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25|回复: 47

瀑布也灌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5 13: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ca5257540e7e5816564e0084.jpg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13: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Tchaikovsky)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柴可夫斯基(11张)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13: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梅克夫人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13: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13: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柴可夫斯基作品(14张)柴可夫斯基自学校毕业之后,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授尼古莱?鲁宾斯坦聘 请他做音乐史的教师。当时的柴可夫斯基父亲已经退休,经济上颇为拮据,因此欣然接受教职,接下来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学和创作。教书的待遇不特别好,仅能餬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从事这份工作能够有很充裕的时间创作,所以在从事教职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冬之梦」,但听众反应不佳。没多久,他就因为压 力太大又过度工作,在1877年时精神崩溃离开学校。休了一年假后,他尝试回到学校继续教书,但是没多久就放弃,决定退休。在瑞士休养一阵子之后,便搬到基辅与妹妹同住。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13: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1868年开始,柴可夫斯基与俄国国民乐派的成员逐渐走得很近。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议之后,便写了有名的管弦乐序曲《罗蜜欧与茱丽叶幻想序曲》。但于此后,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越来越偏向西欧风,而逐渐与强调民族素材及风格的国民乐派渐行渐远。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13: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临阵上场替代指挥他自己的歌剧「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之后便开始常态性的从事指挥工作。克服与生俱来的舞台恐惧症之后,他逐渐开始习惯在舞台上指挥自己的创作,并常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结识不少当时的音乐家。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13: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至美国指挥自己的作品,当年的五月五日,他在卡内基大厅的开幕仪式中指挥纽约音乐协会交响乐团演出。美国一行中,他也演出着名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以及弦乐小乐曲。这首堪称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莱的恶评,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阁迟迟未演,未料在美国首演却一炮而红,从此成为柴可夫斯基的招牌。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13: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1893年,在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后,柴可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街上的家中。有些音乐学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题之后紧接着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现的常号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没有关连,此种突兀插入的乐段(non sequitur),一般认为是俄罗斯天主教死者弥撒典型的曲式。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13: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柴可夫斯基同性恋的倾向很早就为人所知。尽管证据都在苏俄时 期被消灭殆尽,但他的性向对于自身的生活以及作品影响甚钜是无庸置疑的。有些历史学家仍认为他是异性恋,但是大部分学者根据他的仆人苏佛努夫 (Aleksei Sofronov)以及外甥大卫朵夫(Vladimir "Bob" Davydov)的证词,相信他最亲密的伴侣都是同性。其他的证据大多可见于书信、日记及其弟马戴斯特(Modest,亦是同性恋)的信件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1-21 18:51 , Processed in 0.226816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