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曲山大庙
七曲山
自古以“东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门”之称,建筑辉宏。七曲山大庙始建于晋,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晋代张亚子而立的“亚子祠”,元初,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造“文昌宫”,后经元、明、清三代多次扩建,形成了一组结构宏伟、体系完整的古迹建筑群。由于大庙在布局上,依山造势,显得极其宏伟壮观,古建筑、古柏、古道、九曲潼水互相辉映,既为祭祀圣地,又是风景名胜区。
位于绵阳市梓潼县城北郊的七曲山大庙,是川西北地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这里,山势雄奇,峰回路转,巍巍庙宇,依崖而立,乔木垂荫,风光秀丽,素有“蜀道明珠”之称。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述的“五丁开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此。
整个大庙一万二千多平方米,为文昌宫和关帝庙的总称,由23座不同时期的建筑群所组成七曲山大庙较完整地展现了从元代到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建筑史的珍贵实物资料,现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辞海》梓潼帝君的条辞则这样说:“梓潼帝君,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传说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纪念。唐、宋屡封至英显王。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故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加封为辅元开化司禄宏仁帝君。按传说梓潼原是人,死后被封为神,同天上文昌星无关,但后来经乩坛一番制作,并在元代加封,与文昌星合而为一,即成文昌帝君。”
于是,中国尚文的历史便开始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按照唐朝武则天以来,历代科举制度以其强大无比的统摄威力,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在科考晋阶的前夜,一定会想到去文昌宫拜祭文昌帝君。这也是中国各地文昌宫和观音殿、关帝庙一类,看似宗教,实际却更能迎合民俗而广布,且存量最多的根本原因之一。梓潼七曲山大庙便是这一文化的祖庭。
上次专门去给儿子烧了点香。
不错的地方LZ写得很详细 去一个地方就要了解一个地方 享受的是过程