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62|回复: 2

[转帖]触摸契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6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从赤峰到林东坐大巴需要4个小时。12月份来到这里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沿途单调的冬日风景和漫长的旅程不说,单是零下十几度的野外温度,也足以让久居都市的人望而生畏。但既然又来到赤峰,我就不能再错过时隔两年的期待,错过对于一个民族灵魂的拜会。林东镇是巴林左旗的旗府,位于赤峰的东北,是个不起眼的地方。然而让时间倒转一千年,这里曾是一个帝国的中心,而在这个帝国最辉煌的时侯,连强大的中原王朝都不得不向它缴纳不菲岁币以够买和平,连万乘之尊的中原帝王不得不屈尊称藩邦的太后为叔母,以示国家间的兄弟情谊,这个帝国便是契丹辽国。而这里就是契丹辽国的都城——上京临潢府。到达林东已是中午,车站口停有许多等活的出租车,这个季节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游客,所以我的行踪得到了大家份外的关注。我首先要去的地方是辽祖州奉陵邑和太祖陵,对于这个选择,司机们多不以为然,他们善意的提醒我,那不过是个坟,没啥好看的,路还远又不好走,为啥不去看召庙(真寂寺)?但正如到东盛怎能不膜拜成陵,到银川怎能不看望李元昊的西夏王陵一样,到了林东又怎能与契丹人的灵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擦肩而过呢?由于经费的原因,最后选择了一辆三蹦子去祖陵。司机名叫王振华,一个四十来岁,脸庞黝黑,总是乐呵呵,确很有心计的中年汉子。去祖陵的路上,了解到他是一个下岗工人,花一万元买了这辆车来跑出租,可是在当地这样的车太多,路上的活也不好干。“你看,这天气(冷),这么点儿钱没人愿意去,路又真的不好走......可是活少,不干不成?......其实召庙真的不错,不去可惜了。”他的苦衷我理解,可是地主家的余粮也不多,我又怎能不砍价就上车,做个出类拔萃的冤大头呢?呵呵,至于召庙吗,如果时间来得及,还是想去的,终归是大老远来一趟,不易呀。从林东镇到祖陵有五十余里,其中有一半是303国道,还算好走;另一半是祖州路,确切的说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那种走的人多了,便成为路的路。路上满是深深浅浅车辙印,车子顺着印迹摇摇晃晃地走,坐起来确是辛苦。祖州路的尽头便是祖山,辽时在祖山上建有祖州,而辽祖陵便在祖山后面的山坳里。辽代实行的奉陵制度,即设置守卫和奉祀帝后陵寝的奉陵邑,那是一种辽代所特有的城郭。天显二年,辽太祖下葬,便设置了祖州天城节度使,并建祖州以负责保卫和奉祀太祖陵。而在辽代社会里,皇帝凡有国家大事,如征战、册位、记勋、处罚,均要来此先告宗庙,再拜祖陵,而后决策。如此一来,这个小小的城郭在辽代便成为了第二政治中心,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山是一个林场,由于时节的原因,守护的人都撤了,没人来向我们收门票或管理费,但同时也不再有人能告诉我们,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去的地方在哪里?没办法我们只好沿着路硬着头皮往上开,好在不远处便有一个开阔的停车场。停车场正对一条上山的石板小道,小道口的两侧分别立着两个石碑,其中一个上面写着《辽祖陵和奉陵邑》,呵,总算到了。所谓的辽祖州奉陵邑,早在辽天祚帝天庆9年(公元1120年),被女真人攻陷后,就被捣毁了。如今的遗址中,已经很难再寻到地面建筑的遗迹。考古学家们也只能通过分辨建筑的台基,来复原历史。沿着石板路上行,满眼是丛生的杂草和茂密的灌木,如果不是有备而来,哪能想道,这里曾建有宫殿、府衙和馆驿,是一个布局严谨,规模壮观的城池?是什么力量使得一个历经两百年的城池竟被历史磨灭的如此一干二净?拐过一道弯,看到一处突起的小丘,也就两米来高,中间夹杂着碎瓦片,这应该是一段辽代夯土的城墙,由于历经近千年风雨的剥蚀,城墙也只有7、8米的厚度了,但犹如一个忠诚的奴仆,它依然坚贞地护守着这片废墟,如今或许也只有从它身上能透视出往日的盛景了。石板路的尽头是一个由花岗岩石板构建而成的平顶石屋,当地人叫它石房子,它或许已经成为了辽祖州奉陵邑的代表,离此不远山脚下的小村子就叫石房子村。石房子处在半山腰,面南背北,三米来高,面积三十多平米(6*5),由七块巨型石板组成,石板间有铁锔相连。前面正中,中空为门。室内四壁空空,只是在靠北墙的地方卧有一个石板,资料上称其为石床。石房子就象是积木简单搭建出来的,简洁古朴,充满童趣,或许它便是在草原上游荡数百年,而后终于感到疲惫停下脚步的民族,最初对于家的憧憬吧?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有说是祭祀之所,有说是关押高级犯人的牢房,历史学家们众说纷纭。而我认为石房子真正神奇的地方,在于整个祖州奉陵邑已经片瓦无存,而它竟能完整的独存于世。是什么力量使得它逃过了女真人的铁骑?逃过了近千年的风霜雪雨?不敢想,只能惊叹造化的神奇,让人能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绕着石房子转了数圈,不再有上山的路,那么祖陵在哪里?西北数里外,有两峭壁峥嵘相对,形成山门,莫非那里便是《辽史》所记载的通往祖陵的“黑龙门”?二、离开石房子,沿原路返回到停车场。大概是纬度高的原因,刚三点,太阳就已经有要落山的意思了,山谷里很是昏暗。司机老王说路不熟,所以四处找人打听去了。但这个季节,这个时间在这个地方,找个当地人竟也很难。我没有戴手套,手指头冻得象胡萝卜,这不是个好兆头。在老王忙着去打听的当,我的目光始终不能离开那两个相对而立的断崖,我仿佛感受到了冥冥中的召唤,我知道我的目的地就在那里。老王出去很长时间才回来,他告诉我祖陵离这里还很远,路陡......不能走。我指着断崖说,“那就是黑龙门,走吧。”看我如此坚决,他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说老实话,路确实难走,爬坡三蹦子的动力还是差一些,为了减轻它的负荷,我基本上都是在底下走。就这样,老王还是敌不过爱车的哭诉,停了下来,不好意思的说,“你去吧,我在这等你”。我能够体谅他的心情,所以只是默默地说了一句,“一定等我”,就上路了。那次旅行的感受真是让人难忘。冬日...午后...一个人...一座山。太阳已经要落到山头,而脚下的路却总也走不完,渐渐得已经气喘吁吁了。一个人面对一座山,是需要有勇气的。不知道前方到哪里?不知道前方是否有吃人的猛兽和劫道的强人?不知道老王能否忠实地等着我回来?不知道是否太过冒险而我又能得到什么?路上的艰辛、家人的想念、生命的价值、前途的期待,一切象蒙太奇的电影浮现在眼前,或许这就是牵挂的味道。但既然来到这里,我知道,为了自己,已不再有回头的路,而这或许就是人在旅途的滋味吧。当快到“黑龙门”的时候,看到了路边立的一个石碑——辽太祖陵遗址,嚯,没有走错,悬着的心总算下来一半。一条尽是碎石的路,从高耸的山崖间穿过,那便是“黑龙门”。而站在崖下,看青黑色的,陡峭的石岩,更显狰狞面目,仿佛有千万精甲之士隐没于山间,只待一声号令,便发出雷霆万钧的呐喊。“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三、耶律阿保机,公元872年诞生于契丹迭剌部,那时的契丹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而迭剌部是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一个。史载阿保机,“雄健勇武,有胆略”,深得部落敬畏,被迭剌部选为酋长。而后他北征室韦,东征女真,南讨奚,并与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结盟,为契丹人争取到了广大的生存空间。公元907年,由于战功卓著,八部推举阿保机替代遥辇氏痕德堇成为可汗。此后的数年间,耶律阿保机严厉地镇压了数起叛乱,在联盟中取得了牢固的统治地位。公元915年,他利用盐池之会,起伏兵尽杀七部首领,用血腥扫清了契丹民族的建国之路。第二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废除选汗,仿汉人王朝的体制建国,国号契丹,建元神册,自称大圣大明天皇帝,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世袭皇权。进了黑龙门,便是“黎谷”,那是一个峭壁环绕,峰峦叠嶂的袋状山谷。四周树木茂密,如果夏秋来此一定很有宜人的景致,据说此处是太祖生前秋猎之所,更被认为是龙兴之地。不过现在是数九寒冬,且已近夕阳西下,忽有阵风从林间飒飒而过,让人难寻英雄之慨,更多体会到的是肃杀之气。黎谷中有液泉,只是这个季节河水已经干涸,山谷中尽是光裸浑圆的鹅卵石,而我也只能通过想象力来体会秋林的浸染和泉水的叮当意趣了。沿小路前行二里左右,便到了一处开阔的平地,我想这里应该是一处宫殿遗址,但现在它已经成了停车场。没有路标,好在只有一条上山小道,那是一条标准的羊肠小道,是一条在矮树、灌木、枯枝和班驳积雪间穿行的小道,据说此山中蛇很多,好在这个季节来此,唯一不用担心的就是它。契丹建国的时候,中原正处在内乱纷扰的五代十国时期。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胆起用汉人韩延徽、韩知古等为谋士。对内创建南北两府制度,制造契丹大字,营建皇都,制定法典。对外发动战争机器,拓展生存空间,并牢牢地控制住了漠北、东北和渤海,缔造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而这个帝国注定要使得中国历史的轨迹发生改变。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东征平定渤海国后,病逝于扶余城。太祖去世后,太后述律平总摄军国大事。辽祖陵也是在述律后的主持下营建的,历时虽只有一年的时间,但规模却很是壮观。太祖下葬时,述律后声言要殉葬太祖,被百官劝阻,她便自断右腕置于祖陵,很是悲壮。但她终是一个吕后式的人物,《契丹国志》记载了一段她与太祖旧臣们对话。后问:“汝思先帝乎?”答曰:“受先帝恩,岂得不思。”后曰:“果思之,宜往见之。”如此,杀先帝旧臣以百数,用血腥铲除异己,只为服立自己的次子耶律德光。转过一道弯,又出现了一条上坡的小道,只是这道更陡,刚要走过去,不经意间发现这依山的坡很象一个巨大的土丘,土丘的上部竟也夹杂着一层碎瓦,和辽中京遗址上的城墙中夹杂的瓦片层很相似,莫非这里就是太祖陵的宝顶?没有找到指示性的标牌,便又向山里寻了一寻,由于时间太晚了,没有走出多远,便折了回来。耶律阿保机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原的唐末,唐代帝王有依山建陵的传统,辽代早期或许学习并继承了这一传统。据说太祖陵便背倚天梯山,祖陵的明殿(地宫)或许就在这天梯山下。史料记载太祖陵有穹庐式的明殿富丽堂皇,墓道宽阔深入,道旁立着石人、石羊和麒麟。陵前建有太祖天皇帝庙,其后太宗年间又加盖天膳堂,并立太祖圣功碑。但公元1120年,女真人攻破上京,灭辽,契丹辽国兴盛之地也不能保它自身的平安。经历了女真人毁灭性的浩劫,这里便尽成废墟。天真得很晚了,山谷中越发的静寂,静寂得哪怕踩折一段枯枝都会在山谷中发出回响。暮色拉长了林木的影子,山坡下低洼的地方慢慢弥漫起淡淡的薄雾。虽然天气很冷,但还是有小动物在活动,踩在枯枝败叶上,忽远忽近地发出细碎的响声,为这万籁俱寂的世界,增添了一丝灵动。向着祖陵的方向,默立良久,而后深鞠一躬,以向这个在历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和他所创造的那段远去的历史表示深深的敬意。回去的路上,我象逃难一般地一路小跑,离黑龙门山口还有二、三百米的地方,模糊地看到一个人影在往这边走。当我确认他是司机老王时候,我感到我的眼眶都湿润了,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呼喊着向他跑去......四、还没有走出祖州路天就已经彻底的黑了。明天还有半天的时间,我约定老王,带我去看南塔和上京遗址。第二天一大早,老王准时来到宾馆,并告诉我昨夜下雪了。来到南塔时,天刚破晓,紫色的霞光,将茫茫的雪原映照得鲜红。踩着厚厚的积雪,听脚下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响,心也寻到了难得的童趣。南塔位于林东镇西南十五里的龙山上,它是一座空心砖塔,有二十五米高,八角七檐,巍峨俊秀。塔座上装点着大小佛龛,但保存下来的浮雕佛像却不甚了了,确实经过近千年风雨的洗礼,这个塔能相对完好的保存下来就已经很是幸运了。老王告诉我,前几年国家对这个塔进行了修缮,还在檐角装上了风铃。塔下有铁栏杆围护,然而塔基上仍然布满了油漆刀刻的“到此一游”之类的豪言壮语,令人痛心。站在南塔下,可以俯瞰林东镇,老王对我说,辽故都就在镇子南边的那片旷野上。离开南塔,向东北方向行驶,跨过宽阔的沙里河,便能看见连绵起伏的城墙,我们进入了辽上京遗址。公元918年,契丹国初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号令契丹各部,在西拉沐伦河以北,筑城为都。初名皇都,后改为上京,设临潢府。辽上京分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城,南城为汉城。由于沙里河改道北移,南城遗址大部分已被冲刷殆尽。其实就是皇城内也不再保存有地面建筑,大部分遗迹只是建筑台基和城墙。如今被积雪覆盖着,更象是一个个起伏的土丘。老王说带我去看石人,走近了才发现只是一个普通的石头柱子,老王说记错了,石头人还在更远的地方。我说算了,不去了,我不是考古学家,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来到这里也只是为亲手触摸历史,谈不上研究,最多只能算是缅怀,缅怀我们曾经拥有的历史,缅怀在历史上曾经活生生的人物。往北的一个土台上立着一个黑紫色的石碑,那是巴林左旗人民委员会1964年刻制的,上书“大内城遗址”,这里便应该是皇城遗址的中心了。而西面有一处更高的台址,据说,那里便是耶律阿保机的寝宫日月宫了。离开上京遗址又去了北塔,北塔在林东镇的一片居民区中,造型与南塔相似,也是密檐砖塔,虽高度不及其一半,檐数也只有四层,但仍保持了辽塔俊秀简洁的风格,依然能传递历史的空灵。该是离开的时间了,但从北塔去长途客运站的路上,我还是要求老王绕道去了契丹博物馆。没有别的,只是想和博物馆外,位于高高花岗岩石台之上,盘马驰弓,英姿飒爽的契丹民族之魂——耶律阿保机的铜像合个影。
ALEXANDER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2-6 14: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5-2-21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晕。文盲路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2-24 00:31 , Processed in 0.094296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