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三個階段。民國新學經曆了“印江縣立高等小學堂”、“印江縣桑蠶學校”和“國立印江縣初級中學”三個階段。1958年,學校設立高中部,成爲完全中學。1987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成立,學校更名爲“印江民族中學”。2000年過渡爲獨立高級中學,2003年7月成爲地級示範性普通高中,2007年6月成爲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雖是暑假期間,但學生們已早早開始了軍訓。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19: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宁波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7 21:09 编辑

【文昌閣】
    印江文昌閣,又名印江白塔,位于印江縣峨嶺鎮甲山邨中寨口(今印江民族中學內)。始建于明嘉靖十年,初名“澄清樓”。嘉靖二十九年,改建此樓,更樓爲閣,稱“梓潼樓”,清康熙十七年(1687年)重建,更名“文昌閣”,後毀。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再建。坐西向東,七層八角攢尖頂式,飛檐翹角,飛角角下各吊銅鈴一個,疾風勁吹,鈴聲叮當作響。文昌閣通高38.72m,占地面積64㎡。閣基正八邊形,邊寬4.4m,台基高1.5m。石庫門,高2.5m,寬2.2m。門額石匾陰刻行書“江城砥柱”4字。一層天樓板正四邊形藻井,樓面護以萬字格木欄;二層建回廊;三層正面豎排行書陰刻“文昌閣”3個大字。各層皆有聯、額,均爲清代名書法家印江人魏祖镛撰書。頂層大梁飾八卦圖案及題記建築年代等。1991年再次維修文昌閣,現保存完好。于1985年11月2日被列爲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印江八景”之“龍津漁火”以前就在其右側。



【依仁書院】
    文昌閣旁邊的“依仁書院”始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緣起當時知縣馬士芳講學龍津寺,題其講席爲“龍津”。乾隆七年知縣黃文則于文昌閣旁購地建“龍津書院”,嘉慶十三年(1809年)易名爲“依仁書院”。後不斷修繕擴大,民國二十九年在此設初中,1958年設高中,即現“印江民族中學”。由此間走出的文人墨客,達官貴人不計其數。如今,依仁書院舊貌依然,正房三間,左右廂房各兩間,純木質結構,坐北朝南。門楣的行楷橫額“依仁書院”由著名書法家魏宇平書寫,對聯“博古通今莘莘學子有攸歸,依仁遊藝滾滾風濤成志趣”由書法家王峙蒼書寫;院壩由均勻的石板鋪設而成,廂房和正房分別砌有石階,書院四周則用青磚修有圍牆,整個書院書香氣息濃鬱。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21: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宁波
    印江民族中學旁邊可以看到印江標志性的山峯---黔東第二名山─“大聖墩(美女墩)”。

    大聖墩(古名:“大聖登”,當地人稱“大邆岩”,又名“玉屏山”,“觀音睡蓮”),遠望如印,位于印江城西北面,離縣城7km(途經:甲山,麻柳,幸福,大竹,大石,有油路可到山腳涼風坳),海拔1337m,峯形奇特,拔地而起,巍峨屹立。山體上部高聳如一擎天柱,四周都是絕壁,東西兩側各有一羊腸小道繞向山頂,東側山勢險峻,經“東關”上山;西側從涼風坳上山,先經過山腳的“擴景亭”,再經過半山腰的“西關”古營盤遺址登頂。山頂面積0.75k㎡。上面怪石嶙峋,奇形怪狀,自然景觀獨特。山頂原為原始森林,大樹繁密,動物出没,惜毁於兩場山火,現爲高山草原,草甸形態,喀斯特石林點綴其間。山上奇峯怪石眾多,有“蘑菇石”,“石林”,“通天洞”,“一線天”,“天仙橋”,“望風亭”,“攬月亭”,“觀音閣”,“楊枝水”,“鐵瓦寺”等景色或原址,還殘留有秦時的“烽火台”,宋代的“鴛鴦亭”,“清風亭”,“擴景亭”等遺址。東北山腰有“葉魚洞(風神洞)”,內有暗河,深不可測,東山腰下有“米神洞”,周邊還有眾多溶洞和“隱龍泉”,“魚泉”等99處山泉。
    大聖墩每個季節都有它獨特的風景:春天鳥語花香;夏天涼爽宜人;秋天花果飄香;冬天可觀雪景,爬上山頂俯瞰縣城全景,有一覽衆山小豪放之感。特别是一到冬天,多是雲霧茫茫,瑞雪飄飄,雪深數尺,真可謂“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古人面對此景,贈以“聖墩積雪”之名,列入印江八景之一。


    自宋代以來,它就被稱之爲黔東第二名山(第一名山“梵淨山”)。的確,它長得壯觀、秀麗。其上部,遠眺狀如一個長發飄逸的女子仰靠在斜椅上,你看她那胖胖的臉蛋,高高的鼻梁,彎彎的眉毛,薄薄的嘴唇,圓圓的牙巴,挺挺的乳峰,活靈活現,如詩如畫。就是她那異乎尋常的臥態,贏得了世人的贊賞,落得個睡美人的名兒。是以“大聖墩”又名“美女墩”,“睡美人”。

   提起睡美人,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很早以前,這裏是一個湖,湖邊住著二口之家,母系張氏,子叫聖墩。一天,湖裏傳來笑聲,聖墩出門一看,只見一群女子在水上漂遊。一眨眼工夫,只剩一人,此人便是運水郎君之愛女翠姑。樸質憨厚的聖墩,情不自禁地走近她的身旁,順手摘了一對刺梨遞給她,以表心情。她接過刺梨,嫣然一笑,瓢然而去。翠姑回到天宮,望著刺犁,心裏思念著聖墩,就悄悄下來與他相會,結成眷屬,和和美美,男耕女織,勤儉度日。不料,翠姑私配凡間之事,被管這一方的土地菩薩告發。運水郎君得知此事,火冒三丈,派兵下凡,捉拿翠姑。翠姑拒不回天,奮起抵抗,臨陣身亡,仰臥于此。不久,聖墩因思念翠姑,染病身亡。天長日久,湖水幹枯,隆起一座大山,山的樣子像聖墩的身材。山的一側,似翠姑的模樣。因此,古人叫它爲大聖墩。命其頂部爲睡美人。
    至此,大聖墩之名傳焉,睡美人之名存焉。
   
    大聖墩一名傳開後,引起了僧人的關注,先後在此山間建起了鐵瓦寺、挨山寺、西岩寺、承恩寺等寺廟,且住有僧人。由于該山有名,才被僧人占領;由于山間有廟,山才更加有名,香客遊人時往時來,此上彼下。

    大聖墩曆來是兵家必爭和屯兵駐扎的軍事要地,相傳公元前27年,牂牁太守陳立於夜郎王“興”決戰思邛(今:印江縣),首先就占據的大聖墩,後來“興”戰死思邛;唐高祖武德七年,黔州刺史田維康征武陵蠻夷肖銑也屯兵大聖墩腳下“擴景亭”長坪 ,明清時期及近代在這裏發生的軍事戰爭則更多。

    而我到達印江前看到的那座像雞冠一樣的奇山,果然就是大聖墩的北山--雞冠山。



    武陵群峯多俊秀,藏在深山人未知。



    大聖墩山勢雄偉,峯奇洞怪,曆史深厚,氣象萬千,原始神秘,是一個登山探奇的好地方,山頂空中花園(原電視發射塔廢棄職工宿舍處)可扎營欣賞日出日落,月色星空,雲海迷霧等景觀,晴天可遠眺梵淨山金頂和瑪瑙山,印江及周邊亦一覽眼底。冬天這裏是一個冰封的廣寒世界,各種冰掛異常美麗,特别是小草及細枝上的冰掛像朵朵奇花一樣,非常奇異美麗。
    目前印江政府已有開發計劃,也許今後上山就需要門票了。因此前能查到的大聖墩的資料極少,此次未做登大聖墩的計劃,未有一登此山,實屬遺憾,希望今後能在開發好之前登此奇山。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21: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宁波
    從印江民族中學往南直走,經過印江民族中學體育場,就來到了“中洲涼橋”。

    中洲涼橋(中洲風雨橋)2012年09月建成。該橋長105.9m,寬14.2m,高14.07m,共有6跨,橫跨印江河。為土家族傳統風雨橋風格,極具民族特色。無論白天還是晚上,走進該橋,的確感到涼意習習,是人們納涼休閑的好地方。

    風雨橋本為侗族特有,此行見到土家族地區也建有不少此類橋。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21: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宁波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21: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宁波
    遠眺“中洲涼橋”,“大聖墩”,“印江民族中學體育場”。


    穿過中洲涼橋,沿對面的濱江路過西環大橋返回旅社,11:00,退房背好行囊從新村路來到印江河邊中心街橋下,昨晚漫步的地方,開始徒步向梵淨山進發!遠方的山穀就是我前進的道路。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21: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宁波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7 21:27 编辑

    依河畔上行不遠的東門橋(S303省道橋)頭河堤上,有株掛紅的“烏楊古樹”。兩樹同根,一脈雙叉。它是傳說中兩姐妹的化身。
    烏楊樹是一種生長在水邊的樹種,過去在烏江邊生長很多,由於不見其繁殖且大量亂伐,現在已幾乎滅絕。烏楊樹在土家族人心中具有很高的位置。






    印江河穿印江縣城蜿蜒而過,兩旁即為“穿城大堰(粑粑堰)”。

    穿城大堰(粑粑堰),修建於明萬曆年間,由當時的治水專家,時任河南治水驛丞的印江人陳友儒,以其官祿、變賣家産所得銀兩,倡導修建全長660余丈,灌溉2000多某良田,穿越印江縣城的大堰。當時爲了加快修建速度,工人抱一個石頭,獎勵一個糍粑,所以又叫“粑粑堰”。這條大堰今天仍然造福于印江人民。


    繼續上行到昨晚去過的穿城大堰總干渠處是印江曆史風貌保存較好的城北老城區。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21: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宁波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7 21:33 编辑

    過東門橋(S303省道橋)往左行,過印江縣政府,印江滊車站(柏香林滊車站,去往梵淨山和郎溪,合水,張家壩,木黄等地的客車在這個車站乘坐),從梵淨山東路走S303/S304一路向東,就是我徒步前往合水鎭的方向。
    指路牌上寫着到梵淨山36km,其實不然,也許這指的是到梵淨山景區外圍地界的裏程數吧,實際到張家壩就有45km,而到護國禪寺則有58km。



    右轉出城,在路口回望大聖墩,依依不舍地告别這浪漫祥和的印江縣城。  





    11:40,在峨嶺寨邨路上正好碰上印江第三中學學生放學,一位女學生從我身邊經過時說了一句“哇,背包客”。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21: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宁波
本帖最后由 hum 于 2014-2-7 21:37 编辑

●  印江-朗溪  ●


   從峩岑武聖宮左走,就告别了繁華的市鎭,左邊流淌的是印江河,它將伴我直到合水,進山的路就從這個峽穀開始。
   現在的我還是穿的涼鞋。






    在峽穀口稍作休整,和在此等車的當地村民聊天,一路上遇到的邨民都很熱情淳樸,順便打聽一下路途的情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4-5 07:45 , Processed in 0.125029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