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望
- 点
- 贡献
- 点
- 驴币
- 块
- 体力
-
- UID
- 28187
- 好友
- 记录
- 日志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07-10-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发表于 2009-7-21 05: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绵阳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摇滚虎 于 2009-7-21 08:24 编辑
牛版主的贴子和木鱼的这种具体化的相约模式“看起来”确实很能有效免责,虽然有些搞笑和无奈...客观上说,木鱼的方式更适合熟线观光(如青海湖,泸沽湖、丽江、呼伦贝尔),对难度稍大的雪线穿越、野外登山、溯溪(如毕长穿越、贡嘎南线、泸沽湖穿越亚丁)等是不提倡的,甚至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本人拟就驴行的点点滴滴与诸位驴友共勉,观点相左之处欢迎争论!
(一)关于驴行“偶遇式”的更大隐患
“偶遇式”可能更适合像丽江泸沽湖的那种自助旅游观光,对于像穿越这类户外活动我认为这种形式潜在的安全隐患可能会更大:
1.驴友以个体为单位,把自己完全"包"起来,置身于义务责任之外;一旦真的遇到自然灾害的或犯罪袭击,抱团抗敌的机制缺失,很快会被各个击破,而且可能出了事以后连个报信的人都没有,个别现场目击者甚至因为某种原因有可能玩消失。
2."行前会"是一个很有必要的交流和选择队友的机会;一个好的认真的行前会其实是可以避免盲目出行的,也利用行前会强调纪律、安全、环保,试想大家都没有事先约定,在路上可能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难免有人会乱丢垃圾,难免有人会缺乏户外常识造成险境,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公用装备谁来带?
3.社会不法分子可能钻“偶遇”的空子;因为你不是领队,所以你没有资格验证对方身分,也没有理由对对方作任何合理的要求(如团队纪律性、安全事项以及环保要求),试想如果这种方式大行其道,心存歹意的人,只需根据贴子信息跟随当事人,伺机对单鸟下手。请问您是管呢还是不管呢,还是出于怕惹火上身,一闪了之?
4.户外活动的团队精神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特色,很多驴友乐于其中的重要原因,有句话"在乎的不是风景,而是出行的心情和人",团队精神也是野外生存的必要条件。群狼和独狼的生存能力不必多说吧?
以上说得不全,想到哪说到哪,更多的还望各位驴友补充指正。
(二)关于出行人数的问题
我常常被一些户外队伍的阵容庞大和气势豪迈所惊叹,经常动辄就是一两个豪华大巴的人马,(主要还是商业队或是户外店家组织的非AA),我很难想象这样的驴行是个什么滋味?可能也是坛子里很多驴友越来越看不惯的地方。
个人经验认为:
(1)6-8人舒适轻松,每个人的作用基本均等,路上好说好商量;
(2)9-12人团队感比较强,队员间协作精神体现明显,新驴成长快,出行美好指数高
(3)13-16人队伍好组织易管理,队员间交流度充分,队员自理能力较强,新驴更容易受到大家的照顾,团结指数较高,出行快乐指数较高
(4)16-24人,组织工作难度加大,队友之间交流机率下降(也就混个脸熟),对活动组织者的依赖性陡然增加;新驴尚有一定的参与感,但不太可能得到更细心的指导和帮助;队伍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开始下降;组织者策划难度加大,对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的要求增高。路上会有一些经典的故事发生,记忆指数较高;
(5)25-32,队员的相互熟知度很低,即使采取了分组措施,正副领队们对队伍的把握度也会剧降,队伍内搞小团体的机率增加,不和谐的因素明显增加;危险觉察能力下降,大部分队员的“团队感”明显减弱,前脚跟后脚昏走盲走的人大大增加,新驴大都很盲然不知所措,成长度差;队伍的机动应变性能变差;可能会出现零星的自私分子和环保意识淡薄的队员,但尚易纠正。队伍组织难度很大(很难让大家都耍好),过程控制难度增大,不安全因素大大增加,驴行中发生不爽的机率大大增加。
(6)32人以上的队伍,个人认为队伍组织难度和驴行控制难度已经很大,从总体上讲,好耍指数低、友谊指数低、美好指数低、安全指数和组织纪律性也都会创新低,队员间很难彼此交流,新驴更是有些无所适从,队伍的环保意识和爱心意识可能会发生大幅度下降,害群之马开始频频出现,自私行为可能大行其道,部分队员根本就不是驴友,完全是来消费的普通游客(容易怨声载道),真驴友的驴行满意度普遍较低。
(7)听说有50,70甚至上百人的队伍,不管是去哪儿,对这种航母级的庞大出行队伍,我只能说是目瞪口呆,叹为观止,不便评说!
综上所述,建议出行驴友参加之前,还是多关心一下人数,选择适合您的驴行队伍,不要一不小心扎进人堆堆!
正可谓:
工作本不易,假期尤珍贵,出行请三思,安全乐途归!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