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磁器口适合漫无目的闲逛,但有一个地方却适合静坐,冥想,那就是宝轮寺。
宝轮寺和别的寺庙一样,有自己传说中的前世今生,甚至有几个时期不同的名字,但有一点去与众不同。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不隐蔽,甚至就明摆在大雄宝殿房顶上,却鲜有人发现。据说,只有净心的人才能发现这个明摆着的“秘密”。而这个“秘密”的由来,又和另一段谜一般的历史公案有关……
朱家叔侄“抢椅子”的游戏
公元1402年,农历六月十三,南京。
早已破城而入的燕王“靖难”军队,攻破了明王朝皇宫宫门。瘫坐龙椅上的建文帝朱允炆险些尿了裤子,他不知该如何面对一点商量余地不给的四叔朱棣。
在爷爷朱元璋决定传位给自己的时候,朱允炆就预见过这样的结局,尽管还不能确定把自己从龙椅上撬下来的是哪一位叔叔或哪一位兄弟。他战战兢兢坐上了那把滚烫的龙椅,施行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诸如减免租赋,赈济灾民,以及实行“全民社保”;但也做了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削藩。远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看到周、齐、湘、代、岷等5位藩王先后落马,再也坐不住了。只让朱允炆在皇位上呆了三四年,朱棣就大兵压境,直捣皇宫。
朱棣也没想过如何直面这位皇帝侄子。当晚,宫中大火。想无可想,无处可逃的朱允炆决定一头扎进火海一死了之。他根本无法想象落在四叔手里的悲惨结局。
正史就此打住,建文帝能确知的生命终止于1402年这个荒乱的夜晚。然而,野史从来有让悲剧更悲、喜剧更喜的作用。于是,传说本已大乱的明宫中,还没来得及溜走和不愿溜走的忠臣死党拽住了寻死觅活的朱允炆,而终于冷静下来的落魄皇帝想起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锦囊。有人说是他爷爷朱元璋留给他的,也有人说是刘伯温退休前留给他的。不管是哪位老人,留下这个锦囊都为他保命时用。
朱元璋版的锦囊里有3套袈裟、3张度牒(和尚的身份证),以及剃刀、僧鞋等物。3张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与应文,分别指近臣杨应能、叶希贤与朱允炆本人。锦囊最下边还有一封信,是老爷爷为大孙子留下的逃生地图:“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
刘伯温版的锦囊则装有一方白缎,上面写着一首打油诗:御花园中家具房,打开木柜换袈裟。柜下有个灯草洞,火烧灯草走四方。(笔者按:看这文笔当不可能是刘基所为,倒更像朱麻子御诗)
不管锦囊是谁留下的,朱允炆们只能依计行事,侨妆改扮,从暗道(其实是皇宫下水道)偷偷溜了出去,开始了谜一样的流亡生涯。
两个和尚主演的《亡命天涯》
相信朱允炆没死的人,除了向来同情弱者的传说编造者,还有迅速成为永乐皇帝的朱棣。他一面诏告天下前任皇帝朱允炆已死于六月十三日宫中那场大火,一面派出大内密探以寻找神仙张三丰为由查找侄儿的下落。
朱棣的执著,无疑为传说中不死的朱允炆流亡造成了莫大的麻烦。据说,和尚应文与伴他流亡的和尚应能、应贤曾带领随从一度云游江浙、两湖等地,后因风声太紧,不得不从鱼米之乡辗转入滇,进而来到山高皇帝远的重庆。《明史纪事末》后来记载:“其经由之地,则乐神乐观启行,由松陵而入滇南,西游重庆。”
一路颠沛流离之后,和尚应能与其他随从也在追杀中失散,抵达重庆时只剩下应文与应贤相依为命。和尚应贤曾是建文帝的监察御史,算得上朱允炆的“贴心豆瓣”,据说另有法号名“雪庵”。建文帝与重庆的这段渊源,也是从他与雪庵叶希贤逃亡入渝后开始的。
两个云游和尚因为害怕朱棣追杀,不敢贸然入城,曾一度在南泉某山掘井结庐隐居。这座山后来被称为“建文峰”。某天,和尚应文在建文峰下恍然做了个白日梦,梦中自己来到一座江水环绕的龙形山上,山崖上有一块镇山的白色巨石。一位白发仙翁飘然到他面前,告诉他那正是他修身养性之地,建议他去那里挂单栖身。
梦醒后,应文叫雪庵去打听是否有一个有白岩的地方。雪庵受命从重庆城溯嘉陵江上行三十余里,得知有一个白岩(崖)镇,镇后有白岩山,山崖上确有白色巨石。白岩上有寺名宝轮,法力极盛。
雪庵和尚寻得这样美好的栖身之所,不忘回去告诉应文。应文和尚却抛下雪庵只身前往宝轮寺挂单。且藏且走,应文和尚所过之处后来都与龙有了关联,比如化龙桥及其附近的龙隐路。
一日一夜的紧张潜行后,应文和尚来到了嘉陵江畔的宝轮寺。老方丈因为也得了仙翁托梦,不问来处,以礼相待。
因为应文和尚身份神秘,寺中僧人都不便过问,他时常形单影只,在江畔流连,在佛前修行。他唯一的访客,便是远在建文峰继续隐修的雪庵和尚。君臣不忘旧谊,更不忘复国大计,但那不过是另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白日梦。
远在北京皇宫的朱棣遍寻不见朱允炆的身影,民间却从来不断建文帝不死的传说。重庆城虽然消息闭塞,这样的传闻也越传越多,并传到了雪庵耳朵里。朱允炆不得不辞别宝轮寺,继续与叶希贤亡命天涯。
据说在统景龙藏寺有一首朱允炆留下的诗,很能说明他当时的心景:款段久辞飞凤辇,袈裟换却衾龙袍。公卿此时归何处,惟有群鸦早晚朝。
一个明摆着的天大“秘密”
宝轮寺因为这一段传说曾易名龙隐寺,并在明宣德七年和成化十一年进行了两次规模宏大的修缮。正是在这两次修缮中,有人留下了一个摆在苍天底下的“秘密”。如果不是有心人,如果没有人特意提醒,这个明摆着的“秘密”将永远成谜。
位于宝轮寺最高处的大雄宝殿房顶上,有一对木雕的龙远远对峙。其中一条大张着龙口,另一条则紧闭龙嘴。前者应该是影射永乐皇帝朱棣,一朝登极,可以号令天下;后者应该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写照,不在其位,只好闭嘴。
据重庆地方信史《巴县志》记载,宝轮寺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称白崖寺。因为寺庙兴建,香火旺盛,大量人口迁来附近居住,加之享有嘉陵江水运之便,很快便形成了场镇,称为白崖镇。因为建文帝流亡至此的传说,白崖寺一度改名龙隐寺,白崖镇也被称为龙隐镇。但后来也许因为朱允炆被人们彻底遗忘,也许因为寺中藏有建文帝带来的玉玺,也许因为佛教轮回之说,龙隐寺再次更名为宝轮寺。
在信史以外,民间却传说宝轮寺的由来可以上溯到隋唐年间,此地建有宝轮法塔,因前来拜谒的信众多了,发展成为了寺庙。
不管宝轮寺起于何朝何代,都因为建文帝“驾临”受到特别关照,经过明代的两次大修之后,却在明末又毁于战火。庆幸的是,寺庙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至今保存完好,成为重庆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殿顶的两条模样古怪的龙也因此幸存下来。
1957年,宝轮寺有幸再次得以维修,却因为工人不识宝,将大梁上“大明宣德七年岁次壬子十一月十九日甲戊修造”字样的题刻毁掉,难免令人感到惋惜。更让人痛心的是,宝轮寺在十年浩劫中未能幸免于难,只留下山顶上的大雄宝殿。
劫波渡尽,千年名刹宝轮寺依然屹立在嘉陵江畔,磁器口镇后的青山之上。是非功过在流水时光面前不值一提,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历经岁月洗礼的建筑可以被人为建筑或损毁,阅尽人世沧桑的佛像可以被人为打造或砸倒,那些谜样的传说依然散发出穿越时空的魅力,为后人久久回味。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1-23 04:07 , Processed in 0.04429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