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21|回复: 17

[游记攻略] [转帖]这里恐怕是全世界最美最独特的地方!——大香格里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5 1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浙江杭州
<br>“这里恐怕是全世界最美最独特的地方!”<br>单之蔷,这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执行主编说,“我无法用言语形容它的美。”他屡屡被大香格里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所震撼,而这一区域已经远远超出了云南省内中甸地区的香格里拉,它西至西藏林芝,东到四川泸定,北至四川最北部的若尔盖及石渠县最北端,南至云南丽江一线,位于东经94度-102度,北纬26度-34度之间。“这个区域的自然景观近似,人文风俗近似,是一个美丽的香格里拉文化圈。” <br>
<br>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美的地方,专家认为,“大香格里拉”拥有八大底蕴。在其他地区,仅有一个底蕴就非常幸运了,而大香格里拉区却被八大底蕴所覆盖,叫她怎能不精彩? <br>这八大底蕴是:<br>
一、横断山区。这里高山峡谷相间排列,六大江并行流淌;<br>
二、东女国女性文化区。《唐书》记载的东女国就在这里,这一带弥漫着足以傲世的女性文化资源;<br>
三、藏传佛教。这一区域经幡飘动,梵呗声声,佛教覆盖整个区域;<br>
四、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犹如蛛网,遍布整个横断山区;<br>
五、康巴文化。这里是康巴文化区,康巴被认为是藏族中最具个性、历史最丰富的一支;六、民国西康省。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期西康省范围,有许多历史文化尚待挖掘,如今这里是川、滇、藏大三角区;<br>
七、藏彝大走廊。这里是中国民族演化的大走廊,人类学家称之为“藏彝大走廊”,是民族迁移、分化、演变的一个大通道。<br>
八、土司文化。这里曾经由大大小小的土司管理,留存了独特的土司文化。 <br>
<br>大香格里拉的丰富底蕴重叠交错,编织出大香格里拉美丽的人文和自然风貌。这八大底蕴中的每一层都是全局性的,因此大香格里拉才会如此丰饶,如此动人! <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src="../oldbbs/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oldbbs/upload/2005/09/15/105917.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src="../oldbbs/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oldbbs/upload/2005/09/15/105934.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src="../oldbbs/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oldbbs/upload/2005/09/15/105946.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发表于 2005-9-15 1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为什么中国的东部早在2千多年前就实现了统一,甚至在文化上的统一比这更早就完成了,即汉民族的形成在5千年前就完成了。<br>
<br>
  为什么中国的东部形成了统一的民族、统一的文化,而横断山区却直至今天还是多民族并存、生活方式迥异的局面?<br>
<br>
  在横断山区行走,我深深地被这个区域众多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仅仅是藏族就有许多分支,在岷江上游,我们不时地与嘉绒藏族相遇,他们建碉楼,着装偏爱黑色;在平武我们又遇到了白马藏族、康巴藏族、安多藏族、木雅人、鱼通人、扎坝人,虽然他们都属于藏族,但他们的语言、服饰又各不相同;在澜沧江河谷的盐井,我们遇见的竟是纳西族,然而他们与丽江的纳西族已经相去很远,在他们之间又有藏族、彝族分布,在泸沽湖畔,走婚的摩梭人拿出他们的户口本,上面登记的却是蒙古族……<br>
<br>
  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专家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当时确认了全国有56个民族。但中国真的是56个少数民族么?56个民族只是那时的专家的认识水平和工作条件所决定的。后来由于民族识别牵扯到复杂的政治问题,国家不再进行新的民族识别。今天我们在大香格里拉地区考察,看到了许多虽划为一个民族,但语言、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族群。<br>
<br>
  横断山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像万花筒,令人眼花缭乱。<br>
<br>
  为什么横断山区的各个民族能够避免同化,直至今天还能让我们看到他们各自的独特性,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云南有那么多的少数民族?这和横断山有什么关系吗?<br>
<br>
  我们考察队中有一位民族学的专家李星星教授,目前他正在研究“彝族大走廊”这个课题。这个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这个“藏彝大走廓”的范围大致就是横断山。这里从东向西分布着南北走向的六条大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以及与它们相间分布的几大山脉:岷山、大相岭、宁静山、云岭、哀牢山、他念他翁山、怒山……,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的民族迁移、分化、演变的大通道。<br>
<br>
  一路上他调查碉楼的分布区域,因为碉楼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分布揭示了某些民族的活动轨迹;他发现在这个区域猪膘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分布在整个走廊,只不过具体的做法各不相同;在道孚鲜水河的亚卓乡巴里村,我们围着火塘与主人谈话,在房梁上就挂着一只像标本一样的黑黑的已经风干了的猪——他们叫臭猪肉。当我们顺着雅砻江南下,在雅砻江下游地区的泸沽湖的格萨村,女主人做饭时,我走进厨房看到3只压得扁平的整条风干了的猪,由于其形状类似乐器琵琶,当地人就叫这为:琵琶猪。这种琵琶猪与鲜水河巴里村的“臭猪肉”做法虽然不同,但都是一种长久保存猪肉的方法。并且都演化成了一种财富的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因此都被称为“猪膘肉文化”。<br>
<br>
  李教授认为在“藏彝走廊”这个区域普遍存在着石碉文化、猪膘肉文化、女性文化……等“七大文化”特征。他认为这“七大文化”说明了:虽然走廊中的少数民族多种多样,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服饰等,但他们的起源或文化的源头却可能是共同的或是由少数几个族群分化而成的。他认为这个起源的起始点应在青藏高原的某处,在横断山中六条大河的源头地区。<br>
<br>
  如今人们很难想象青藏高原的北部,即六大河的源头地区,在史前时期曾是文化的发达地区,因为人们是以今天青藏高原的高度和气候来思考的。如果我们退回到8000——10000年前来看青藏高原,那时的青藏高原还没有崛起这么高,气候也比今天温暖湿润许多。<br>
<br>
  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认为中国5千年来气候越来越趋于变冷,5千年前的年均气温比现今要高2℃左右。<br>
<br>
  而历史地理学者文焕然先生的研究证明8千年前的气候要比现今温暖,年均温度高出现今5℃左右,并证实青藏高原青海湖一带曾经温暖湿润,水面比现今大出三分之一。<br>
<br>
  在今天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草原无人区,考古学者曾在不同的几个地点采集到上百件石器,根据这些石器推测青藏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古人类在广阔的草原上过着狩猎生活,后来随着高原的不断隆起,地势变高,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湖泊干涸,草原收缩,人类被迫迁出。<br>
<br>
  这些迁出的人类向东的一部分进入黄河流域,这部分古人类与其他方向进入黄河流域的古人类会合,形成了汉民族的祖先,并逐步同化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古人类,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国家统一。<br>
<br>
  从青藏高原迁出的古人类还有数支操藏缅语系的人群进入了横断山区,并沿着这些被称为“藏彝大走廊”的南北向的大江大山向南迁移,并在迁移过程中逐步散布开来。这些南北向的大江大山到了云南境内忽然由原来的紧密排列变为扫帚一样地分散开来,形成了一些更为分散的山地、河谷、盆地等。如果说沿“藏彝大走廊”迁移的古人类在走廊的北部和中部,由于高山峡谷河流的限制,横向交流较少,被迫沿着南北方向前进的话,那么进入云南境内后,迁移的人就沿着分散开来的通道更为广泛地散布开来,逐步分化成相对独立的拥有独立文化的族群。这就是云南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原因。<br>
<br>
  当然,云南之所以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密度最高的省(少数民族自治县共有29个之多),不仅仅因为南北向的“藏彝大走廊”的原因,从东南亚北上的族群和东西向迁移的族群在此相汇合,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br>
<br>
  然而从青藏高原走下来的古人类沿着大走廊迁移,一路上不断地分化、演变形成了今天横断山与云南境内的大部分少数民族。<br>
<br>
  这仅仅说明了问题的一面,问题还有另一面,就是为什么沿横断山“藏彝大走廊”迁移的结果是不断地分化,形成由少变多新的族群,而不是生成的少数民族最终被同化?民族的分化和同化,是两个同时进行但方向相反的过程。是分化还是同化?这要看这两者谁的速度快。<br>
<br>
  我想知道,为什么在横断山的六江并流区是分化为主而不是同化,而在中国的东部黄河、长江流域(这里指中下游地区)则是同化成了主流。早在两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就统一成了一个大国,众多的民族被同化成了汉族;而在横断山区,或者说在藏彝大走廊地区,历史的过程却是相反?<br>
<br>
  换一种说法就是为什么黄河和长江成了民族的大熔炉,把众多的民族融成一个,而横断山区的六条大河,却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孵化器,把从青藏高原走下来的几支人群,孵化成了千姿百态的少数民族?这是为什么?<br>
<br>
  有人将此归结为横断山的横断隔离作用,即大山大河相间排列,山高水急,交通艰难,其他文化难以进入,因此避免了被同化的命运。<br>
<br>
  依我看这只是问题的表面,因为这仅仅回答了东西方向传播的文化难以进入,即汉文化难以进入的问题,没解答为什么沿着南北方向,甚至一条河的同一个流域也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民族,如雅砻江上游是藏族、下游分布着彝族、纳西族;澜沧江则成了一个少数民族的展览馆:分布着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白族、普米族、彝族、回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怒江等也是如此。<br>
<br>
  为什么没有了南北向的大山、河流的阻挡,就在同一条大江内,众多的少数民族没有形成同一的文化,而保持了今天的多样性?<br>
<br>
  虽然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加以解答,但经过这次考察和研究,我认为从地理学的角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br>
<br>
  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什么早在2千年前就形成了统一民族和文化?我认为从地理的角度看有如下两点原因:<br>
<br>
  一是河流的流向与地球表面的某一自然带(受纬度控制的水平地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方向一致,自然带的方向是水平的即东西向的,如果河流的方向也是东西向的,那么在这样的流域内就容易形成统一的文化,即使是原来分布着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也会很快被同化。为什么呢?因为同一个自然带内,气温、降雨、光热的条件大致相同(可以不考虑海陆位置或地形等因素)。因此自然环境会比较接近,最早驯化的动植物也会大致相同,生产和生活方式较少差异,即使有差异,也容易改变为一致,就容易形成同一的文化,黄河就是一个例证。二是中国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很大原因在于黄河、长江的流向的一致性,又因为它们彼此相差还并不遥远,它们都流淌在同一个自然带——温带。设想一下,假使黄河与长河的流向相反,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或者成垂直方向等,中国还能形成统一的文化吗?我看很难。<br>
<br>
  这两点原因,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早在2千多年前就在东部的黄河、长江流域实现文化和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大国。<br>
<br>
  同样,这两点原因反过来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横断山区六条南北流淌的大河不但不能形成统一的文化,反而创造了如此多样的少数民族和千姿百态的文化。<br>
<br>
  这是因为这六条南北流淌的大河与地球表面的水平自然带分布方向不一致。它们从北向南穿越了高原上的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多个水平自然带。又因为六条大河流淌在青藏高原这个特殊的高原气候区,纵贯南北的一系列高度数千米的大山,形成了反向分布的垂直自然带(即南北向),与水平的自然带交叉。河谷是热带、亚热带的气候,山顶则是多冰雪的极地气候,这些南北向的大山与河谷造成了自然带的错位,如:沿着河谷热带向北伸展;而沿着山脊,寒带向南延伸,又由于大山的坡向不同,南北向的大山一方面接纳着从西南来的印度洋的水汽;一方面又有从东南方向来的太平洋的水汽,这使得大山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降雨有了很大的不同,迎风坡水汽抬升形成降雨,植被丰富,而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变成干热的焚风,使河谷变成生长仙人掌的干热河谷。<br>
<br>
  在澜沧江河谷我们看到了垂直自然带的“倒置现象”,比如,常规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是从下向上,植被逐渐稀少,从阔叶林到针阔混交,到针叶林,到草地灌丛,直至荒漠。但我们看到的景象却是山顶分布着森林,山下却是灌丛和寸草不生的荒漠。而且森林带是云杉分布在冷杉之上,与常规相反,这是因为降雨从山顶到谷底逐渐减少,或者因为峡谷幽深狭窄,水汽无法深入,只是停在山顶,在河谷留下雨影区的缘故。<br>
<br>
  当我们在好似热带荒漠的河谷中行进时,看到谷顶分布着森林和村庄时,感觉好像是把平时所见的大山倒置过来一般。<br>
<br>
  这就是横断山区错综复杂的自然带分布,既受水平地带性控制,又受垂直地带性和山地坡向的控制,这多重控制的结果,就是在横断山区中造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自然区域。据中科院横断山考察队对这个区域所进行的综合自然区划的划分,在这里划分出了近20个亚自然区。<br>
<br>
  沿着横断山“藏彝大走廊”迁移的人类在进入这些错综复杂各不相同的自然区域后,必然要形成与这些地方的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许多大山里,少数民族像植被一样是垂直分布的,如哀牢山。山顶住着种苞谷的苗族、瑶族,半山区是种水田的哈尼族,河谷里住着种橡胶的傣族,城镇或坪坝上住着汉族。这些民族之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难以互相移植同化的。譬如:种苞谷的苗族很难向哈尼人学习种水稻。<br>
<br>
  由于以上的原因,这些穿越不同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区的南北向流淌的大河很难完成统一和同化的任务,形成不了一种统一的文化。沿着这些南北向的大河迁移的人类,经历着一个不断分化、演变,形成一个个新的民族的过程,这个过程却很少倒过来进行。<br>
<br>
  这就是横断山六江并流区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孵化器的原因,这也解释了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至今保持多样性的原因。<br>
<br>
  我们去大香格里拉环行考察前,曾有四川省科学探险学会的刘先生前来拜访。原来他们正在组织几个外国探险家漂流澜沧江,当我们出发时,见到报上报道,他们已经前往昌都,准备在那里下水,漂流澜沧江。当我们进入澜沧江河谷时,一直期望能遇上这些漂流澜沧江的人,但是一直没有碰上他们,直到到达芒康县城时,我们才听说,漂流失败了,他们从昌都下水后,很快就发现,如果继续漂流很难保证生命安全。他们放弃了漂流上岸了。<br>
<br>
  由漂流我想到了航行,在大香格里拉地区(横断山区)奔流的这六条大江,水量很大,流程很长,然而我却没有听说这六条大江上有船航行,除了那种为了过河而设置的渡船。这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是很少有的一个现象,六条大江,却没有航行的历史,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落差大,水流急,两岸峡谷陡峻,甚至都没有拉船纤夫的立足之地。<br>
<br>
  不能行船,没有航行史,这也是大香格里拉地区文化传播慢,各个少数民族能保持自己独特文化的重要原因吧。<br>
发表于 2005-9-15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好长哟,我都看不下去了.
发表于 2005-9-15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不错的地方  漂亮~
发表于 2005-9-16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天津
正想找寻偶心中的香格里拉!
发表于 2005-9-16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很美啦。。。
发表于 2005-9-16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安逸
发表于 2005-9-16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醉死了
发表于 2005-9-19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去 不去```````
发表于 2005-9-24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太美了 我要死就死在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1-22 15:07 , Processed in 0.121518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