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驴友空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96|回复: 1

《北洋海军全集(106P)》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2 08: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旅顺军港内的北洋战舰)

  铁甲舰

  “定远”、“镇远”

  铁甲舰(steel battleships) 每艘造价620万马克,由德国坦特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现名什切青Szczecin)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1881年开工,同年12月28日“定远”舰下水,次年11月28日“镇远”舰下水;1885年二舰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等待回国的“定远”舰

  舰船资料: “定远”、“镇远”属同级舰,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铁甲舰在当时海军中的地位相当今天的航空母舰,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二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144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动力为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6200匹马力,航速14.5节(“镇远”为7200匹马力,航速15.4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配有照度为8千支烛光与2万支烛光的探照灯各一具,由3台发电机(“镇远”为2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装甲总重为1461吨、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55.6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4.8mm)、主炮露炮台装甲厚304mm,炮罩厚15mm,司令塔装甲厚203mm,煤柜载煤量7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编制329-363人,管带为总兵衔。

  

  “定远”线图,点击可看大图

  主要武器: 主炮为克虏伯305mm后膛炮4门(分左右2座双联装露炮台,水压动力,每门炮重31.5吨,25倍口径)、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2门(露炮台式,首尾各一门,每门炮重4.75吨,35倍口径)、75mm克虏伯舢板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8门、57mm、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各2门,14吋鱼雷发射管3具(两舷各一具、舰尾一具,备有21枚鱼雷)。

  此外两舰各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一说3艘),分名为“定一”“定二”、“镇一”“镇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mm哈乞开斯机关炮、2具14吋鱼雷发射管(艇艏左右各一),4艇在威海卫保卫战后期都随同“左一”逃跑,“定一”在威海西海岸搁浅,被日艇拖出后,在阴山附近海面被风浪击沉;“定二”、“镇一”逃至烟台附近搁浅,后自毁;“镇二”被击中在刘公岛铁码头附近沉没,后被日军捞起编入日本舰队,改名为“第二十八号”。

  

  悬挂德国商船旗,刚刚抵达中国的“定远”、“镇远”二舰

  

  

  刊载在1888世界海军年鉴上的“定远”舰线图,
   

  德国“萨克森”级战列舰

  

  英国“英弗来息白”号战列舰

  舰史:   1880年(清光绪六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向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造船厂订造, 并派刘步蟾、魏瀚、陈兆翱、郑清廉等驻厂监造,该级舰设计时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英国“英弗来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二舰的优点,为“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为二舰命名,“定”、“镇”二舰和“济远”舰为同批建造,本应于1884交付中国,但当时正值中法开战,德国遂以此为理由拒绝交舰,直到1895年中法议和后方将交付中国,三舰悬挂德国商船旗由德国水兵驾驶护送于1885年10月底抵达天津大沽口交付中国,其中“定远”舰成为北洋水师旗舰。1886年8月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在停泊日本长崎补给、维护时(据推测是为铁甲舰例行上油,以防锈蚀,当时因中国尚无可以容纳铁甲舰的船坞,所以只得前往日本),“定”、“镇”二舰的坚甲巨炮引起日本朝野一片恐慌。13日、15日中国上岸休假的水兵因嫖妓和购物与日本人发生争斗,造成多人死伤,后在中国的外交、军事压力和西方列强的调停下,以互赔损失告终,史称“崎案”。自此之后日本便下定决心以“定”、“镇”二舰为假想敌,制造了所谓的三景舰。

  

  访问日本时停泊在长崎港的“定远”舰

  两舰均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海战中日本舰队旗舰“松岛”被“镇远”舰主炮命中,引发大火而丧失战斗力,被迫退出战场。但由于北洋水师是突然遇敌,准备不足,“定远”、“镇远”弹药匮乏,在海战中未能充分发挥战斗力。二舰又参加了其后的威海卫保卫战,1894年11月14日“镇远”舰在进港时因不慎触礁受伤,又由于旅顺船坞被日军攻占而无处修理,已不可能出海作战,管带林泰曾于次日夜引咎含恨自杀。“定远”舰于1895年2月4日夜被突入港內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偷袭受伤,9日“定远”被日军由占领的炮台炮火击中受重创,次日“定远”舰被自爆,2月17日“镇远”舰被日军掳去编入日本舰队仍名“镇远”,成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铁甲战列舰,曾参加日俄战争及明治33年在神户举行的海上观舰式大校阅,1898年被定为二等战列舰,1905年12月改一等海防舰,1911年4月1日除籍做为武器靶舰,1912 年4月6日出售拆解,所遗铁锚、铁链被日本Government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以此羞辱中国人。抗战胜利后受尽屈辱的“镇远”舰遗物于1947年由招商局“飞星”和“隆顺”轮船分两批接回祖国。

  

  被日军掳去后编入日本舰队的“镇远”舰

  

  收藏在军博的“镇远”舰铁锚

  军官: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字子香,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福州)北洋水师右翼总兵,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并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在英国实习其间担任英国地中海舰队旗舰副舰长,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北洋水师章程》,在黄海大战中指挥舰队英勇杀敌,在威海卫即将失守、“定远”舰被重创失去战斗力时,毅然决定把自己监造并一直指挥的“定远”舰自爆,当日夜间一代海军名将追随自己的爱舰为国成仁。

  “定远”舰副管驾李鼎新,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留英学生,民国时任海军总长。

  “定远”舰副管驾泰莱(Taylor),英国人,从海关借调。

  “定远”舰帮带大副江仁辉,船生出身。

  “定远”舰驾驶大副朱声岗,福州船政学堂毕业,清末重建海军时任“楚有”舰管带。

  “定远”舰鱼雷大副徐振鹏,广东香山人,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定远”舰枪炮大副宋文翙,广东香山人,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甲午战前调任“广甲”舰帮带大副,清末重建海军后历任“江元”、“镜清”舰管带。

  “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留英学生。

  “定远”舰炮务二副高承锡,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定远”舰枪炮三副孙景仁,福建闽县人,船生出身。

  “定远”舰船械三副蒋拯,福建侯官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民国时先后任烟台海军学校校长、海军马江临时警备戒严司令、海军部军衡司司长、练习舰队司令、第一舰队司令、海军总司令,授咸威将军。

  “定远”舰总管轮陈兆锵,福建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民国时先后任海军部舰政局局长、江南造船所所长、福州船政局局长、福州海军学校校长、福州海军飞潜学校校长。

  “定远”舰总管轮迈斯脱,德国人,任职期间1885-1889。

  “定远”舰总管轮阿壁成(Albrecht.J),德国人,黄海海战中受伤,被清廷授予三等第一宝星勋章,赏戴双眼花翎。

  “定远”舰帮办总管轮尼格路士(Nicholls),英国人,黄海海战中忠于职守,负重伤身亡,经李鸿章奏请,给予其家眷三年薪俸以示抚恤。

  “定远”舰大管轮陈楠,机匠出身。

  “定远”舰二管轮林敬先。

  “镇远”舰管带林泰曾,北洋水师左翼总兵,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并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黄海大战结束后退入威海卫军港时,“镇远”舰不慎触礁,丧失了战斗力,管带林泰曾自觉愧对国家,于当日夜含恨自杀。

  “镇远”舰继任管带杨用霖,原“镇远”舰帮带,船生出身,继任后威海卫旋即失守,杨用霖不愿向日军投降,1895年2月12日北洋水师又失去一杰出将领。

  “镇远”舰帮带大副何品璋,福州船政学堂毕业,民国时任海军总司令处军需长、军衡长、参谋长。

  “镇远”舰帮带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美国人,安那波利斯海军学校毕业,黄海海战中作战负伤,被清廷授予三等第一宝星勋章,赏戴花翎。

  “镇远”舰鱼雷大副汤金城,船生出身。

  “镇远”舰鱼雷二副池兆瑸,福建闽县人,船生出身。

  “镇远”舰枪炮大副曹嘉祥,广东顺德人,留美幼童,天津水师学堂毕业,民国时任海军部次长。

  “镇远”舰炮务哈卜门(Heckman),德国人,黄海海战中作战受伤,授水师参将。

  “镇远”舰炮务二副陈成捷。

  “镇远”舰炮务二副沈叔龄,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镇远”舰总管轮陆麟清,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镇远”舰大管轮王齐辰,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民国时任海军第一舰队轮机长、海军总轮机长等职。

  “镇远”舰二管轮刘冠南,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民国时任海军总轮机长、江南造船所所长等职。

  “镇远”舰二管轮林维藩,福建闽县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军官: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字子香,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福州)北洋水师右翼总兵,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并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在英国实习其间担任英国地中海舰队旗舰副舰长,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北洋水师章程》,在黄海大战中指挥舰队英勇杀敌,在威海卫即将失守、“定远”舰被重创失去战斗力时,毅然决定把自己监造并一直指挥的“定远”舰自爆,当日夜间一代海军名将追随自己的爱舰为国成仁。

  “定远”舰副管驾李鼎新,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留英学生,民国时任海军总长。

  “定远”舰副管驾泰莱(Taylor),英国人,从海关借调。

  “定远”舰帮带大副江仁辉,船生出身。

  “定远”舰驾驶大副朱声岗,福州船政学堂毕业,清末重建海军时任“楚有”舰管带。

  “定远”舰鱼雷大副徐振鹏,广东香山人,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定远”舰枪炮大副宋文翙,广东香山人,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甲午战前调任“广甲”舰帮带大副,清末重建海军后历任“江元”、“镜清”舰管带。

  “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留英学生。

  “定远”舰炮务二副高承锡,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定远”舰枪炮三副孙景仁,福建闽县人,船生出身。

  “定远”舰船械三副蒋拯,福建侯官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民国时先后任烟台海军学校校长、海军马江临时警备戒严司令、海军部军衡司司长、练习舰队司令、第一舰队司令、海军总司令,授咸威将军。

  “定远”舰总管轮陈兆锵,福建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民国时先后任海军部舰政局局长、江南造船所所长、福州船政局局长、福州海军学校校长、福州海军飞潜学校校长。

  “定远”舰总管轮迈斯脱,德国人,任职期间1885-1889。

  “定远”舰总管轮阿壁成(Albrecht.J),德国人,黄海海战中受伤,被清廷授予三等第一宝星勋章,赏戴双眼花翎。

  “定远”舰帮办总管轮尼格路士(Nicholls),英国人,黄海海战中忠于职守,负重伤身亡,经李鸿章奏请,给予其家眷三年薪俸以示抚恤。

  “定远”舰大管轮陈楠,机匠出身。

  “定远”舰二管轮林敬先。

  “镇远”舰管带林泰曾,北洋水师左翼总兵,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并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黄海大战结束后退入威海卫军港时,“镇远”舰不慎触礁,丧失了战斗力,管带林泰曾自觉愧对国家,于当日夜含恨自杀。

  “镇远”舰继任管带杨用霖,原“镇远”舰帮带,船生出身,继任后威海卫旋即失守,杨用霖不愿向日军投降,1895年2月12日北洋水师又失去一杰出将领。

  “镇远”舰帮带大副何品璋,福州船政学堂毕业,民国时任海军总司令处军需长、军衡长、参谋长。

  “镇远”舰帮带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美国人,安那波利斯海军学校毕业,黄海海战中作战负伤,被清廷授予三等第一宝星勋章,赏戴花翎。

  “镇远”舰鱼雷大副汤金城,船生出身。

  “镇远”舰鱼雷二副池兆瑸,福建闽县人,船生出身。

  “镇远”舰枪炮大副曹嘉祥,广东顺德人,留美幼童,天津水师学堂毕业,民国时任海军部次长。

  “镇远”舰炮务哈卜门(Heckman),德国人,黄海海战中作战受伤,授水师参将。

  “镇远”舰炮务二副陈成捷。

  “镇远”舰炮务二副沈叔龄,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镇远”舰总管轮陆麟清,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镇远”舰大管轮王齐辰,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民国时任海军第一舰队轮机长、海军总轮机长等职。

  “镇远”舰二管轮刘冠南,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民国时任海军总轮机长、江南造船所所长等职。

  “镇远”舰二管轮林维藩,福建闽县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1.在旅顺船坞内的“镇远”舰

  

  2.刚被日军俘获的“镇远”舰

  3.旧式涂装的“镇远”舰大图

  

  4.1895年2月4日被自爆后“定远”舰


  5.停泊在岸旁的“定远”舰


  6.自爆后“定远”舰上的残破景象


  7.旅顺船坞中的“镇远”舰

  

  

  9.黄海战后“镇远”舰上的累累弹痕(白线标出处)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收藏的“定远”舰模型


  

  定远”舰复原工程简介

  在甲午战争中曾扬威黄海,后被占领刘公岛日军炸毁的北洋旗舰“定远”铁甲舰将于2004年“重现”威海湾畔。2002年12月22日,由中船重工第七○一研究所设计、威海市港务管理局投资的“定远”铁甲舰复原项目正式通过专家论证。作为一个永久性水上建筑,让人们铭记历史,毋忘国耻。

  “定远”舰记录了中华民族一段悲壮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该舰是当时世界上海军中罕见的大型铁甲舰,其装甲厚,吨位大,炮火重,利于防御。由德国伏尔锵造船厂制造,1883年11月28日下水,作为北洋水师的旗舰,曾参加过中日黄海海战。1895年2月5日,该舰在威海卫保卫战中被日本鱼雷击中,日军占领刘公岛后,将“定远”上的设施掠夺一空后,将其再次爆破炸散,整体打捞已无可能。据七○一研究所研究员吕永盛介绍,在广泛查阅中外有关资料、倾听国内外有关专家意见基础上,经过技术人员近3个月的辛勤劳动,目前,“定远”铁甲舰复原设计方案已基本定型。

  谈起复原“定远号”的初衷,威海市港务局负责人说:“复制‘定远’的目的是让国人铭记历史,毋忘国耻,激发民族自强精神,弘扬炎黄子孙爱国报国精神。同时,‘定远’的复原力求保持原貌,内涵丰富,它作为一个展示历史的景观,具有其它旅游景点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威海知名度。”

  专家们认为,复原“定远号”铁甲舰,对于加强国人国防观念、增强海洋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了解,该项目由威海市港务管理局斥资数百万美元兴建。到2004年,一艘长91米、宽19.5米的钢质复原“定远”铁甲舰将会“停泊”在威海港湾。

  

  2004年3月21日,“定远”舰艏艉龙纹泥模制作完成,每条龙长3米余

  

  

  

  

  9月13日上午10时,龙旗在舰艏升起

  

  

  提督办公室

  

  中级军官会议室

  

  2005年1月20日,舰体建造完成,转入内部博物馆布展工作阶段

  “定远”舰大事记

  光绪六年庚辰(1880年)

  二月二十一日已未(3月31日):清廷批准李鸿章奏请,下令购买铁甲舰。

  五月初十日丁丑(6月17日):徐建寅赴德国考察海军、铁甲舰诸事宜。

  六月初七日癸卯(7月13日):李鸿章致电李凤苞,命令在英国订造两艘铁甲舰。

  六月二十三日已未(7月29日):徐建寅参观德国伏尔锵造船厂生产的铁甲舰。

  八月十二日戊申(9月16日):李凤苞、徐建寅参观英国“英弗来息白”铁甲舰,徐建寅在日记中称中国未来的铁甲舰,要结合“英弗来息白”和“萨克森”的优点,成为“当今地球一等铁甲船”。

  十月二十一日乙卯(11月22日):徐建寅考察德国克虏伯公司。

  十一月初一日乙丑(12月2日):李凤苞与德国伏尔锵船厂起草建造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造价(包括炮械、弹药)374482镑。

  十一月初三日丁卯(12月4日):李凤苞致电李鸿章,称铁甲舰已经订购,造价620万马克。

  十二月初九日壬寅(1月8日),订购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正式签字。

  光绪七年辛巳(1881年)

  正月(2月):福建船政局派魏翰、陈兆翱、陆麟清带匠首7人赴德监造铁甲舰。

  二月十八日庚戌(3月17日):徐建寅前往伏尔锵厂,考察建造中的铁甲舰。

  三月二十日壬午(4月18日):丁汝昌、葛雷森查看建造中的铁甲舰。

  四月二十六日丁巳(5月23日):李鸿章致电李凤苞,命其在伏尔锵厂再订造一艘铁甲舰。

  七月二十五日甲申(8月22日):李鸿章致电李凤苞,为第一号铁甲舰取名为“定远”。

  (12月22日):“定远”舰下水。

  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

  二月十二日戊辰(3月30日):李鸿章通知李凤苞,派刘步蟾等11人赴德,协驾铁甲舰,月内启程。

  五月(7月):刘步蟾赴德国验收“定远”舰。

  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

  五月初二日辛巳(6月6日):“定远”舰在德国试航,航速达15.3节。

  十一月十五日壬辰(12月14日):中法战争爆发。

  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

  七月初三日乙巳(8月23日):马尾海战爆发,福建水师遭受重创。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

  四月二十七日乙未(6月9日):《中法新约》签订,中法战争结束。

  四月二十九日丁酉(6月11日):清廷下旨:“中法详约已定,‘定远’‘镇远’两铁舰、‘济远’钢舰,即著驾驶来华。

  五月二十一日乙未(7月3日):“定远”、“镇远”、“济远”启程回国,洋员伏司担任“定远”管驾。

  六月初八日(7月79日):“定远”、“镇远”、“济远”三舰出大西洋,抵直布罗陀。

  六月二十五日壬辰(8月5日):“定远”、“镇远”抵波赛,“济远”机器发生故障留在马耳他修理,此后“济远”单独航行。

  七月初七日癸卯(8月16日):“定远”、“镇远”抵达亚丁。

  八月初四日(9月12日):“定远”、“镇远”抵达新加坡。

  八月十一日(9月19日):“定远”、“镇远”抵达香港。

  八月十三日(9月21日):“定远”在香港卸鱼雷艇,“镇远”先行北上。

  八月二十七日(10月5日):“定远”北上。

  九月二十二日(10月29日):在大沽举行升旗仪式,“定远”舰升起中国龙旗。

  十月十一日(11月17日):李鸿章率丁汝昌、周馥验收“定远”等三舰,乘坐前往旅顺。十四日返回天津。

  十二月初十日(1月14日):丁汝昌由厦门报告李鸿章,称前遇大风,“定远”舰摇度19度。

  光绪十二年(1886年)

  二月初九(3月14日):李鸿章奏,酌定“定远”舰编制331人,月支薪饷5711两,岁支医药费300两。

  四月十一日(5月14日):醇亲王检阅北洋水师。

  六月二十日(7月21日):丁汝昌率“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巡阅朝鲜海岸,抵元山永兴湾。

  七月初一日(8月2日):六舰开赴海参崴。

  七月初八日(8月7日):丁汝昌率“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赴日本长崎。

  七月十四日(8月13日):“定远”等舰水兵上岸休假,因购物和嫖妓与日人发生冲突,中国水兵一人轻伤,日本一名警察重伤。

  七月十六日(8月15日):上岸休假的水兵再次与日人发生冲突,水兵死5人,重伤6人,轻伤38人,失踪5人。



  快船(巡洋舰)

  济 远

  (“Chi Yuan”、“Tsi Yuen”)

  --------------------------------------------------------------------------------

  防护巡洋舰(穹面钢甲快船) 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与铁甲舰“定远”、“镇远”同批订购,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8月完工,同年10月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济远”舰

  舰船资料:“济远”舰订购时计划为“定远”级的第3艘舰,后应经费短缺而缩水改为订造穹甲巡洋舰。“济远”回国时原有三根桅杆(2根木质为加装风帆而临时增设、1根铁质,长18米),并备有风帆索具,后撤除只留1根铁桅杆(这根桅杆现保存在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排水量2440吨(回国时数据为2300吨),正常载煤230吨,最大载煤400吨,动力为2座蒸气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主机功率2800匹马力,航速15节(一说是16.5节)。装甲甲板(穹甲)由25.4mm钢质和50.8mm铁质装甲层复合而成,可抵御大口径火炮的轰击,主炮露炮台装甲厚254mm,炮罩及司令塔装甲厚38.1mm,编制180-202人,管带为副将衔。

  

  “济远”的母型,英国“赫士本”号巡洋舰

  主要武器:双联装210mm克虏伯前主炮1座(炮座为露炮台式,每门炮重10吨,35倍口径,现存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克虏伯150mm后主炮1门(炮座为露炮台式,现存旅顺万忠墓纪念馆)、47mm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2门(2门炮现均保存在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37mm哈乞开斯单管炮9门、金陵机器局造铜炮4门、15吋鱼雷发射管4具、舰载鱼雷艇2艘(疑为“中甲”、“中乙”)。

  

  “济远”舰线图,点击看大图

  舰史:《扭曲的利刃——“济远”级穹甲巡洋舰》

  

  被编入日本舰队后的“济远”舰(请注意舰尾的太阳旗)

  军官:

  首任管带方伯谦,北洋海军中军左营副将(以花翎副将衔补用参将升署)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并留学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由于在黄海大战中擅自脱离战斗,触犯《北洋海军章程》、《大清律例》、《海军惩劝章程》,被判军前正法,于1894年9月24日在旅顺军港被斩首。关于方之罪是否应当斩首,史学界仍有争议。

  帮带大副沈寿昌,上海人,留美幼童。

  驾驶二副何广成。

  鱼雷大副邝炳光,广东新宁人,留美幼童。

  鱼雷大副穆晋书,天津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鱼雷二副杨建洛,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驾驶二副黄祖莲,安徽怀远人,留美幼童,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枪炮二副柯建章,福建闽侯人。

  总管轮梁祖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总管轮哈富门,德国人。

  大管轮黄胜,机匠出身。

  大管轮郑朝宗,机匠出身。

  学生黄承勋,湖北京山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济远”舰继任管带林国祥,原“广乙”舰管带。

  水兵王国成,山东文登人。

  炮手汤玛斯(Thomas),英国人,甲午战前从海关舰队借调。

  炮手华尔浦尔(Walpole),英国人,甲午战前从海关舰队借调。


  

  陈列在刘公岛的“济远”舰210mm主炮,站友张文拍摄、提供。20世纪80年代打捞出水后,克虏伯公司曾出高价愿将其购回,经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努力,最终这两门火炮得以留在中国。


  陈列在旅顺博物馆的“济远”舰150mm尾炮


  收藏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一件“济远”舰装备的哈乞开斯3磅速射炮

  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在操作“济远”舰210mm前主炮


  .“济远”舰舰首鱼雷发射室

 

  经 远、来 远

  经 远、来 远

  (King Yuen、Lai Yuen)

  --------------------------------------------------------------------------------

  装甲巡洋舰(steel armoured cruisers) 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造价共计1739761两银,二舰为同级姊妹舰,“经远”于1887年1月3日下水,“来远”于1887年3月25日下水。同年底2舰与“致远”、“靖远”、“左一”一起回国,加入北洋水师。该型舰是德国造舰史上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的开始。

  

  1887年尚未回国的“来远”舰,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桅杆附近舷侧的舰名。(照片收藏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编号Q41321)

  

  “经远”舰(照片收藏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编号Q22237)

  舰船资料:“经远”、“来远”属同级舰,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吨、动力采用2座3胀往复式蒸气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每座重38吨),双轴推进,功率5000匹马力、航速15.5节(“来远”为15.3/4节)、载煤量320-350吨,水线带装甲厚9.5-5.1寸,装甲甲板厚3寸(倾斜处)/1.5寸(平坦处),炮座装甲厚8寸,炮盾厚1.5寸,司令塔装甲厚6寸,全舰编制202-270人,管带为副将衔。

  

  “经远”舰线图,点击可看大图

  主要武器:双联克虏伯210mm前主炮1座(每门炮重10吨,22倍口径)、1880年式克虏伯150mm炮2门(每门炮重4.5吨)、75mm克虏伯炮2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40mm哈乞开斯炮1门、37mm5管哈乞开斯炮5门、18吋鱼雷发射管4具(3具可转动,另外1具为固定式水下鱼雷发射管,位于舰艏撞角下方)。

  

  “经远”舰


  

  西方报纸上刊载的“经远”级军舰图画

  舰史:《铁血骁骑——“经远”级装甲巡洋舰》

  军官:   

  “经远”管带林永升北洋海军左翼右营副将(以花翎补用游击升署),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并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在黄海海战中林永升指挥“经远”舰奋勇杀敌,不幸被敌炮击中身亡。

  “经远”帮带大副陈荣,广东番禺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

  “经远”帮带大副陈策,船生出身。

  “经远”驾驶二副陈京莹,福建闽县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经远”鱼雷大副李联芬。

  “经远”枪炮二副韩锦,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经远”枪炮三副张步瀛。

  “经远”枪炮三副李在汉。

  “经远”总管轮孙姜。

  “经远”大管轮卢文金。

  “经远”二管轮陈应虞,机匠出身。

  “经远”二管轮刘昭亮,马尾船政学堂毕业。

  “经远”三管轮高来,机匠出身。

  “经远”三管轮王举贤,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经远”枪炮教习陈恩照。

  “经远”枪炮教习江友仁。

  “来远”管带邱宝仁北洋海军右翼左营副将(以花翎补用游击升署),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

  “来远”帮带大副林文彬,福建闽侯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

  “来远”驾驶二副谢葆璋,福建闽侯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

  “来远”鱼雷大副张哲荣,马尾船政学堂毕业。

  “来远”鱼雷大副徐希颜,江苏吴县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来远”枪炮二副唐春桂。

  “来远”船械三副蔡灏元,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甲午战前调任“广丙”驾驶二副。

  “来远”船械三副邱文勋。

  “来远”舢板三副戴锡侯。

  “来远”总管轮任廷山,机匠出身。

  “来远”大管轮许德和,机匠出身。

  “来远”大管轮陈景祺,福建长乐人,学徒出身。

  “来远”大管轮梅萼,机匠出身。

  “来远”二管轮陈国珍,机匠出身。

  “来远”二管轮詹成泰,甲午战前调任“广丙”大管轮。

  “来远”二管轮陈天福,机匠出身。

  “来远”三管轮杨春燕,机匠出身。

  

  初完工时的“来远”舰


  采用维多利亚涂装的“经远”舰


  黄海战后“来远”舰甲板

  黄海海战中从“吉野”舰上拍摄到的正在起火燃烧的“经远”

  停泊在厦门的“经远”舰



  致 远、靖 远

  致 远、靖 远

  (Chih Yuen、Ching Yuen)

  --------------------------------------------------------------------------------

  防护巡洋舰(穹甲快船、steel protected cruisers) 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建造,造价共计1697453两银。“致远”于1886年9月29日下水,1887年7月23日建成,“靖远”于1886年12月14日下水,1887年7月9日建成,同年11月二舰与在德国建造的“经远”、“来远”、“左一”一起在总教习琅威理(Lang William M)率领下抵达大沽。


  该照片长久以来被误认为是“致远”舰,而其真实身份则是1887年在朴次茅斯海口的“靖远”舰,该舰作为旗舰由琅威理乘坐,因此后桅挂有提督旗,当时这一行为为各方所默认,但在数年之后却意外的爆发了令人遗憾的“撤旗”事件。(照片收藏于英国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编号Q22233)

  舰船资料:“致远”、“靖远”属同级舰,2舰为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战舰,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57米、排水量2300吨、动力为2座蒸汽机,4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6850匹马力,航速18.5节,正常载煤200吨、最大载煤量520吨、续航力6000海里/10节、装甲甲板厚3吋(倾斜处)/2吋(平坦处),司令塔装甲厚3吋,火炮炮盾厚2吋,全舰编制204-260人,管带为副将衔。

  一直未被人所知的真正的“致远”舰照片,同样是拍摄于朴次茅斯。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致远”和“靖远”在外形上的一处显著区别——“致远”桅杆上的斜桁大大低于“靖远”,如果仔细观察,还可以看到位于司令塔下方水线附近的鱼雷发射管(舷窗下方的圆形轮廓),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致远”是因为舷侧的鱼雷发射管被击中导致管内鱼雷爆炸而沉没,从鱼雷管的位置来看,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照片收藏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编号Q41291)

  主要武器: 克虏伯210mm主炮3门(舰首2门双联装、舰尾1门,每门炮重12吨,3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152mm副炮两门(每门炮重4吨,26倍口径),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mm哈乞开斯机关炮6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其中1门现存日本长崎“三笠”纪念舰公园),18吋鱼雷发射管4具(军舰艏艉各1具,司令塔前部下方舷侧水线附近各1具)。

  

  “致远”级军舰线图,点击看大图

  舰史:《碧海忠魂——“致远”级穹甲巡洋舰》

  

  黄海大战前“致远”舰军官合影(图中双手交叉站立者为管带邓世昌,右侧穿英国军服者为洋员余锡尔)

  军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字正卿,北洋水师中军中营副将(以花翎提督衔记名总兵借补)。广东番禺人,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黄海大战“致远”舰沉没,邓世昌落水后拒绝救援,与爱犬同沉,壮烈殉国。

  “致远”帮带大副陈金揆,江苏宝山人,留美幼童、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致远”驾驶二副周展阶。

  “致远”鱼雷大副薛振声,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致远”鱼雷二副黄乃谟,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致远”鱼雷三副杨澄海,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致远”枪炮二副费乃谟。

  “致远”船械三副谭英杰,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致远”船械三副郑纶,天津水师学堂毕业,清末重建海军时任“江利”舰管带,民国时历任海军军衡长、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校长、南京雷电枪炮学校校长等职。

  “致远”总管轮刘应霖,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致远”舰管轮余锡尔,英国人。

  “致远”大管轮郑文恒,福建长乐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致远”大管轮曾洪基,机匠出身。

  “致远”枪炮教习沈维雍。

  “靖远”舰管带叶祖珪,北洋水师中军右营副将(以花翎副将补用参将升署),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并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参加了黄海海战、威海保卫战。甲午战败后,被清廷任命为水师统领,和“康济”舰管带萨镇冰一起担当起重整海军的重任,于1905年5月在总理南北洋海军任内去世。

  “靖远”帮带大副刘冠雄,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靖远”驾驶二副祁凤仪,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靖远”鱼雷大副陈成金,留德学生。

  “靖远”枪炮二副洪桐书,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靖远”船械三副温朝仪,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甲午战前调任“广乙”舰帮带大副。

  “靖远”船械三副郑祖彝,天津水师学堂毕业,清末重建海军时任舰队一等参谋官,民国时曾任烟台海军学校校长。

  “靖远”总管轮林登亮,机匠出身。

  “靖远”大管轮张玉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靖远”大管轮任正申,机匠出身。

  “靖远”枪炮教习汤文经,福建闽县人,黄海海战中阵亡。

  

  .“致远”舰士兵合影


  .“靖远”沉没时的景象


  .“致远”沉没的瞬间


  

  .“靖远”舰上的神龛,现保存在日本“元寇史料馆”



  平 远

  平 远

  (Ping Yuen)

  --------------------------------------------------------------------------------

  近海防御铁甲舰 福州(FooChow)船政局所造第29艘舰船,是福州船政局在参考法国“柯袭德”(“Cocyte”)、“士迪克十”(“Styx”)、“飞礼则唐”(Phlegeton)等3艘近海防御军舰基础上,设计制造出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1886年12月7日开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竣工,同年加入福建船政水师服役,命名为“龙威”,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LangWilliam M)对该舰检查后甚为满意,于1890年5月16日调归北洋海军,更名为“平远”。

  

  “平远”舰

  舰船资料:长59.99米、宽12.19米、舰艏吃水4.19米、舰艉吃水4.4米、主匡面积76.88平方米、正常排水量2067吨、满载排水量2650吨,动力为2座康邦省煤卧式2汽缸蒸气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0.5节、装甲甲板厚2寸、水线带装甲厚9.4寸、炮座及司令塔装甲厚5寸、炮盾厚1.5寸,编制202人,管带为都司衔。

  

  “平远”线图,

  主要武器:克虏伯260mm前主炮1门、克虏伯150mm副炮2门、57mm诺典费尔德炮2门、47mm单管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mm5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8寸鱼雷发射管4具。

  舰史: 《龙腾八闽——“平远”级近海防御铁甲舰》近海防御铁甲舰

  1885年7月4日,一件特殊的奏折从福建由轮船送至上海,再由驿站快马加鞭500里急送北京,尘土飞扬的驿路上,铭记了这桩对中国近代军舰制造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由船政大臣裴荫森撰写,左宗棠、穆图善等大臣联名上奏的这份加急奏折里,首先开宗明义,指出中法战争中,法国舰队之所以能横行海上,肆无忌惮,关键原因在于中国海军缺乏制敌利器铁甲舰。认为经过马江一战挫折后,海防薄弱的闽浙、台澎一带,急需装备铁甲舰,“惩前毖后之计,整顿海军必须造办铁甲,时势所趋,无庸再决者也”,随即便介绍了福建船政的留法学生魏瀚等提出的一个方案。该方案预备仿造法国1885年左右设计的3艘同型的小铁甲舰,这种军舰比北洋在德国定造的“定远”舰吨位小,吃水浅,较适合福建一带的船坞。而马力比“济远”舰略低,驾驶较为便易,单艘造价不包括武器、电器等装备约为46万两银。裴荫森请求清廷在财政经费短绌的情况下,也应该竭力拨款建造3艘,“闽省若有此等钢甲兵船三数号,炮船、快船得有所护,胆壮气扬,法人断不敢轻率启衅”,奏折中激动地称“……该学生等籍隶福省,均无希图名利之心。只以马江死事诸人非其亲故即属乡邻,以报仇雪愤之心,寄于监作考工之事,其成效必有可观。”大有一番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之豪情壮志。

  关于这级铁甲舰的设计方案,原本在裴荫森的奏折中讲得清清楚楚,是仿造3艘法国军舰。但随后因为抄录转载者的粗心大意,以及后世编辑出版者的误读,竟然酿成了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上的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公案,以致直到历史长河缓缓流过100多个春秋后,某些时候仍然还被混成一笔糊涂帐。其实在裴荫森个人的文集《裴光禄遗集》,以及福建船政史料,乃至一手原始资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光绪朝朱批奏折中,都非常明确肯定地表示福建船政局申请建造的铁甲舰,参考的母型是法国军舰。但1895年,刘名誉编刊《越事备考》一书时,竟将裴荫森的这份奏折,误抄录成参考的是德国军舰,一字之差,失之千里,法兰西就此变成了德意志。而对现代学术研究影响颇深的史料集《洋务运动》一书中,竟然也随之错书成德国。

  错误并没有就此停止,更为荒唐滑稽的事情来自3艘法国军舰的舰名,原本裴荫森上奏的年代,因为没有现代标点符号,用作参考母型的法国军舰的舰名是直接被书写为“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的,对于这组复杂的音译,上世纪50年代《洋务运动》一书编纂时竟然不假思索,在没有任何依据的基础上,乱点鸳鸯谱,随意标点断句为“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由于这套书在学术界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以至于“德国”造的“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竟然成了定论,被各种著作反复引用,一错再错。实际上,遍查19世纪的德国军舰资料,是绝找不到哪型军舰的译名与此相同的。这3艘被马大哈们硬生生篡改了出生地和姓名的军舰,真实身份乃是法国在19世纪末期建造的“黄泉”(Acheron)级,除了首舰“黄泉”号外,其他3艘军舰Cocyte(“痛哭河”)、Styx(“冥河”)、Phlegeton(“地狱火河”),根据音译,应该分别断句为“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这些才是裴荫森奏章中所指的军舰。

  19世纪中期以后,由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伦道尔肇始,小船架大炮的蚊子船出现在大洋上,这种军舰体格小巧,造价低廉,而却装备与其身材远不相称的大口径巨炮,颇有点“志大才疏”的阵势。这类军舰不利于出远海航行,主要用途是防守海岸、要港,当时被称为水炮台,因为具备陆地炮台所无法比拟的机动性,以及造价低廉,甫经出世,就被各主要海军国家大量装备。不太愿意亦步亦趋地跟随英国人,德国在蚊子船的设计思路上作出自行改进,加上了水线带装甲,创造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装甲蚊子船Wespe号,这类军舰又被称作近海防御铁甲舰(Coast Defence Ships),名为铁甲舰,实际则是加强了防护的蚊子船而已。但较普通无防护的蚊子船,生存力已大为提高。

  

  法国近海防御铁甲舰“黄泉


  中国近海防御铁甲舰“龙威”/“平远”

  法国建造的“黄泉”级铁甲舰正是属于这个类别,设计上直接仿照了德国的Wespe号,单桅杆的设计体现了她的德裔血统(在19世纪中后期的很多军舰上,存在以下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正统的德式军舰往往采用单桅杆设计,而英式军舰是双桅杆,艺术感强烈的法国军舰则大都使用3桅杆的设计)。这级军舰的排水量为1690吨,舰长55.2米,宽12.32米,吃水3.56米,外形上和蚊子船一样,看起来有点五短三粗。舰上采用2台蒸汽机、4座锅炉,双轴推进,功率1600匹马力,航速11.6节,煤舱容量较小,仅能装载98吨,由这点清楚显示了这级军舰根本不是被用来出远海作战的。值得一提的是,这级铁甲舰上,包裹舰体厚度为8英寸的水线带装甲却是钢质,在近代,钢被认为过于坚硬,容易折断,韧性不如熟铁,因而从来没有被考虑用来作为军舰的装甲,法国人在“黄泉”级上使用了科洛苏工厂生产的新式全钢装甲,在当时世界造船界被认为是大胆创新之举。这艘“名不副实”采用钢甲的铁甲舰,装备的主要武器是1门10.8英寸28倍径的1881式加纳火炮,小于Wespe采用的305mm克虏伯炮,另外增加了法式舰船的传统设计——耳台,2座耳台上各装备1门3.9英寸炮,此外还有一些3磅、1磅小型速射炮。整体来看,这级军舰在各国的蚊子船中,算是较为先进出众的设计。

  但由此可以看出,裴荫森积极上奏要仿造的铁甲舰,其实是蚊子船的变种。就防守海口而言,蚊子船是完全能够胜任,但这种军舰是绝对无法出大洋作战的,福建船政局选择法国的装甲蚊子船作为母型,尽管“黄泉”级属于先进设计,但不得不看到当时选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船政局有关仿造铁甲舰的申请提交的同时,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向清Government提出了一个资金请求,申请向欧洲订购新式穹甲巡洋舰(即后来的“致远”、“经远”级军舰),用以加强中法战争后显得薄弱的台澎海防。“造舰”派和“购舰”派这次刚好撞了个满怀,正在因为购买了“定远”、“济远”级军舰志得意满,准备进一步加大外购军舰力度的李鸿章,看到半路杀出来的福州船政铁甲舰,认为其打断、干扰了自己外购军舰的计划,而异常恼怒。为争夺宝贵的经费,7月30日,李鸿章毫不客气地上奏清廷,从军舰吨位、主尺度、装甲防御、动力系统以及造价等问题上全面出击,措辞严厉地将船政选定的建造母型批驳得体无完肤,称通过和李凤苞的讨论,判定船政提出的方案“船式、轻重、尺寸均不合海面交锋之用”,“欲以此敌西国之铁甲舰,恐万万不能”,进而把矛头直接指向裴荫森,称“裴臬司于此道素未考究,误信闽厂学生之蛊惑”,要求清Government“审慎图维,勿任虚掷帑金”。资历、实力和官场经验都无法望李鸿章项背的裴荫森落得很大没趣,唯有值得庆幸的是,不管是否出于故意,李鸿章竟然没有看出3艘法国铁甲舰就是蚊子船型,否则,很难想像还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平心而论,裴荫森选择仿造法式近海防御铁甲舰,出发点自然是为了巩固国防,提高船政造船的技术层次考虑,尽管选择的型号可能与国家的需求不是非常适合,但对新生儿横加笞伐是不够公正的。而李鸿章的部分批评,也不可谓不切中要害,同样,李鸿章坚持大量购买外国军舰,也是为了加强中国的海防起见。之所以二者间争得面红耳赤,掺杂其中的地域、派系等感情起了重要影响。

  正当裴荫森灰心丧气,准备将法国铁甲舰的资料锁入档案柜,束之高阁之际,出人意料,清Government中央高层竟突然伸来有力的援手。主持中国朝政的最高权力人物慈禧太后,亲笔在福建船政的奏折上写下了很长一段批语:“筹办海防二十余年迄无成效,即福建所造各船亦不合用,所谓自强何在?此次请造钢甲兵船三号,着其拨款兴办,惟工繁费巨,该大臣等务当实力督促,毋得草率偷减,乃至有名无实。”意外出现的太后批示,让本已前途渺茫的福建船政铁甲舰计划,真正开始启动了。和今天的人们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脸谱化形象不太一样,慈禧,这个控制中国近代政坛达数十年之久的女主,在贪婪的一面性格之外,还具有一种近乎天生的对新事务的敏感性,她实际乃是洋务运动、近代海军建设早期在清Government中央高层最有力的支持者。甲午战争之后,被评价为祸国罪人的慈禧曾经和朝臣有过一次对话,针对摆在中国面前的严峻形式,指出“此仇何能一日忘记,但总须慢慢自强起来,断不是杀一人烧一屋就算报了仇的”。

  下午2时以后,“平远”、“广丙”二舰相互配合,向日本舰队旗舰,法式巡洋舰“松岛”发起攻击。“广丙”一度准备向“松岛”发射鱼雷,但因敌方火力过于凶猛,而被迫撤退。防护能力较强的“平远”则在管带李和指挥下,于弹雨中拼死冲向“松岛”,下午2时34分,双方距离逐渐接近至2200米,“松岛”舷侧的速射炮疯狂地向“平远”倾泄弹雨,“在无数发炮弹的轰击下,已使其舷侧出现洞穴,从舰内冒出浓烟,舰内也出现火焰”,而几乎与此同时,“平远”舰舰首260毫米主炮发射的一颗钢弹击中“松岛”,炮弹从“松岛”左舷中部下甲板的医疗室斜穿而入, 击穿1英寸厚的钢铁墙壁,穿过中央鱼雷发射室,击中“松岛”320毫米主炮塔下的机关,引起爆炸,顿时使得320火炮炮罩粉碎,火炮无法旋转。这颗炮弹在穿越中央鱼雷发射室时,“使舰内各室发生猛烈震动,硝烟弥漫,人近咫尺难以辨认,令人窒息”,4名日本鱼雷兵因此窒息死亡。

  下午3时10分,“平远”舰装备的4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小速射炮又接连命中“松岛”的中央鱼雷发射室和桅杆, “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多名日本鱼雷兵受重伤,鱼雷管发射电路被打断。根据战后统计,在整个黄海海战中,日本旗舰“松岛”共中弹13发,被击毙35人,在这战绩中“替补队员”“平远”占了很大比重。

  短短几分钟后,下午3时20分、3时30分,“松岛”的姊妹舰“严岛”又接连被“平远”命中,被击毙4人。而“松岛”等舰也发炮还击,“平远”前主炮被命中无法操作,且燃起大火,被迫于下午4时16分退出战斗,驶向大鹿岛附近的浅水区,灭火自救。开战前并未被列入一线阵容,且大受李鸿章歧视的“平远”舰,尽管进入战场的时间较晚,参战时间较短,但却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一方面体现了“平远”舰自身武备和防护的先进性,同时以管带李和为首的全舰将士之奋勇精神,也是其能取得如此战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黄海海战后,“平远”舰随舰队返回旅顺抢修。1895年,日军水陆夹击威海湾内的北洋海军,“平远”又参加了威海保卫战。不久,日军占领刘公岛,北洋海军覆没,“平远”与残存的北洋舰只一起屈辱地被编入日本舰队,列为一等炮舰,仍保留使用“平远”舰名。

  

  日本旗舰“松岛”被“平远”260mm主炮击中后的惨状
  舰尾可以清楚的看到用日文假名拼写的“平远”二字

  

  1895年2月,刘公岛陷落时日方拍摄到的“平远”


  被编入日本舰队后的“平远”舰1



  扬 威、超 勇

  扬 威、超 勇

  (Yang Wei、Chao Yung)

  --------------------------------------------------------------------------------

  巡洋舰( 碰快船) 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承造,后船体部分转包给米切尔(Mitchell)船厂建造。造价共计65万两银,在中国定购后日本也跟风向智利转购了一艘同级舰“筑紫”(Tsukushi)。“超勇”舰于1880年11月4日下水,“扬威”于1881年1月29日下水,两舰于1881年11月22日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完工时的“扬威”舰

  舰船资料:“扬威”、“超勇”为同级舰,舰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排水量1350吨、动力为2座往复式蒸汽主机,6座圆式燃煤锅炉(日本“筑紫”为4座),双轴推进,功率2600匹马力、航速15-16节、续航能力5000海里/8节,煤舱正常载煤250吨,最大载煤量300吨。舰身为木质外包钢板、甲板装甲0.27吋,炮塔装甲1吋,司令塔装甲0.5吋,舰艏水线下11英尺处装有撞角,全舰编制137-140人,管带为参将衔。

  

  “超勇”线图,
  主要武器: 阿姆斯特朗10吋主炮2门(每门炮重25吨,26倍口径)、阿姆斯特朗40磅副炮4门、阿姆斯特朗9磅炮2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37mm单管哈乞开斯炮4门、4管诺典费尔德炮2门、舰载杆雷艇1艘。

  

  超勇”舰(一说为“筑紫”舰)


  

  超勇”级军舰的舰体为金属结构,舰体材料主要采用的是3/4英寸厚的钢板,铆接在木质底板上,另外在水线下3.5英尺处有一段简化的装甲甲板,保护着机舱和弹药库等重要部位,但这层装甲甲板厚度仅为3/8英寸,只能给水兵们一些心理安慰而已,并无太多实际价值。除此外,“超勇”级再无附加装甲,属于无防护巡洋舰,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出于减轻军舰的吨位、提高航速,以及降低成本等考虑。为增加军舰的生存力,伦道尔在军舰舷侧和机舱上方设置了多个煤舱,寄希望依靠煤堆来提供一些防护。

  因为自身防护能力薄弱,而作战的主要手段又是极为冒险的撞击战术,“超勇”级军舰外形设计上别具特色。除双桅、单烟囱外,水线以上的舰体非常简洁、低矮,如此既使对方难以瞄准,逃避敌方火力的打击,同时又能尽量隐蔽自己,不被敌方发现,以发挥撞击战术突然性的特点,其设计思路非常类似今天的隐形军舰。但由之却造成了适航性差的恶果,该级军舰干舷极低,即使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高速航行,首尾主甲板也可能被海水淹没,恶劣海况下的情况可想而知。为此,“超勇”级军舰首尾的主甲板不作为水兵工作的主区域,没有敷设柚木甲板,通常布置在主甲板的吊锚杆被安排到了前后主炮塔顶上,这样起锚作业时,水兵的工作环境相对安全,然而吊锚杆位置过高,尽管按照赫德的要求安装了蒸汽起锚机,仍不可避免会影响起锚作业的时间。“超勇”级军舰指挥系统的布置较有特色,在主炮塔后部、烟囱后部两处各设有一座装甲司令塔,但装甲厚度仅有5/8英寸,烟囱后部的装甲司令塔顶部设有露天飞桥,两翼安装航行灯。此外,在后主炮附近还有一个备用的露天指挥台,安装有1具标准罗经。

  

  MK1型火炮

  沿袭蚊子船小船架大炮的设计思路,伦道尔给小小的“超勇”级军舰安排了2门大口径后膛火炮。这种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火炮,可能是MK1型,口径10英寸,身管26倍径,炮弹重400磅,每门炮备弹100发,初速560米/秒,正常情况下最大射击仰角10度,最大射击俯角3度,有效射程8000米,在极限射击仰角15度时,射程可达12000米,这型火炮的威力相当惊人,被认为是1881年代威力最大的火炮,3000米距离上使用实心弹可以射穿14英寸厚的钢板,这可能是伦道尔向金登干许诺这种军舰可以战胜铁甲舰的信心所在。由于这型火炮属于从地井炮发展而来的原始速射炮,因此射速较传统的架退式后膛炮为快,为2.5分钟1发。因为该型巡洋舰的吨位较小, 没有采用笨重的船面旋台式炮塔,而是将2门火炮分装在军舰首尾的露炮塔里,火炮采用水压动力转动,每门炮配备10名炮手。为给炮手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以免风浪的干扰和保持舰体外观连贯避免突兀以增加隐蔽性,在露炮塔外安装了一个固定不能转动的炮廓,炮廓钢板的厚度仅有3/8英寸,分别在火炮的正前方和两侧开有较大的炮门,主炮在正前方可以获得44度的射角, 在左右两侧分别获得70度的射角。由于“超勇”级军舰的干舷很低,高速航行时甲板容易上浪,未免海水灌入炮台内,炮门上均装有挡板,平时关闭,作战时向上掀放到炮台顶上。

  符合当时军舰的设计标准,“超勇”级军舰在主炮之外装备了大量中小口径火炮,用来填补舰上的火力真空。其中,4门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4.7英寸口径火炮,被安装在上层建筑内的4个拐角上,通过舱壁上的炮门向外射击,射界60度,这种火炮同样属于由地井炮发展而来的原始速射炮,身管长22倍口径,每门炮备弹200发,弹重40磅,火炮初速461米/秒,有效射程3000米。和主炮一样,为防止海水灌入,4.7英寸炮的炮门上也使用了挡板,作战时才向上打开。

  

  

  诺典费尔德式4管机关炮

  “超勇”级后主炮附近安装了2门诺典费尔德式4管机关炮,中国史料称为四门神机连珠炮。这种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火炮,是当时世界与哈乞开司、加特林齐名的优秀机关炮,原理是将多根枪管平行排列, 通过转动把手, 使各个枪管后的枪机依序击发,从而实现高速射击。火炮口径25毫米,炮身长965毫米,炮身重193公斤,炮架重117公斤,射速每分钟350发,射程2000米,274米距离上可击穿24毫米厚钢板。此外,舰上的小口径炮还有4门10管加特林机关炮,中国史料称格林炮。

  作为撞击巡洋舰,“超勇”级军舰必不可少的武器是撞角,据西文档案记载,撞角位于舰首水线下11英尺处。但在今天掌握的最早的一套“超勇”级军舰图纸上,却找不到一点有撞角的迹象,据推测是因为撞角的设置增大了舰首的兴波阻力,航速受到影响,所以被迫在舰首处加了一个修形舰艏,保持军舰在平时航行时的流线完好,在作战时再拆卸这个修形舰艏,露出锋利的撞角。

  最后,“超勇”级军舰还有一项特殊的武器——鱼雷兵器。正是这件时髦的家伙,一度让赫德、金登干、伦道尔伤透了脑筋,更一再引起李鸿章的不快乃至震怒。事情要从金登干最早推荐军舰的那封信说起,当时为了吸引客户,伦道尔承诺可以提供航速不低于16节的舰载鱼雷艇,一贯用词夸张的赫德、金登干便添油加醋汇报给了李鸿章。但后来在建造过程中发现, 1380吨的巡洋舰上,搭载的小艇长度最多不能超过15英尺,如果再大一些,巡洋舰上就会缺少足够的挂载空间和搭载所需的剩余浮力,“超勇”级巡洋舰的干舷本来就很低,配备的大炮又很重,而且起吊放下鱼雷艇的作业也很困难。所以,舰载鱼雷艇的大小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可在15英尺的小艇上又能够放得下多大的动力设备以保证16节的航速,更何况还要装上鱼雷发射管和至少1条鱼雷。由此,给“超勇”装舰载鱼雷艇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赫德在中国海军建设领域的好运似乎快用尽了,令他意外和难堪的是,后来了解到,李鸿章当初决策购买巡洋舰的一条重要原因,居然是因为看中了舰载的鱼雷艇,没想到这位北洋大臣竟是个鱼雷迷。尽管伦道尔用充足的理由告诉金登干为什么不能搭载鱼雷艇,金登干也原原本本转述和说服了赫德,但是赫德实在没有勇气向李鸿章启齿,去告诉这位主持中国海军建设的实力人物,他所一心期望得到的鱼雷艇是不可能的。后果实在难以设想,这位久居中国,深得中国文化精髓的英国人于是大玩太极推手,一脚将皮球踢回英国,不断向金登干施压,要金登干自己去和李鸿章解释。被逼无奈,金登干和伦道尔想出个有些儿戏的解决办法,提出用能发射杆雷的汽艇(杆雷艇)替代舰载鱼雷艇,耍起了文字游戏,反正都是雷嘛。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加上当时出现了俄国扬言要派舰队进攻渤海湾的险恶形势,为不影响2艘巡洋舰的交货,李鸿章只好强压怒火接受。之前因相信赫德的推荐而购买蚊子船已经备受同僚攻击,现在新巡洋舰上又出现这种事情,李鸿章对赫德彻底失去了信心,认识到赫德、金登干都不过是夸夸其谈的海军外行而已。赫德很快感受到了后果的严重性,做了多年的总海防司美梦被李鸿章一手击碎,此后中国购买新军舰也不再通过赫德了。李鸿章心里对赫德的恼火,最终通过他的得力幕僚薛福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赫德为人,阴鸷而专权,怙势而自尊,虽食厚禄,受高职,其意仍内西人而外中国……”,现在赫德哭都来不及了,谁让当初说话没边呢。鸦片战争时期,那种中国官僚任洋人欺凌的时代确实过去了。

  

  电发型杆雷

  经过如此一番波折,“超勇”级军舰上的舰载鱼雷艇于是缩水成了杆雷艇。在鱼雷诞生之前,各主要海军国家大都装备了水雷,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水雷曾大显神威,受到各国海军界的重视。但水雷毕竟是固定不动的,只能被动防守,无法主动攻敌。为解决这一矛盾,英国人想出了拖雷的办法,即用钢索把水雷拖曳在舰艇的后面,或呈30度角拖曳在两侧,攻击敌舰时,先向目标高速驶去,然后突然转弯把“辫子”一甩,使水雷撞上敌舰从而达到攻击效果。然而这种做法过于冒险,此后英国人在机动汽艇(即木舢板上加装小锅炉,中国称为火轮舢板。出于耐脏等目的,汽艇艇身大都油漆黑色,艇底因为包裹铜皮,一般油漆红色防锈漆)上进行改造,加装一根8、9米长的铁杆,首段携带水雷,平时铁杆收回在艇内,等接近敌舰时突然伸出碰撞敌舰引爆,这即是杆雷艇。“超勇”级军舰装备的杆雷艇回国后未见使用,估计更多时候是拆掉铁杆,直接用作交通艇。

  在世界军舰发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地位的“超勇”级撞击巡洋舰,建成当时是世界最新式的军舰,作为体现新技术、新思想的概念舰,本身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诸如适航性差、防护薄弱、“一遇风浪则炮难取准,偶受小炮即船已洞穿”,都是“超勇”级军舰不容回避的缺陷,但这级军舰开辟了舰船领域的一个新类别,而且对英国乃至世界巡洋舰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后期英国建造的智利Esmeralda号、日本“浪速”级、意大利Giovanni Bausan级巡洋舰上,都能找到阿姆斯特朗公司第一型出口巡洋舰——“超勇”级的影子。至于中国一些论著中,以“超勇”级军舰装甲单薄而认为该型舰质量低劣的评论,与批判水炮台型的蚊子船不能出大海作战一样,都是属于典型的缺乏十九世纪海军常识的局外之谈。而以当时舰龄已逾十载的“超勇”,在1894年黄海大战中的表现不佳为例,批评该型军舰质量不佳,更属没有时间观念的无稽之谈。


  广 甲

  广 甲

  (Kuang Chia)

  --------------------------------------------------------------------------------

  铁胁木壳巡洋舰(铁胁穹式快船) 福州(FooChow)船政局建造的第28艘舰船,造价22万两银,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1885年11月24日开工,1887年8月6日下水,1887年12月4日竣工。

  

  “广甲”舰

  舰船资料:铁胁木壳 ,舰长67.36米、宽10.06米、舰艏吃水3.77米、舰艉吃水4.67米、主匡面积37平方米、风帆面积933.24平方米、排水量1290吨、采用康邦卧式3汽缸蒸汽机1座,2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1600匹马力、航速14.2节、舱面有2支钢桅、1支木桅,可使用风帆动力。全舰编制180人,管带为都司衔。

  主要武器: 150mm克虏伯主炮3门、105mm克虏伯炮4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4门。

  

  “广甲”舰
  舰史:   福州船政代广东省造,1894年5月,清廷第二次校阅水师,广东水师记名总兵余雄飞带“广甲”、“广乙”、“广丙”三舰往北洋会操,因三舰在会操中表现出色加上当时朝鲜局势渐趋紧张,“广丙”管带程璧光上书李鸿章,请求留北洋备战。李鸿章采纳此议,“广乙”、“广丙”二舰因留北洋,“广甲”舰返回广东解送岁贡荔枝后,亦留北洋,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海战中该舰管带贪生怕死,指挥军舰临阵脱逃,9月17日夜半在大连湾三山岛搁浅弃船,后丁汝昌派“济远”将其击毁。

  军官:   

  “广甲”舰管带吴敬荣 安徽人,黄海海战中贪生怕死,指挥“广甲”舰尾随“济远”逃离战场,后该舰在大连湾外三山岛搁浅。此后被革职查办。


  广 乙、广 丙

  广 乙、广 丙

  (Kuang Yi、Kuang Ping)

  --------------------------------------------------------------------------------

  巡洋舰(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二舰皆福州(FooChow)船政局制造,每艘造价20万两银,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广乙”为福建船政局所造第30艘舰、“广丙”为第32艘舰。分别于1888年1月2日、1887年7月28日开工,1889年8月28日、1891年4月11日下水,1890年11月30日、1891年12月18日竣工。

  

  被日军掳去后编入日本舰队的“广丙”舰(其舰首的龙纹尚在)

  “广乙”舰

  舰船资料:二舰为同级舰,长71.63米、宽8.23米、吃水3.96米、主匡面积78.89平方米、风帆面积51.55平方米、排水量1000吨、动力为3座圆式锅炉、2座康邦省煤卧式2汽缸蒸汽,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6.5节、编制110人,管带为守备衔。

  

  “广丙”线图,
  主要武器:克虏伯120mm炮3门(甲午战争前更换为江南制造局造120mm速射炮)、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4门、37mm5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8寸鱼雷发射管4具。

  舰史:   “广乙”、“广丙”同属广东水师,1894年5月,清廷第二次校阅水师,广东水师记名总兵余雄飞带“广甲”、“广乙”、“广丙”三舰往北洋会操,演习时“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中靶亦在七成以上”。会操结束后,朝鲜局势渐趋紧张,程璧光上书李鸿章,请求留北洋备战。李鸿章采纳此议,“广乙”、“广丙”二舰因留北洋,后均调入北洋水师。“广乙”舰参加了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海战中被优势敌人围攻遭重创,自焚于十八岛。“广丙”舰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于1895年2月17日和被困威海卫的其他军舰向日军投降,“广丙”舰后被编入日本舰队,1895年12月21日在澎湖遇风暴沉没。

  

  在十八岛搁浅自焚后的“广乙”舰

  军官:

  “广乙”舰管带林国祥 指挥“广乙”舰参加了丰岛海战,海战中被日舰“浪速”击伤,被迫在十八岛搁浅毁舰。后接替被斩首的方伯谦担任“济远”舰管带。

  “广丙”舰管带程璧光 威海卫失守时受命代表北洋海军向日军接洽投降,民国时策动海军南下护法,被任命为南方护法Government海军总长,后被刺身亡。

  

  日军在焚毁后的“广乙”舰内检查

  .“广乙”舰


  广丙”舰线图

  蚊子船、炮舰

  镇 东、镇 西、镇 南

  镇 北、镇 中、镇 边

  (ChenTung、ChenHsi、ChenNan)

  (ChenPien、ChenChung、ChenHai)

  

  蚊子船(水炮台,英人称“Alpha Beta炮舰”) 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工厂承建,米切尔(Mitchell)船厂建造,“镇东、西、南、北”原为南洋水师定购,1879年11月30日各艇驶抵大沽口交货时,被李鸿章留用于北洋水师,而将北洋早年购买的4艘旧蚊子船拨给南洋。“镇中”、“镇边”原为北洋代山东水师定购,1881年8月22日驶抵大沽口时亦被编入北洋水师。

  

  “镇东”


  “镇边”

  舰船资料:木质船身,外包钢板,舰长36.58米、宽9.14米、吃水2.44米、排水量440吨、主机功率350匹马力(镇中、镇边为400匹马力)、航速10节、编制人(“镇中”、“镇东”镇北为55人),管带为都司衔。

  

  “镇东”舰线图,点击可看大图

  主要武器:阿姆斯特朗11吋前膛炮1门、12磅阿姆斯特朗后膛炮2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2门、4管神机炮2门。

  

  阿姆斯特朗11吋火炮,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制造,北洋水师的六艘“镇”字号蚊炮船装备了该炮。

  主要参数:

  口径:11吋(279.4mm)

  膛长:6480mm

  炮重:25吨

  弹重:240.4kg

  初速:500米/秒

  有效射程:7681米

  格林连珠炮

  

  格林炮/十门连珠格林炮(Gatling Gun)又译作加特林机关枪,由美国人Richard Jordan Gatling(1818-1903)在1862年发明,用手把摇动6-10个枪管围绕轴心转动,火力十分猛烈。(格林炮实际上应该称作格林枪,应为在英语中Gun是枪炮的统称,又因为此种武器威力强大所以在进入中国后被译作格林炮)。它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装备军队的机枪,美国军队在1866年将其正式列入制式装备。这种武器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当时世界各国军队的注意,在传入中国后于1881年由金陵机器局开始大规模仿造,各地兵工厂随后也进行了生产,中法战争中该炮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国陆军大规模装备了格林炮。水师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舰也安装了此炮。


  “镇北”舰线图,点击可看大图

  舰史:   该舰原为阿姆斯特朗厂为英国海军设计,主要用于近海防御,充当水炮台使用。对于西方舰船众多,各型舰只分工明确的大海军国家而言,该船在配合陆地炮台防守,进行近海防御具有一定价值。而全无海军基础的中国想以其作为海军主力舰,则完全不适用。但有论者借这种炮船不能出远海作战为由,而批评这种船质量低劣,则纯属对近代海军知识不了解的外行局外之谈。

  李鸿章因为蚊子船炮大、价廉而一再购买,其他各省也跟风大量购进。北洋海军成军后为节省经费,只留2艘镇字炮舰在海上执勤,其余各舰人员均并入“定、镇”铁甲舰。此型舰在甲午海战中未起任何作用,威海卫保卫战后全被日军掳去,李鸿章因购买此型舰而倍受朝野抨击。镇字军舰被日军掳去后,于1898年三月二十一日改为二等炮舰级。 1903年八月二十一日六舰一同除籍成为杂役船。 其中“镇东”舰1906年六月八日报废,1907年转售;“镇南”舰1908年五月十五日报废,于1913年转售;“镇西”舰於1908年五月二十三日专隶文部省;“镇北”舰1906年六月八日报废, 1909年转售。“镇中”与“镇边”两舰由于船龄较新,在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被日军派赴大沽口巡逻;两舰皆于1906年六月八日报废,“镇中”舰于1909年转售,“镇边”舰则于同年七月十六日改隶司法省。

  附:《迷途武士——北洋海军装备的蚊子船》

  军官:   

  “镇南”管带蓝建枢,福建闽侯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镇中”管带林文彬

  “镇北”管带吕文经

  “镇西”管带潘兆培

  “镇东”管带陈镇培

  “镇边”管带黄鸣球,福建闽侯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留英学生。

  

  Staunch号蚊子船

  当中国福建闽江之畔还在大兴土木建造船政局船厂的时候,1867年12月4日,地球另一面的英国泰恩河上出现了一艘模样奇特的小军舰,在当时,可能连它的设计者乔治·伦道尔自己都没有能想到,这艘小小的军舰竟然会成为他一生事业重要的奠基石。Staunch号,中国译为“师丹”炮船,是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排水量仅有200吨的小型炮艇,艇长22.86米,宽7.62米,吃水1.98米,装备2台蒸汽机、2座锅炉,功率134匹马力,航速7.5节。和进入蒸汽时代以来,那种比巡洋舰小,航速迟缓,采用船旁列炮布置法布置火炮,“以供杂役”的旧式炮船完全不同,这艘小炮船具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征,首先它抛弃了传统的船旁列炮布置法,而是在船头露天安装了一门9英寸口径的前膛巨炮,这门巨炮的炮身安装一套带有4个支柱的地井式炮架上,整个系统异常复杂,平时火炮低座在船体里,以防重心过高,保持军舰的稳性,战斗时则通过液压系统,在4-6分钟内将火炮举升到甲板上,每发射一发之后,火炮在自身巨大的后坐力推动下,再缓缓降到甲板下,进行下一次射击的装填工作,但火炮发射前必须下锚,否则谁也无法预料巨大的后坐力会对这艘小船产生怎样的影响。

  除去独特的船头大炮布置方法,这种小型军舰的外形也颇具特色。军舰舰艏有一段锚甲板,采用的是类似鱼雷艇那种破浪效果较好的龟甲样式,上面安装有吊锚杆等设备。锚甲板向后的主甲板部分,四面都围有用于保护舰员的围壁,在船首安装有火炮的甲板周围则装有更高的可折倒的围壁,用来防止军舰在高速航行时上浪。军舰的主炮炮管通过这道围壁前方一个很小的炮门开口向外伸出,因为炮门横向空隙很小,主炮几乎不能左右旋回,必须采用“整船瞄准”法,即通过军舰的自身转动,来实现调整火炮的横向瞄准、射击。为此,伦道尔将这艘小军舰的操作系统设计得极为灵便,转舵速度较一般军舰为高,2分45秒内可以旋转一圈。在接近主甲板中部的位置上,矗立着高高的烟囱,让当时的造船界为之惊讶的是,这艘小船竟然连一根桅杆都没有,而且在这艘船上除了舰长室外,甚至没有为舰员留出任何居住空间。浅眼来看,这些设计,不光是无法远距离航行,甚至连如何悬挂航海信号旗帜都成了问题。其实伦道尔赋予这种军舰独特的设计思路就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即,这种短宽的小型军舰根本就不是用来出海作战的!

  19世纪中期左右的世界,大口径火炮是最具威势的兵器。在海洋上,它的搭载平台就是大型铁甲舰,而陆地上,则是坚固的炮台工事。但结果,铁甲舰和炮台发展成了一对相生相克的冤家,相对于铁甲舰,炮台上黑洞洞的巨炮阴森可怖,而炮台由于是固定的建筑,万一铁甲舰不进入自己的防守范围,而是另僻蹊径,暗渡陈仓,炮台就成为虚设。为解决这一对矛盾,当时各国的陆海军界都绞尽脑汁,结果往往落入无限增大火炮口径、威力的俗套。而由伦道尔的Staunch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武器——“水炮台”,即水上的炮台,外形看上去是艘船,实则并不作为军舰来使用,搭载巨炮的小船只不过是大炮的安装平台而已。水炮台和同样装备大口径火炮的铁甲舰相比,造价上可谓天壤之别,但装载的火炮所具有的威力却并无太大不同,属于低成本、极具性价比的火炮搭载平台,虽然不能到大海上与铁甲舰争雄,但是它搭载的火炮同样可以给铁甲舰以巨大的威慑,近海防御时占有优势。而相对于耗费大量土木人工,经年累月构筑起来的陆地炮台,水炮台在价格低廉的优势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即这种炮台是可以移动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量布置到需要加强的濒海地域,“驻扼口隘其力能拒甲舰”,短时间内即能构成一个海上的炮台群。

  这种名为炮船GUNBOAT,实则是炮台的军舰,在当时中国被翻译为“根驳”船、“根婆子”,又根据其特征称为“蚊子船”,意指这种军舰虽然体格小巧,但是万一被叮上一口,也不是好受的事。在西方则根据设计师的名字称之为伦道尔式炮艇。它一经诞生后,很快引起轰动,被认为是用于要港防御的最新利器,英国皇家海军前后共购进了39艘,其他一些海军国家也都大感兴趣,纷纷解囊采购。阿姆斯特朗公司的舰船设计师伦道尔由此名扬四海。

  1874年发给金登干的电报中,赫德所询问的“快艇”正是这种伦道尔式炮艇。赫德深知当时中国的财政情况捉襟见肘,于其推销短时间内中国根本没能力购买的大型铁甲舰,不如推销这种价格低廉,而且据称能打败铁甲舰的小型炮艇——蚊子船。值得今天重新审视的是,尽管赫德、金登干为推销军舰不遗余力,大肆宣传,但应当注意到,赫德对蚊子船的用途还是相当明白的,称这种船是在浅水区对付铁甲舰的利器。对这一点,李鸿章也予以认同,认为“有此巨炮小船,守口最为得力,较陆地炮台更为灵活”。至于后来金登干等夸夸其谈,越说越奇,称这种军舰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作战,则纯属其一贯说话夸张的浮夸作风,实际李鸿章、赫德等从最开始就已经非常明了,这型军舰就是一种水炮台。而后来很多对近代舰船知识一无所知的言官文人,以致很多历史研究者,都以李鸿章买回来的蚊子船并不能出海作战为由,认为这种船是西方生产的劣质货,是用来诈骗中国的。实在是属于对海军知识一窍不通,不辨菽麦的可笑言论。实际情况是,针对所谓蚊子船可以出海作战的荒谬说法,李鸿章实际非常清楚,私下早已派人在丹麦、美国等国探访大型铁甲舰的出售信息。

  1875年春天,经过向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咨询、报价,赫德向总理衙门提出了舰型方案,对这种新潮事务拿捏不稳的恭亲王则击鼓传花,将具体洽谈、购办的责任转交给北洋大臣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时代,就开始和西方人打交道,并在自己的军队中大量采用西式武器的李鸿章,是当时中国官场中少有的善于处理外交事务的高层官僚,而且又身处担负京畿防务的直隶总督一职,选择他来办理新潮的海军,在恭亲王看来是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作为这一决策的继续,不久之后一道圣旨降到了李鸿章面前“著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所有分洋分任练军设局及招致海岛华人诸议,统归该大臣等择要筹办”,从此李鸿章成了中国海防在北方的重要建设者。

  得到恭亲王授意,赫德专程奔赴直隶总督驻地天津,咨商推介蚊子船。最后摆在李鸿章面前的,分别是装备80吨、38吨、26.5吨前膛火炮的三种方案。精明老道的李鸿章立刻四处咨询关于这些军舰的各种情况,并私下通过法国公使以及江海关直接获取国外市场行情,以做参照对比。在咨询的过程中,李鸿章突然发现一个问题,“查西人论炮不计身重先问口径若干寸”,即按照海军专业用语,谈论火炮的类别一般都是说火炮口径而没有拿火炮的重量作为标志的,李鸿章似乎是觉察到了一点什么,让海军外行赫德、金登干顿时显得狼狈不堪,急忙补充了相关参数。当时提出的备选方案分别有:排水量1300吨,装备16寸火炮;排水量440吨,装备12.5寸火炮;排水量320吨,装备11寸火炮;排水量260吨,装备9寸火炮。

  经过一番权衡,李鸿章致函恭亲王,首先表示对恭亲王创办西式海军决心的感佩。随后,从造价、可信度等角度出发,将备选的几家外国洋行企业全部予以否决,支持恭亲王通过赫德购买军舰的想法,认为“总税司经办当较洋行可靠”。随后,与赫德进行仔细会商,经过反复讨论,认为备选方案中排水量260吨、装备9寸火炮的舰型,火炮威力和船只吨位都过小,意义不大;而排水量1300吨,装备16寸巨炮的舰型,则担心吃水过深,且火炮口径太大,“为泰西向未有之巨炮”,担心这种从来没有使用前例的火炮不够可靠,不甘心为试验这种火炮买单,于是将这两种方案予以舍却。决定订购装备12.5寸火炮和11寸火炮的蚊子船各1艘,旋又因各定1艘过于单薄,遂改为各定购2艘,同时约定,在得到西方16寸巨炮使用可靠消息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再订购1艘装备16寸火炮的蚊子船。

  为防止阿思本舰队事件重演,1875年4月,李鸿章与赫德仔细订立了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购买4艘军舰的章程,除了用大量文字就军舰的型号、质量、验收条款进行详细规定外,章程中载明,将来帮助驾驶军舰到中国的英国水手,在交接完毕后必须立刻离开中国。根据章程,装备11寸火炮的蚊子船造价23000英镑,装备12寸火炮的蚊子船造价33400英镑,分别合中国银76659两和111322两,外加运费65940两,总计预算45万两白银。按照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惯例,合同签订后先付1/3,军舰造成一半后再付1/3,全成后付剩余部分。由恭亲王奏请,清Government决定购买这4艘军舰,购舰经费从江汉、九江、江海、浙海、粤海5口的海关关税内提取。

  1875年6月22日,赫德致电金登干,通知他中国购买4艘蚊子船的经费已经汇至专门的帐户,相关的委托授权文书将于7月30日寄至英国,近代中国第二轮外购军舰活动正式开始。

  



  鱼雷艇

  左 一、左 二、左 三

  右 一、右 二、右 三

  --------------------------------------------------------------------------------

  鱼雷艇 “左一”艇由英国百济(Yarrow)公司制造,1887年建成,造价185998两银,1887年8月由“致远”、“靖远”二舰拖带一起回国,“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艇由德国伏尔锵(Vulkan)厂提供材料,在中国组装,于1887年建成。

  

  “左一”艇

  舰船资料: “左一”艇为大型鱼雷艇,可出远海作战,长39.01米(128呎)、宽3.81米(12.5呎)、吃水1.9米(6.25呎)、排水量108吨、动力为一座燃煤锅炉单轴推进,功率1,000匹马力、航速24节、编制29人。“左二、三”、“右一、二、三”长33.52米、宽3.5米(11.5呎)、吃水1.06米(3.5呎)、排水量74吨、航速18节、编制28人,管带为守备衔。

  

  左一墨线图,点击可看大图

  主要武器: “左一”装备11mm10管格林炮4门、14寸鱼雷发射管3具,其余各艇装备37mm5管哈乞开斯2门、14吋鱼雷发射管2具。

  

  “右一”艇

  舰史:   6艇中“左一”艇参加了黄海大战,救起了大批落水的北洋官兵,在威海卫保卫战后期,陆上要塞相继失守,北洋各舰坐困于港内,提督丁汝昌为和日军作最后一搏,命令“左一”艇管带王平率全部鱼雷艇偷袭日本舰队,不想王平贪生怕死,竟假传命令,率鱼雷艇及辅助舰艇13艘由威海卫北口逃离,途中遭遇日本舰队,“左一”艇在被日舰击中,后在烟台以西芝罘岛附近海面沉没;“左二”艇逃至烟台附近海面搁浅,后自毁;“左三”艇在威海西海岸搁浅,被日舰“筑紫”拖至阴山口,遭遇风浪而沉;“右一”艇在威海西海岸搁浅,被日舰“赤城”拖出后编入日本海军,改名为“第二十六号”;“右二”艇在龙门港搁浅,后被日艇拖出,在阴山口遭遇风浪沉没;“右三”艇在龙门港搁浅后,被日舰“摩耶”拖出,编为“第二十七号”。

  军官:   

  “左一”管带王平,天津人,在威海卫保卫战中贪生怕死,策划鱼雷艇队集体脱逃。

  “左一”大副吴怀仁,天津水师学堂毕业,海战中阵亡。

  “左二”管带李仕元,留德学生。

  “左二”大副倪居卿,天津水师学堂毕业,海战中阵亡。

  “左二”管轮李绰椿,海战中阵亡。

  “左三”管轮霍家桢,海战中阵亡。

  “右一”管带徐永泰,留德学生。

  “右二”管带刘芳圃,留德学生。

  “右三”管带曹保赏

  “右三”教习黎照德,洋员。

  “右三”教习戴法胜,洋员。

  

  

  福 龙

  (Fu Lung)

  --------------------------------------------------------------------------------

  鱼雷艇 德国希肖船厂(Schichau,Elbing)制造,为出海大艇,造价5万7千两银,1886年建成。

  “福龙”艇

  舰船资料:长42.75米、宽5米、吃水2.3米、排水量115吨(另说128吨)、动力为一座燃煤锅炉,单轴推进,功率1597匹马力、航速24.2节、编制20人。

  

  被日军掳去后的“福龙”艇

  主要武器:37mm格林炮2门、14吋鱼雷发射管3具(艇艏左右各1具,艇艉甲板1具)。

  

  福龙艇线图,点击可看大图

  舰史:   该艇原属福建水师,后调入北洋舰队,参加了黄海大战,海战中该艇在40米处对日舰“西京丸”连发3枚鱼雷都未命中,于1895年2月7日尾随“左一”艇逃离威海卫,逃脱失败后被日军俘虏。后于2月27日被编入日本舰队,仍称“福龙”,本艇曾参加明治33年的神户海上观舰式大及1905年的日俄战争,为第五艇队指挥艇,于1908年4月1日除籍。

  军官:

  “福龙”管带蔡廷干北洋水师都司,留美幼童,大沽水雷学堂毕业。

  

  定 远、镇 远

  (Ting Yuen,Chen Yuen)

  --------------------------------------------------------------------------------

  铁甲舰(steel battleships) 每艘造价620万马克,由德国坦特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现名什切青Szczecin)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1881年开工,同年12月28日“定远”舰下水,次年11月28日“镇远”舰下水;1885年二舰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等待回国的“定远”舰

  舰船资料: “定远”、“镇远”属同级舰,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铁甲舰在当时海军中的地位相当今天的航空母舰,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二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144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动力为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6200匹马力,航速14.5节(“镇远”为7200匹马力,航速15.4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配有照度为8千支烛光与2万支烛光的探照灯各一具,由3台发电机(“镇远”为2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装甲总重为1461吨、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55.6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4.8mm)、主炮露炮台装甲厚304mm,炮罩厚15mm,司令塔装甲厚203mm,煤柜载煤量7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编制329-363人,管带为总兵衔

  此外两舰各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一说3艘),分名为“定一”“定二”、“镇一”“镇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mm哈乞开斯机关炮、2具14吋鱼雷发射管(艇艏左右各一),4艇在威海卫保卫战后期都随同“左一”逃跑,“定一”在威海西海岸搁浅,被日艇拖出后,在阴山附近海面被风浪击沉;“定二”、“镇一”逃至烟台附近搁浅,后自毁;“镇二”被击中在刘公岛铁码头附近沉没,后被日军捞起编入日本舰队,改名为“第二十八号”。

  干一、干二

  --------------------------------------------------------------------------------

  杆雷艇   德国伏尔铿厂造,艇体分解后运至中国,于1882年在大沽船坞组装完毕,当时监督为洋员葛兰德、安得森。

  舰船资料:艇长26.82米、宽3.05米、吃水1.02米,排水量28吨,航速18.2节,最大航速19节。

  主要武器:1具鱼雷发射管,4个杆雷。
发表于 2008-9-22 18: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好详细的资料,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4-9-29 14:31 , Processed in 0.099211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